星期六讀書日: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名: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作者:丹尼爾‧高曼、理查‧戴維森Isbn:978-986-398-332-3 出版:天下雜誌--- 內容簡介: 有一種方法讓你不必被隨. ko-kocu-caMockingbird 跳到主文 讀詩,讀書,然後畫畫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親愛的牧羊神,及其他出沒此地的諸神,請賜予我內在靈魂的美;願人之肉體與精神相符。

願我視智者為富人,並且,願我所擁有的黃金數量,僅有懂得節制的人才能夠運載。

--蘇格拉底 Jan11Sat202022:25 星期六讀書日: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書名: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作者:丹尼爾‧高曼、理查‧戴維森 Isbn:978-986-398-332-3 出版:天下雜誌   ---   內容簡介:     有一種方法讓你不必被隨時冒出的心念、被恐懼和憤怒等情緒所掌控   東方智慧的心靈修鍊,啟動深層的大腦變化   禪修、正念過去經常被拿來強調於減壓、加強人際關係、甚至增進工作生產力,但在其神秘的儀式或簡單的方法中,不乏一些誤解與過度誇大的神話。

到底禪修、正念可以為我們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心理學家也是暢銷科普作家丹尼爾・高曼,在二十年前著書揭露EQ是決定個人成功、快樂與否的關鍵;二十年後,他與大腦╱情緒研究國際權威的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博士,在達賴喇嘛的鼓勵下,從倆人的禪修經驗出發,佐以大量的腦神經科學研究,萃取出禪修有益於廣大世界的價值,進一步提出禪修科學。

    心腦相依,鍛鍊心就能訓練大腦   禪修真正的好處是增強腦部的神經可塑性,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帶來長期深層正向的生命轉變,遠超越以往心理學所能想像   禪修能重塑大腦的四種主要神經迴路   1.焦慮煩躁惱人的反應系統—受到壓力並從中恢復的迴路   2.提升專注力的神經迴路—禪修的核心就是重新訓練我們的專注習慣,減少分心散漫   3強化照護他人的神經迴路—降低大腦受杏仁核的情緒劫持,發揮同理心與行動力   4.降低自我感,不被來去的念頭與情緒卡住     練心,應當如同練身   將能提升你身心健康、生活品質與生命內涵   書中將引導讀者進入特定主題,從心智發展的方向如專注、自我調節、同理心、與他人連結的能力、慈悲、關懷等,一一解析禪修的實證效果,證明長期禪修不僅能提升專注力、增加洞察力、產生愉悅的生命狀態;長期持續的練習更能提升我們內心素質,帶給人們真正長期的改變與助益。

    大腦值得探索、人心可以昇華   我們不一定改變得了外界環境,但人人都能回到內心,   鍛鍊自己的心智,讓自己擁有面對世界的積極能量。

    我看到書的介紹時,以為這本書是在教你「用什麼方式可以學到正念、學習禪修」 結果實際看了才發現內容是,「用腦神經科學的證據說明禪修的功效」……讓我有一種在讀科普雜誌的感覺…… 因為我從來沒有禪修過,所以讀起來覺得有點空泛orz     D*   ---   p.34     禪修是無數靜觀修行(contemplativepractice)方式的統括性詞彙,就像運動是指所有的體育活動。

運動和禪修,最終的結果都取決於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p.64     《清淨道論》描述,悉心保持的正念——在不間斷的剎那裡,「對確實發生」在我們體驗中的現象,「保持清晰而且一心的覺知」──可精煉成更細微的智慧修行,引領我們經由一系列階段而達到究竟的證悟,亦即涅槃。

  正念能轉到觀禪,是因為我們的「覺知」和「念頭」的關係改變了。

通常念頭會驅動我們,我們的厭惡或自我厭惡會產生一套感受和行動,浪漫的幻想又產生另一套,但若有強大的正念,我們可以體驗到一種深刻的感覺:自我厭惡和浪漫的念頭其實沒有兩樣,就像其他的念頭一樣,都是心的過眼雲煙。

我們不必整天被念頭追著跑──它們其實是內心劇場裡的短片、預告片,或是被剪片段。

  我們一旦不再臣服於念頭的誘惑,瞥見了心其實就是一套過程,便進入了智慧之道。

我們一次又一次轉變我們跟內心戲碼的關係,每一次就更深入洞察了意識的特性。

  池塘裡的泥土一旦沉澱下來,我們才能夠看清楚池水,同樣的,念頭的串流一旦消退了,我們也才能更清晰地觀察到心的運作。

    p.102     有些禪修傳承把「正念」專用在觀照內心散亂,所以,按這個意義,正念就成為一個較大程序的一部分,這個程序始於專注一個所緣,後來心不免跑到其他所緣,你一注意到內心渙散,於是正念時刻便出現了。

  等你回到原來專注的所緣,這個程序便告終。

這個程序——禪修者非常熟悉——也可稱為「專注」。

努力專注於一個所緣時,正念扮演一個配角,例如一心念誦一個咒語,有時候,老師會教你:「一旦注意到內心散亂,就溫柔地重新開始念咒。

」在禪修的機制裡,集中專注一個所緣,意味著同時注意到你是否分心散亂,才能把心帶回來——因此專注和正念是攜手並進的。

  正念另一個普遍的意義,指流動的覺知,可以觀照我們體驗,卻不批判,也不反應,也許最常引用的定義是從喬.卡巴金來的:「由刻意專注而生的覺知,置身當下,對體驗的來去不加批判。

」   p.119     若掃描經年累月每週工作七十小時的人的大腦,可見到杏仁核增大,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域間連結也變弱,這些區域原可在騷動的情況下讓杏仁核安靜下來。

當這些壓力很大的職場工作者看到令人不安的照片,若請他們減低情緒反應,他們是無能為力的——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無法「向下調節」(down-regulation)。

精疲力竭的人,如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再也不能叫大腦壓力反應剎車——因此,他們從來就沒有療癒藥劑可助恢復。

  有一個引人的研究,間接證明了禪修可培養韌性:理奇實驗室和卡蘿.芮芙主導的團隊合作,檢視一些大型、多地點、全國性的美國中年人的研究,他們發現一個人的生命目標感愈強,就愈容易從實驗室提供的壓力源中恢復過來。

  一個人若擁有生活的目標和意義,便能面對生活的困境,重新整頓自己,迅速恢復。

  p.174     那時,理奇以他的科學背景,在最個人化的現實中,領悟到我們一向標記為「疼痛」的,不過是由無數生理覺受所組成。

這樣轉變了認知,「疼痛」就只不過是一個概念,一個心理標籤,讓我們把生理覺受、認知、抗拒的念頭等種種形形色色的巧合,披起概念的外皮。

  這是理奇一個栩栩如生的感受,有多少心理活動在我們的內心,像暗藏在葫蘆裡,我們毫不知情它賣的是什麼藥。

他理解到,我們的體驗並不是根據對於實際現象的直接領悟,而多半是根據期待和投射、慣性念頭和學來的反應,以及無法測知的無數神經過程,我們住在一個自心所建造的世界,卻不能確切地認知內心現象的無數細節。

  p.286     如果內心散漫或者分心,天主教的聖人聖方濟各沙雷說:「把心溫和地帶回來,……即使你整個時間裡除了帶心回來,什麼也沒做。

……就算你的心每次都跑開,你的時間也不會白費。

」   無論是哪一種修行,所有的禪修者一般都會執行一連串相同的步驟:從一個刻意選取的所緣開始,過了一陣,心就跑開了,當你注意到心離開所緣,便可以採取最後的步驟:把心帶回到原來的所緣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D* ko-kocu-caMockingbird D*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散文筆記個人分類:讀書會此分類上一篇:抄書暫停一週 此分類下一篇:星期六讀書日:小小的穩定:波蘭百年經典劇作選 上一篇:星期日讀詩:張天捷 詩四首 下一篇:星期日讀詩:蔌弦 詩多首 歷史上的今天 2021:星期日讀詩:陳柏煜 詩多首 2015:星期日讀詩--蔡榮勇《我不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2014:星期六讀書會--當石頭還是鳥的時候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我的好友 文章分類 歌詞翻譯(5)雜談(25)讀書會(429)詩/小說(1)畫畫(8)讀詩(431)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文章搜尋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