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人在法律或道義上所應負的責任,如兵役、贍養等,包括作為義務與不作為義務;; 一個人在沒有責任的情況下無償地做一件事,如義務勞動、義工等。

宗教義務 ... 義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7月25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義務(英語:duty),指應盡的責任[1],應該要做的事。

義務可能來自於宗教、倫理道德、社會關係、法律等規定。

目次 1字源 2宗教義務 3道德義務 4法律義務 5參考資料 字源[編輯] 這個名詞譯自英語:Duty。

最早源自拉丁語:debere或debitum,本來是指債務,變成古法語devoir的過去分詞due。

變成中古英文duete,最終成為英文名詞,意指虧欠的債務,應該要做的事。

類似的名詞還有obligation、liability等。

漢語譯名最早來自丁韙良譯《萬國公法》,其中使用了權利與義務的譯語。

這個譯作流傳至日本後,影響了西周及法學家箕作麟祥(日語:箕作麟祥),箕作麟祥的著作又反過來影響了中國。

有兩個意思: 一個人在法律或道義上所應負的責任,如兵役、贍養等,包括作為義務與不作為義務; 一個人在沒有責任的情況下無償地做一件事,如義務勞動、義工等。

宗教義務[編輯] 道德義務[編輯] 參見:孝和義 法律義務[編輯] 指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對法律主體的行為的一種約束手段,是法律規定人們應當作出或不得做出某種行為的界限。

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調整人的行為和社會關係的。

義務的對應詞是權利。

雖然權利與義務在法律中佔據重要位置,「法學乃是權利與義務之學」,但對於權利及義務的概念仍是莫衷一是。

參考資料[編輯]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ISBN 978-7-100-09354-5.  規範控制 GND:4140391-5 LCCN:sh85040146 NDL:0056245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義務&oldid=64817039" 分類:​日語借詞法律哲學侵權行為法隱藏分類:​自2016年7月擴充中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菜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賬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香港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最近修改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載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Català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नेपालभाषा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РусскийSicilianuSimpleEnglish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吴语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