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來函】試談中央研究院外文名稱的由來與意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蔡院長選取他老師馬相伯先生一篇文稿中的Academia Sinica這名詞,是拉丁文。

其實,國際間學術通用學名,皆以拉丁文為準,因而定案。

【同仁來函】試談中央研究院外文名稱的由來與意義 2021-10-21|其他,生活中研 科普 陳仲玉(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近日從媒體上得知,中央研究院正在研議修改外文名稱。

身為本院一份子,退休已經二十年,不應過問院中事務。

祇是在中研院已經超過一甲子,在此就個人對本院外文名稱所知,提供一些資訊與管見。

1912年民國成立後,古代「翰林院」制度瓦解。

其時社會人士感到中央政府有必要設立一學術研究機構,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以及培養高級學術人才。

於是1928年成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直屬總統府。

由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為首任院長。

由於此研究機構未來將屹立於國際,必須取一外文名。

蔡院長選取他老師馬相伯先生一篇文稿中的AcademiaSinica這名詞,是拉丁文。

其實,國際間學術通用學名,皆以拉丁文為準,因而定案。

1948年,本院遷來台灣,僅史語所的主要人員與古文物、圖書;數學所的圖書和一位研究員。

其時中研院絕大多數人員均留在大陸。

甚至史語所少數留在大陸的研究人員,嗣後多成名學者。

到上世紀60年代,AcademiaSinica之名曾經引起ㄧ段挑戰。

因中國大陸於1960年成立「中國科學院」,並且收納原本院留下的11研究所(包括史語所)與2研究所籌備處,以及國立北平研究院的設備與人員。

因而,在外文名稱上,也想用AcademiaSinica。

由於國際性的重要機構,多要向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PostalUnion;UPU)登記,本院曾經提出抗議,因我方1928年即始用此名,捍衛成功。

如今在媒體所報導的原因,無非是Sinica一詞指的是中國。

有鑑於「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的學者們如果在國際會議場合,堅持用AcademiaSinica,ROC也許就能解決問題。

若是自行更名,不論改為什麼名稱,都是自我矮化。

再者,中國科學院可能更樂意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若是改名,未來在網路資訊上,不是找不到AcademiaSinica,就算找到了,也不是我們的中央研究院,會抹殺本院近百年的基業,以及同仁們過去以AcademiaSinica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

標籤:科普 Share: socialshare socialshare socialshare Previous新進人員介紹──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彭威禮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Next人事動態 RelatedPosts 突破合金材料極限!中研院學者研發超彈性高熵合金助高精密元件提升效能 3月24,2022 【專欄】您的DNA管理大師—染色質 3月24,2022 【研之有物】和爸媽吵架是不孝嗎?心理學家剖析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內心小劇場 3月24,2022 2022年知識饗宴—王世杰院長科普講座「中式旋轉餐檯的誕生:傳染病、身體史、與身份認同」 3月10,2022 【專欄】流沙、地震、土石、與沙漏裡的物理:顆粒流的「動靜之間」 3月10,202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