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月產能已突破1萬片 晶合未來還將為合肥帶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形勢下的中國瞬息萬變,在謀求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各行各業百花齊放,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

晶合集成,作為合肥首家12吋晶圓廠,它的落戶,為合肥帶來了什麼?未來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方向又在哪裡?……近日,鳳凰網安徽採訪了晶合集成總經理黎湘鄂,他表示,晶合集成為合肥帶來了晶圓技術上的突破,但自身的發展也離不開合肥本土的有利因素。

圖片來源:合肥晶合官網

鳳凰網安徽:5G時代,集成電路的發展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

今年的「中興事件」,就給業內人士一記警醒:集成電路國產化迫在眉睫。

晶合的落地對本地的集成電路產業而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黎湘鄂:這裡我們先說說中國製造,國有替代。

從今年的三月份,李克強總理把集成電路的發展放在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步,就引發了行業發展的熱潮,接著就是各種政策的出台:所得稅的政策、集成電路企業上市的政策等。

但是僅僅有政策無法滿足國產晶片的發展,緊接而來的中興事件就引發了行業人士的思考:你的備案要準備好。

這個所謂備案就是我們的契機:只要你願意用國產的晶片,我們發展的大門就打開了。

車票已經拿到了,能不能擠上發展的快車,就要靠企業自己的硬功夫了。

之前雖然有政策,但是使用者不買單,我們就拿不到車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晶片本土化才被人們所接受。

在京東方時代,合肥就想發展高科技產業,於是在2006年開始研究這項題目。

合肥對於集成電路行業很早就已經有所準備、有所理解,所以一旦機會到來的時候,就很敢拍板這樣的一個決定,搶得了先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晶合的速度已經超越別人幾個年度。

合肥一些領導對集成電路行業有自己的情懷,敢拍板,也有能力拍板,都在積極推動這個產業在合肥的發展。

我在公司建設的過程中也會遭遇挫折,但是這些領導會鼓舞我:大家都是第一次,肯定是要吃苦的。

這個項目辦好了,合肥才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局面。

我們晶合是安徽省第一座12吋晶圓廠,它的落戶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第一點,我們先來說說12吋的意義:12吋晶圓我們稱之為矽片,工藝是從2吋、3吋、4吋、5吋、6吋、8吋、一直發展到12吋,這是目前全世界最主流的工藝和指標。

接下去,就是18吋。

目前18吋已經走不下去了,業界普遍認為12吋就是工藝技術的終極節點,因而12吋晶圓廠落戶安徽是具有突破性意義的。

2017年,合肥市獲批覆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2018年,合肥市被列為全國九大集成電路集聚發展基地之一,晶合也在全力以赴,助力合肥未來的發展。

第二點,這是一個零突破,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量產,再到如今1萬片達成的速度型項目。

建設安徽省第一座12吋晶圓廠需要很多的契機,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

我先說一下晶合目前的進展:晶合去年開始試產,7月份的時候,下線第一片晶圓,十月我們就通過了客戶的可靠度驗證。

良品只有通過驗證才能成為真正的產品。

我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突破了這個節點,這個速度在業界都是非常特殊的成績。

目前,我們已經達到了月產1萬片,預計在明年上半年會突破兩萬片,這說明晶合從接單、試產、整個供應鏈到公司其他方面的運作,已經日臻成熟而且是被市場所接受。

1萬片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樣的一個成績,在國內、甚至是全世界的集成電路行業來看,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已經給股東方、合肥、安徽省交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不要小看1萬片這個數字:一片晶圓我們可以做5000顆晶片,1萬片的話也就是5千萬顆。

比方說平均一台大面板的電視要用到10顆晶片,那麼我們一個月就能供應500萬台電視,一年就是6千萬台電視。

2017年累計中國彩色電視機產量超出1億7千萬台(數據源:國家統計局),也就是說,晶合的晶片能供應全國將近35%的電視,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

我們的面板驅動IC很快就能實現「中國芯,合肥造」。

鳳凰網安徽: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晶片高峰論壇上,紫光集團的董事長在會上提出了一個觀點。

他說,目前國內90%以上的晶片設計公司都不賺錢,但五年後中國集成電路就穩了。

您覺得這五年時間裡,企業而言還須做哪些努力?

黎湘鄂:我先來補充說明一下,讓你明白我們這一行是在幹什麼。

我們這一行在做的是所有電子器件的根本—IC,像手機上的指紋辨識器、觸控面板的控制器啊、前後端的攝像頭、內部的內存啊、CPU啊等等。

全世界最頂尖的頭腦已經在這個領域競爭了四十幾年了,在拼什麼呢?我用最近的一個例子跟你們說說。

你現在要買的手機,兩年後,它會降價一半或者它的性能會增加一倍,這個軌跡已經發展了四十幾年了,這個行業就是按照這個軌跡運作的。

這是第一個概念,那麼第二個概念是什麼是集成電路?就是很多的電路集成起來,從150nm、 90nm 、65nm 、45nm 到28nm,技術節點的發展節奏是加倍的。

基本上每兩年就在按照這個節奏往前推進一個世代。

一片晶圓,每兩年面積會縮小一半,成本也會減少一半,一片矽片可以做5000顆,當晶片面積縮小一半,那麼一片就可以做1萬顆。

這樣的節奏讓整個產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幾百家、幾千家企業必須要在這樣的一個節奏下去競爭,每兩年就要把成本降低一半,所以必須要在工藝上進行突破,在生產在線進行轉換,同步往前推進生產設備,這是不容失誤的。

如果你的工藝跟不上,或者只降價一兩成,而別人已經降價一半了,那麼你都沒飯吃。

這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我個人認為是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行業,這裡沒有任何僥倖,跟不上就要出局。

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產業在國內難以推動。

這就是集成電路行業的行話:「摩爾定律」。

晶合比較專注在穩紮穩打,有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只要自己站得穩,就不怕競爭。

第一,雖然說我們目前的成績還可以,但是接下來的5年,團隊必須要更強大,這個沒有那麼容易,需要一點時間和磨練。

第二,就是產品和技術的部分我們也必須要加強,技術如何更優化、更先進,產品如何更加多元化。

第三,就是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因為集成電路本身是一個高度市場競爭的領域。

鳳凰網安徽:通過您的介紹我們可以聽出來一個企業的成長著實不易,回首過去,晶合落地合肥已經三年多了,黎總可否在這裡跟大家簡單分享分享晶合這三年發展遇到的難題?您認為成功造芯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黎湘鄂:晶合是台灣力晶跟合肥建投合作的一個企業,從各方面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全世界從未有過的合作模式,每一步都在摸索中前行。

我們剛到保稅區的時候,裡面什麼都沒有。

我這裡有張照片,是2015年1月15日的保稅區。

那時候我們來選址,這裡是空的,連海關也沒有。

晶合的落戶也見證了保稅區發展的歷史。

我們這個項目是兩岸第一次大規模的合作。

以前台灣在集成電路方面的發展比較好,所以大陸在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行業的時候,藉助台灣的力量會更快、更穩。

現在我們公司大概300人是台灣員工,900人是大陸員工,一共是1200人,大家都是第一次進行這樣的合作,需要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難。

雖然比較難,但是我覺得我們做的還不錯。

接下來我就要談到我們的企業文化的第一點:尊重。

我們這幾點企業文化當時是讓全體員工投票的,挑出來的第一條就是「尊重」。

你在大家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就應該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從合理性的角度進行探討,怎麼樣把一件事情做好。

這不僅僅是在公司內部,還有新站區、合肥市,海關、國檢等各部門,在合作時都相互尊重,共同致力於摸索出一條路。

在我們企業建設及發展起來的過程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力量。

在建設方面,我們這種企業就是要真抓實幹,就是要硬功夫,就是要建設。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都給予了我們幫助。

我還記得在公司建設前期,很多事情都需要快速解決,當時新站區的藍天書記主持周會,連續主持了一年,每星期都幫我們聯繫協調很多事情:道路的鋪設啊,供電供水啊,物品如何出入保稅區啊等等。

這就是第二條,當責。

我們接觸到的所有的合作夥伴和領導,大家都是願意負責的,彼此都有高度認可的一個信念,就是捲起袖子來幹活。

該幹的事,都及時地解決了,所以我們的建設速度才會那麼快,號稱是合肥速度、新站速度、晶合速度。

我經常說,晶合走到今天這一步,也不是只有我一個總經理,一定是有很多人在方方面面做對了很多事情,雖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看得到。

我們作為一個晶圓代工企業,面對的是集成電路行業殘酷的競爭。

我們必須要追求卓越的績效,這就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第三點。

卓越必須是集成電路行業人的自我要求,不然無法在這個行業中生存。

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困難,而企業精神在克服這些困難的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

台灣與大陸的企業管理方式有所不同,而我們台灣團隊是第一次在這邊建設公司,所以很多事必須因地制宜。

我舉個例子好了,台灣都是企業化經營,採買都不需要招投標,直接按照企業的運作流程就可以買到很便宜的東西,但是這邊的要求就是企業所有的採購都必須按照招投標的方式。

在制度流程的管理下,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這就是因地制宜。

各個單位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企業的發展才會如此迅速。

我們的困難還有一點是關於人才的,我們當初300名台灣員工來到合肥,其中150名是力晶的,剩下的一半是我們招募的台灣其他集成電路企業專業人才。

人才是企業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在我們建設的過程中,大陸的集成電路企業可謂是雨後春筍,這種積極的態勢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那這樣就增加了我的壓力:全國各地都開始搶人才了,企業的人才管理面臨巨大的壓力。

我們的一些員工漂洋過海來到這裡工作,剛剛安下心來又面臨巨大的誘惑。

在第一年的時候,我們是很痛苦的,因為要讓幹部安心很難辦。

幸好當初我們的核心骨幹力量現在都還在晶合,而且都是以力晶為主體,有一定的向心力。

雖然有一些人走了,或者因為水土不服回去台灣,或者去了其他公司,但是核心還在,而且晶合其實非常照顧員工,也願意與員工站在一起。

這是我覺得非常好的地方,困難我們也算是走過來了。

鳳凰網安徽:從您剛才的回答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高端人才對於這個行業的重要性。

那麼晶合在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方面有哪些舉措? 此外,合肥作為創新高地近年來也出台了很多人才政策,您覺得哪些政策對於晶合而言是有利的?

黎湘鄂:目前,晶合的員工除了大陸和台灣員工之外,還有日本人(在日本有個十幾人的研發團隊)、美國人、韓國人。

我覺得一個公司既需要有核心的力量也要有多元化的發展。

晶合,以台灣為核心,秉持開放的態度積極引入並善用各方面的人才不限定地域,不限定國家。

我們把台灣的技術帶過來,配合公司目前正在實行的人才培育的模式,我們稱之為「On job training」,也就是帶著做,做一兩年,他就可以獨當一面。

有些台灣員工會緊張:這樣我們會不會就沒有工作了?那麼我就想說,只要公司在成長,你也在成長,大家就都有路走,你也不要擔心會被取代。

你應該要擔心的是公司的發展停留在原地,自己的價值沒有被提高,那麼你才會被取代。

晶合的人才是有梯次感的,我們考慮到長期的發展,核心骨幹需要如何一步一步往前邁進,陸籍的一步一步銜接,這是未來5到10年需要考慮的事情。

我們公司的發展有一個長遠的目標:矢志成為全中國最卓越的集成電路專業製造公司,我通常都會加「之一」啦,我本人比較謙虛。

我們在各個領域都去講之一,但是我們心裡都想做到最好。

最好的公司不僅僅是指營業額到達一定的規模,公司的運作也要得得到員工的認可,到股東的認可,社會大眾的認可,得到政府領導的認可,得到地方百姓的認可,那麼你各方面要有一定的規範和指標性意義。

我們在照顧員工方面是不遺餘力的,從家庭同樂日到工會舉辦的各種活動,還有各方面的福利,各個制度、社保、設施等該有的都會有。

但是我們不止步於此,只要公司做得好,能賺錢,我們還會回饋給員工,給股東,給地方,我們想辦的是受人尊敬的企業。

我們企業是一個重大項目,大家都在關注。

晶合常常會受到突擊檢查,消防突擊檢查,環保突擊檢查等,這些都是不會提前通知的,可見本地在這方面的管理還是很嚴格的。

每次的檢查我們都能順利通過,因為我們這方面的工作都時刻準備著,運作都是按照標杆企業為範例,包括在環保方面。

我希望如果晶合的員工萬一將來換工作的話,都會把晶合作為標杆。

安徽省也好,合肥新站也好,對人才引進都有自己的適當的補貼政策,其中不乏對晶合有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減輕企業的人力成本負擔,這方面晶合要特別感謝政府。

就我自己而言的話,如果這裡的居住環境再好一點,交通更便利一點,生活設施再齊全一些,我們就更願意在這裡安居樂業。

而所謂人才都是有自己的個性的,不是用錢就能解決所有事情,其實更多在意的還是這個地方能不能讓他有所發展,能不能在這裡安居樂業。

這個行業又是全面在競爭的,如果一個地方想要留住人才,僅僅依靠錢財,就會扭曲整個市場。

我們在合肥新站得到了很多照顧,我們也認同這個地方的,可以長期在這裡發展,這是第一點。

第二,企業要讓人才有所發揮。

之前我們看到其他企業的人才流動率很高,我們就很不安:這個事情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到底要怎樣員工才能留得住?我們後來知道,你只要讓員工知道這個地方可以長遠發展,他就能定的下心。

每個人才都在追求他在所在組織里的價值,他找不到價值,給他再多的錢,也許會有一時的幫助,但是肯定不會長久。

我們公司非常注重員工的發展,從工作上的訓練,到教育上的課程,我們希望建設成標杆企業,員工都能人盡其才,這樣才能留才。

如果說你沒有辦法營造這樣的氛圍,你把他招進來之後就放在那個地方,也不讓他成長,他自然會走。

所以說你只給他錢也沒有用,你必須要讓他認同你,而不僅是依靠金錢關係,才會有長遠的發展。

我目前覺得我們這個部分還是做得很好。

鳳凰網安徽:隨著國家對晶片行業的重視,很多巨頭也紛紛加入了晶片行業。

包括最近風頭正熱的阿里也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

晶合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未來的發展定位是什麼?

黎湘鄂:我先說一下我們這個行業的兩種公司形態,一個叫產品公司,從頭做到尾,包括了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像美國的Intel、韓國的三星、合肥的長鑫。

而我們做的是產業鏈上其中的一環:代工。

設計公司設計的是攝像的晶片,我們就做攝像晶片,設計的是驅動IC,我們就做驅動IC。

代工的發展必須搭配地方產業發展的強項,才會產生產業垂直生態鏈上的一個分工和連接。

為什麼我們現在做的是面板驅動,是因為合肥是面板產業基地,這方面的技術有一定的水平,所以我們從這方面切入。

接下去我們要看安徽、合肥這邊要發展什麼,才能形成互相拉動的搭配產業,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大的生態系統。

合肥目前的IC設計企業可以與家電產業、汽車產業合作。

我們希望下一階段能夠搭配家電和汽車產業。

因為我們的面板驅動IC這條線路已經很清楚了,需要再往合肥其他強項邁進。

家電產業的搭配目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在規劃了,汽車可能要等到三年後。

但是這方面的進度,還是要看IC設計公司的發展態勢:需要一些IC設計公司去打前鋒,掌握本地家電企業在IC方面的需求,給家電企業提供晶片解決方案,怎麼樣才能做到有效益、性能比較好成本比較低。

他們能摸索出這樣的一條道路,我們才能配合好。

我們一廠已經建設完畢了,終端產品是驅動IC,滿產是4萬片,這個發展已經很清晰了。

接下來的二廠、三廠、四廠必須要去找新的出路,也開始在著手,與客戶討論找出一個方向。

鳳凰網安徽:最後,請用一句話總結一下您對晶合未來的期望吧。

黎湘鄂:我之前在晶合集成落成典禮上的發言是我自己寫的,我有寫一句話:整個集成電路的競爭是劇烈的,是快速的,是持續的,一旦跟不上,隨時都會倒下去。

所以我們這一行的前輩,美國Intel的前董事長,叫做安迪·格魯夫,他講過一句話:only the paranoid can survive。

有人翻譯成: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

但是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具有危機意識人才能生存,必須要時刻都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所以說如果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們必須每一日都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如此十年一日,終將達成我們「矢志成為中國最卓越的集成電路專業製造公司」的宏偉目標。

來源:鳳凰網安徽

圖片聲明:封面圖片來源於合肥晶合官網,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繫索取稿酬。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繫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皖台企業攜手共築中國「芯」

中新社合肥6月28日電 (記者 趙強)「集成電路產業是具有全球戰略意義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加強兩岸集成電路產業的交流,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具有廣闊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