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TC產業鏈加速成熟:4G可穿戴設備將多樣化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全球主流運營商,選擇NB-IoT/eMTC作為蜂窩物聯網部署無疑是明智的,其由3GPP主導的標準保證了業務的標準化、安全、可靠、低成本和通用性。

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國內運營商明確近年內將商用NB-IoT/eMTC,無疑讓行業應用、消費市場加速了2/3G頻率重耕用於4G,使得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良機。

相對於大幹快上的NB-IoT商用,eMTC將為用戶、終端廠商和運營商帶來更大的價值空間。

eMTC在加速!

2017年年中,中國電信將基於800MHz商用NB-IoT,年底試商用eMTC,2018年展開eMTC商用。

2017年,中國移動在杭州、上海、廣州和福州四個城市開展NB IoT及eMTC的規模試驗,後續將在多個重點城市開展商用,2018年將實現全網規模商用。

中國聯通在2017年推進NB-IoT規模應用部署之餘,將展開eMTC技術試驗。

此前,2016年年底,聯通在北京現網上實現了eMTC數據傳輸。

在國外,AT&T、Verizon、KDDI、KPN、Orange、NTT DoCoMo、Telefonica、Telstra、Telus等運營商均在近一年左右展開eMTC的商用。

可以看到,eMTC的商用得到了全球大T的追捧和支持。

今年3月底,Verizon展開了eMTC在北美的正式商用。

通過eMTC為公用事業提供定製服務,集成了高通MDM9206的電、燃氣和水等智能儀表運行在Verizon Thingspace物聯網平台上。

每年物聯收入增長差不多33%的AT&T,也正在加速eMTC的商用,Q2將實現在美的全國商用,年底前完成墨西哥的eMTC網絡部署

目前,全球商用eMTC均是基於FDD展開。

基於TDD 的eMTC測試中,今年華為和高通打通了First Call。

eMTC:2018年具備規模商用條件

在晶片層面,英特爾、海思等均將在2017年下半年推出eMTC晶片,紫光展銳也將於2018年推出eMTC多模晶片。

據comobs此前了解,高通在支持MDM9206(eMTC+NB-IoT+E-GPRS)多模商用的基礎上,將推出新一代eMTC方案,將在低功耗、連接、成本和安全性方面有顯著的提升,尤其是面向低成本的目標很明確,以支持2018年年內的規模商用。

目前,基於eMTC晶片,龍尚和SIMCom均已推出了相關的模組。

從當下商用情況看,MDM9206多模模組成本與單模NB-IoT模組僅貴20%~30%,但使能終端具備了可定位、中速率,並支持移動性及VoLTE語音特性,應用場景更加豐富。

多模晶片的好處是,適合2G現有網絡及全球未來NB-IoT/eMTC網絡的部署,實現終端連接能力的平滑演進,降低模組廠商商用風險,最重要的是滿足運營商的time to market (TTM)需求。

在通用模組層面,中國移動將打造物聯網通用模組,內置eSIM,整合來自不同行業的應用需求,通過定義標準的接口、統一尺寸、通用封裝,從而解決物聯網模組碎片化、兼容性低、缺乏規模效應的問題,大幅降低物聯網應用門檻。

此前,傳聞三家運營商將大幅推動NB-IoT通用模組年中上市,但對於eMTC通用模組的推動業界尚無跡象。

原因可能無外乎,eMTC終端形態豐富面向市場多元化,難以形成統一的模組尺寸;eMTC對於成本敏感度相對而言並不強烈……,

但隨著NB-IoT的加速,更具商用前景的eMTC,在產業鏈具備商用能力之後,有待業界進一步催化。

eMTC滿足廣泛的應用場景與需求

eMTC基於LTE協議演進而來,主要目標是降低系統複雜度、成本,提高續航時間,去除不必要的部分,比如高速率、高移動性、超強傳輸能力。

由於eMTC是根據物聯網的需求量身定製,因此達到了提升續航/電池壽命、降低成本、提升小區內部署總量的要求。

eMTC具備LPWA基本的四大能力:廣覆蓋、大連接、低功耗、低成本。

在廣覆蓋方面,eMTC比LTE增強15dB(可多穿一堵牆),比GPRS增強了11dB;

在大連接方面,eMTC支持每小區超過1萬個終端;

在低功耗方面,eMTC的耗電僅為2G Modem的1% ,eMTC終端待機可達10年;

在成本方面,eMTC晶片成本有望達到Cat.1的25%。

在移動場景下,eMTC是取代GPRS模組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滿足了關於語音通話/帶寬速率的需求,與追求更低成本和長續航的靜態場景下的NB-IoT形成互補。

eMTC 為可穿戴設備市場添柴加火

可以發現,eMTC具備的可定位、中速率、VoLTE、支持移動性等特性,與各種可穿戴設備背後所需的技術訴求相吻合,甚至直擊功耗、移動性等痛點。

在不少人印象中,可穿戴設備約等於智能手錶+手環。

其實,可穿戴設備品種繁多。

據美國消費電子協會預計,可穿戴設備預計達到百餘種,除了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眼鏡,還有智能頭盔、智能手套等可穿戴設備紛紛登場。

比如,針對於專業騎行用戶的可穿戴設備包括了碼錶(GPS)、運動攝像機、智能前/後車燈、後視雷達、對講、眼鏡顯示器、心率帶、踏頻計、功率計等等。

記得在2015年夏天,某家網際網路廠家將碼錶、定位、對講、心率、踏頻、前後燈、防盜等一股腦集成在智能單車內,希望在未來投向共享單車/騎行市場。

可見,可穿戴設備應用的服務對象不僅是人,還包括了包括物。

甚至於,如高通、愛立信等在面向車聯網的應用案例中,將C-V2X與智能燈杆、騎行頭盔、單車和無線充電等等結合在了一起,降低自動駕駛中的安全事故,通過物物相連提前感知獲悉交通流量、路障等信息。

其實,eMTC在面向騎行、輔助駕駛等動輒上千/萬元市場的應用中,更具有成本包容性。

面向行業應用,相對GPRS、Zigbee,由於eMTC支持上/下行1Mbps的速率,可實現燈箱戶外廣告視頻的更新,遠程監控電梯安全運行。

同時,由於eMTC支持移動性+VoLTE,LTE基站側可提供PRS測量信息,eMTC無需GNSS硬體支持並能實現定位,降低了定位服務的硬體成本。

eMTC不僅可以應用於位置追蹤的行車衛士、物流、校車服務,也可基於兒童手錶產品面向智能小區服務,以及為老齡群體的家屬提供跌倒監測追蹤服務等。

再如,在騎行時,需要考慮車手人身的多種狀況,基於eMTC的應用,可遠程告知隊友、教練、家人各種場景下的行進軌跡、生理指數等等,並實現語音交互……

因此,對於可穿戴設備市場未來發展,eMTC將是添柴加火;對於用戶而言,基於eMTC的設備,將提升移動過程中的體驗;對於運營商而言,可以提供高ARPU值的服務,縮小量收剪刀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