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正面剛!30年前日本輸掉晶片戰爭,美國這次還能得逞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華為的老闆任正非接受了一個專訪,談怎麼面對美國打壓,三觀正氣場強,立馬就刷屏了,核心內容貓哥帶大家簡要回顧下,然後開始講講30年前日本是如何輸掉晶片戰爭的,美國的老套路還有沒有用?

談美國打壓

● 「美國的90天臨時執照對我們沒有多大意義,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 「我們一年前就受到美國實體管制了。

美國政客目前的做法低估了我們的力量。

● 「大家要罵就罵美國政客,這件事不關美國企業什麼事情。

● 「華為的5G 是絕對不會受影響。

在5G技術方面,別人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

談後續計劃

● 「我們不會輕易狹隘地排除美國晶片,要共同成長,但是如果出現供應困難的時候,我們有備份。

我們在『和平時期』都是一半來自美國晶片,一半來自華為,我們不能孤立於世界。

● 「我們也能做美國晶片一樣的晶片,但不等於說我們就不買了。

● 「我們之前至少買高通5000萬套晶片,我們從來沒有抵制高通。

● 「作業系統華為會做,能做,但不一定是替代別人。

談差距與衝突

● 「美國科技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很多小公司產品超級尖端,但是在我們的行當上(5G),我們做到了前列,但是整體國家而言,我們和美國比,差距還很大。

談愛國

● 「目前對華為有兩種情緒,一種是鮮明的愛國主義支持華為,一種是華為綁架了全社會的愛國情緒。

我們家人現在還在用蘋果手機,蘋果的生態很好,家人出國我還送他們蘋果電腦,不能狹隘地認為愛華為就用華為手機。

● 「余承東總說老闆不為我們宣傳。

我們制止他們瞎喊口號,不要煽動民族情緒。

談孟晚舟事件

● 「春節的時候我判斷美國『打擊』的時間出現是兩年以後,我們還有充分時間做準備,孟晚舟的事件讓我們意識到時間可能提前了。

華為的危機意識一直還是挺強的,2012年的時候,任正非就說,「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身處第一線,他肯定能預感到這種遏制的力量,美國一貫就喜歡「整老二」,對英國、蘇聯、日本、歐盟、中國莫不如此,好維繫強勢地位,三十多年前,美國針對日本晶片業的崛起也不斷打壓,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正是川普非常推崇的人物。

這樣的景象正在重演,不過應該有不一樣的結果,估計任正非給大家帶來了更多的自信,下面這篇文章寫於去年12月,重新發下,讓我們靜觀結局。

01

二戰之後,日本開始一門心思發展經濟,科技是重中之重。

20世紀50年代,sony的創始人盛田昭夫到美國出差,引入了電晶體技術,這主要用來製造當時的高科技產品——收音機,很快成為爆款,其他公司紛紛引入電晶體,開始一窩蜂地製造收音機,本國消費能力有限,就用於出口。

1959年向美國出口了400萬台,6年之後達到了2400萬台,不過美國業內一致認為日本只是弄弄收音機之類的低端產品,對其構成不了實質性威脅。

更重要的是1959年,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 發明了集成電路。

到了1970年,IBM 宣布在新推出的大型機中將使用半導體存儲器, 半導體存儲器開始替代磁芯,在半導體存儲器中占據重要位置的DRAM內存晶片,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

而不論是半導體還是集成電路,當時的主要中心都在軍方,冷戰時期,這點是可以理解的,60年代,美國軍方的半導體需求超過了供應量的50%,集成電路達到了72%。

日本一點也沒閒著,緊隨美國的腳步。

美國搞出來集成電路沒兩年,日本也做了第一塊集成電路。

美國整出DRAM晶片不久,日本NEC也推出了自己的DRAM 晶片,不過技術稍遜。

此時,美國開始搞事了。

日本一個公司叫卡西歐,他們當時主要生產計算器(現在也很多),高峰時,他們公司的產品占了全美市場的80%,1972年,美國藉口計算器傾銷,拒絕給日本提供核心 IC集成電路,日企大敗落,市場份額一個腰斬接一個腰斬,兩年後就降到27%。

日本急了,不給就自己造唄!他們當時採用的也是國家隊的模式,成立了」DRAM製法革新」國家項目,怎麼講?就是政府牽頭,聯合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等等重要企業,大家湊份子籌資737億日元設立研究所,其中光主管部門通產省就補助了291億日元,占39.5%。

02

他們怎麼搞呢?

1、研發搞「賽馬」,誰跑出來算誰的,因為很多項目的底層是相通的,所以各大企業各派人手一起研發,互相pk;

2、資金除了補貼還有接近於零的低息貸款;

3、市場搞保護,提高關稅抵制美國產品,倡導國貨,儘管暫時差點,也能用。

到了1980年,當時最牛的科技公司美國惠普的測試結果表明,「日本貨的良品率遠遠高於美國貨」,龍頭公司NEC、東芝和日立的良品率,比有的美國著名公司高6倍。

有了這麼高的評價,日本公司的市場份額也不斷上漲,到了1980年,完全超過美國,成為半導體行業的霸主。

1986年,日本半導體產業在 DRAM 份額占到了80%。

但是「戰爭」的種子早已種下,早在1977年3月,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就得出結論:日本電子產業的成功,是在美國傾銷的結果。

而為了保持美國電子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政府必須介入這次爭端。

美國政府認同了SIA的立場,圍繞晶片產業的產業戰爭,就此開始。

這裡需要了解一下美國對於高科技的戰略定位,儘管有貨幣優勢、有貿易優勢,但是美國的執政者一致認為——對於高科技的壟斷地位,才是美國霸權的基石。

而電子、晶片產業,對國家安全有著巨大的戰略意義。

所以這不是一個成本核算的問題。

但也有人認為,按照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既然晶片不是美國的優勢產業,那就應該放棄,直接市場購買就可以了,為此,美國國防部安排了一個小組做了調查,結論認為:美國所有的先進武器系統,都建立在無比先進的晶片技術上,所以,美國必須保護本土晶片業的商業市場。

於是,美國政府開始針對日本開始了「晶片戰爭」。

03

經濟學家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體系》一書中提出了「踢開梯子」的說法,講的就是「一個人攀上高峰後,就會把身後的梯子一腳踢開,以免別人跟上來,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優勢」

美國自打成了老大,就不斷踹梯子,防止後面的人跟上來,冷戰、貿易戰都與此有關,日本在80年代風生水起,美國針對日本的汽車和晶片貿易制裁就沒停止過。

晶片戰爭的時間值得解釋下,1985年,是一個轉折的年份,之前日本憑藉多年的積累正在「買下美國」,對美貿易順差極大,本國的房子、股市也都是飛漲,美國沒辦法,只好協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核心就是逼迫日元升值,讓美元貶值,以此來增加美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平衡美國的國際收支,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最終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迎來失落十年。

而美國政府採取的一貫手段就是「剝洋蔥」。

啥意思呢?就是先提出一個原則性問題,裡面對關鍵性問題一筆帶過,如果這個原則性問題獲得對方認可,那就針對這個潛藏的關鍵問題提出具體建議,真是一個心機婊啊。

到了1985年,美國SIA認為,如果政府還不迅速採取嚴厲措施,整個行業將在與日本的競爭中消亡。

到了6月,SIA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日本電子產品的傾銷提起了訴訟,這就是著名的301條款。

日本政府還沒想好應對之策,市場傳言又起:說日本存在一個影子「九人委員會」。

他們定期會晤以決定晶片價格、市場份額等等。

日本堅決否認這些報告的真實性,美國政府也從來沒有要求確認。

因為他們的目的達到了:1986年9月,兩國簽署了《半導體協定》。

主要就是兩條:

1、日本停止在美國市場的傾銷,要保留成本記錄,制定公平價格,日本貨在美國市場只能等於或者高於公平價格;

2、美國企業將獲得日本20%的市場份額。

04

這兩條看著簡單,但卻是日本晶片業衰退的開始。

因為協議的簽訂和本幣升值,不能低價出貨,所以很多日本廠商之間的競爭加劇,日本通產省為了協調此問題,對出口規定了統一的最低價,但是1987年3月,美國以日本沒有執行協議為名,對日本進行3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實行100%懲罰性關稅,限制包括日本產的電視、計算機等等,但是不包括晶片。

套路清奇不?美國的目的就是要讓日本的企業內鬥,拆散日本的晶片產業聯盟。

同時,他們把日本這套搬過來了,成立了14家廠商組成的「美國半導體製造技術戰略聯盟」,有政策支持,有資金支持,技術的短板很快補上。

之後美日雙方還簽訂了第二次半導體協議。

依靠這兩手,1992年,美國本土公司重新奪回了市場份額,在日本本土的份額也達到了20%。

第二年,美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晶片出口國。

此後日本一直在這個領域奮鬥不息,但從來沒有重回80年代的風光了,反而被韓國、台灣等地步步緊逼,輝煌不再。

希望這樣的故事不要在華為身上重演,華為儲備多年的各種備份終於派上了用場,像替代安卓的華為os最早今秋,最晚明春就可面世,兼容安卓,結果如何,拭目以待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