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日本是如何輸給美國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失去製造業,會失去什麼?


文/貌貌狼(微信公眾號:財經郎眼Daily)

2018年半導體行業走入大眾視野,一枚晶片將科技公司們接連推上風口浪尖。

回望歷史的軌跡,我們總能在不同的故事裡找到相同的經歷。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這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且聽風吟》里的一句話,表面描述的是19世紀70年代時期,日本青少年普遍迷茫、冷漠、彷徨的心理狀態,實則是在隱射當時高速發展的經濟,讓日本的精神價值體系受到衝擊,整個社會如同一台巨型的金融機器。

二戰戰敗後,日本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在美國的扶持下迎來了第一次經濟繁榮。

美國當時和日本專門簽署了韓戰的特需訂貨計劃,美國在韓戰中所需的武器全部交由日本生產。

技術方面美國對日本也是毫不避諱,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到美國出差,引入電晶體技術,用於製造當時的高科技產品——收音機,很快成為爆款,其它公司相繼使用電晶體造收音機,由於日本國內消費能力有限,於是他們就向美國出口。

1959年日本向美國出口收音機400萬台,1965年達到2400萬台。

一心培養「亞洲代言人」的美國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因為收音機是低端產品,難以對美國構成威脅。

隨著經濟逐漸恢復,日本為了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根據國際的實際形勢,結合國內各項資源稀缺的現實情況,開始將重工業、化學工業作為加工貿易的主要行業。

這一策略讓日本更加「親」美,先是美國文化風靡日本社會,如《且聽風吟》中描述的那樣,當時的日本年輕人崇尚搖滾、爵士、無政府主義、酒吧、點唱機,他們在今天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再是在經濟發展上有樣學樣:美國剛剛做出第一塊集成電路,日本就緊隨其後做出一塊集成電路。

美國推出DRAM(俗稱電腦內存)晶片,日本NEC也立即推出自己的DRAM晶片。

直到卡西歐生產的計算機占到全美80%的市場,才讓美國驚醒。

1972年,美國藉口計算機傾銷,拒絕再給日本提供核心IC集成電路,日企步入深淵,市場份額飛速下降,短短兩年時間,日本企業生產的計算機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降至27%。

經濟學家李斯特曾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體系》一書中提出「踢開梯子」的說法,意思是「一個人攀上高峰後,就會把身後的梯子一腳踢開,以免別人跟上來,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優勢」。

誠如美國一腳踢開梯子,但嘗過甜頭的日本哪肯善罷甘休,於是1974年,在日本政府的牽頭下,各企業組成國家隊,成立「DRAM製法革新」的國家項目,確立以趕超美國集成電路技術為目標。

日本先是通過「賽馬」模式攻下上千件專利,即各大企業派人手一起研發某個項目,互相PK,最後誰能做出來,這個項目和專利就歸誰;再由政府發放補貼和接近於零的低息貸款;最後保護國內市場,提高關稅抵制美國產品。

1980年,日本產品的良品率遠遠高於美國產品,龍頭公司NEC、東芝、日立甚至比部分美國著名公司高出6倍。

這一年,日本在半導體行業實現反超,成為霸主。

1986年,日本在DRAM的份額占80%。

日本九州島,曾集中了日本絕大部分半導體晶片企業

日本半導體的崛起讓矽谷哀鴻遍野。

1981年,美國國家半導體虧損1100萬美元,而一年前,這個產品賺了5200萬美元。

1983年,英特爾被逼裁員。

1985年,英特爾宣布退出DRAM存儲業務,虧損1.73億美元,創下上市以來的首虧。

多虧IBM的援助,才救下這家晶片巨頭,IBM購買了英特爾12%的債券保障其現金流。

矽谷的科技公司們組成半導體行業協會(簡稱SIA)應對日本的攻擊,但雙方研發模式相差甚遠,日本企業政府的同仇敵愾讓矽谷的科技公司們根本無力還招。

矽谷方面多次請求美國政府出面援助,但也只是得到了減稅和推動養老金進入風投領域的答覆。

直到「國家安全」四個字的出現,讓美國政府開始重視這一問題。

SIA提出,日本電子產業的成功,是因為美國提供了市場,為了保護美國電子產業的競爭力,美國政府必須介入。

在當時,美國對於高科技的壟斷地位才是美國霸權的基礎,電子、晶片對國家安全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美國國防部還為此做了調查,最後認為「美國所有的先進武器系統,都建立在無比先進的晶片技術上,所以,美國必須保護本土晶片業的商業市場。

美國政府同意了SIA的立場,晶片之戰正式開啟。

第一步:1985年美國利用政府力量干預匯市,引導美元相對世界幾大主要貨幣(日元、馬克、英鎊、法郎)有序貶值。

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這五個國家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中籤下協議。

(當時無WTO,各國之間的貿易全靠談判)

第二步:SIA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日本電子產品的傾銷提起了訴訟,這也是著名的301條款。

第三步:利用「九人委員會」影子操縱晶片價格和市場份額的傳言逼迫日本簽署《半導體協議》,協議內容包括:日本停止在美國市場的傾銷,要保留成本記錄,制定公平價格,日本貨在美國市場只能等於或者高於公平價格;美國企業將獲得日本20%的市場份額。

三步環環相扣,先迫使日本貨幣升值,但是晶片產業不能低於成本價出售老產品,導致產品周期延長,也就是賣不出去。

日本企業之間競爭慘烈,都在壓低自己的價格。

日本政府出手保護國內市場,對企業的出口規定了統一的最低價。

美國繼續回擊,走出第四步:1987年3月,美國以日本沒有執行協議為名,對日本進行3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實行100%懲罰性關稅,限制包括日本產的電視、計算機等等,但是不包括晶片。

這種對市場的挑動徹底打亂日本的節奏,日本晶片產業聯盟內鬥越來越嚴重。

美國的第五步,「照貓畫虎」——14家廠商組成「美國半導體製造技術戰略聯盟」,在政策和資金雙向支持下補上技術短板。

時至今日,《廣場協議》都被認為是美國為了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

至此,日本半導體晶片產業徹底落入深淵。

曾經風光無限的DRAM業務從全球市場份額80%跌至10%。

由於此前有很多企業已經放棄DRAM,矽谷沒有再執著於此,那70%的市場份額落入韓國手中,三星主動與美國交好,並表示將一直壓制日本在這方面的發展。

於是美國決定向三星收取0.74%的反傾銷稅,而此前,美國向日本收取的是100%反傾銷稅。

三星創始人 李秉喆

失去製造業,會失去什麼?日本或許比任何國家都清楚。

以精工著稱的日本製造業,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怎麼追趕,其晶片產業和整個高科技核心產業都被美國遠遠拋於身後。

索尼、三洋等企業更是在虧損中苦苦求生。

輸掉晶片戰,源於日本對高速發展經濟的執著,對國內經濟形勢的誤判,源於日本趕超美國市場後,內部行業的驕傲和自滿,還源於單一的市場、供應鏈和僵化的體制。

其敗北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猶如一面銅鏡,至今仍高懸於世界上各個製造業大國的頭頂。

哪怕只是銅鏡的一塊碎片,也足矣讓人隨時警醒。

國家博弈,一切從利益而起,但最後,又不止於利益。

精彩回顧

郎咸平&俞飛:養老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何以解憂?唯有賣房

百無一用,度日如年

「在看「一起分享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