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長的聯想和華為,差距越來越大,只因聯想趕走了倪光南院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聯想成立於1984年,華為成立於1987年。

1992年,聯想的倪光南已經著手研製程控交換機,而華為也是剛剛開始研製程控交換機。

1994年兩家公司同時取得了入網證,聯想的全面實力超過了當時的華為,連中南海都採購聯想程控交換機。

1995年,聯想銷售收入67億,華為銷售收入15億。

2017年,聯想收入相當於華為的一半,相差近3000億;聯想利潤相當於華為的九分之一,相差400億。

僅僅20對年,兩家公司就產生了如此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就在於聯想缺少核心技術,就在於聯想趕走了倪光南院士。

眾所周知,聯想是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轉變而來。

它的第一桶金是靠倪光南技術團隊研發的聯想漢卡及聯想微機,穩步發展到幾十億元銷售。

1994年倪光南試圖整合公司分散的軟體資源,並在聯想領導層參與下又與復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晶片設計中心(「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晶片設計能力。

而此時,華為海思晶片才剛剛起步。

然而,隨著倪光南和柳傳志關於公司走「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爭執,倪光南被排擠出聯想領導層,不久被趕出聯繫公司。

柳傳志信任的楊元慶出任聯想電腦事業部總經理,當年聯想自有品牌電腦銷量躋身內地市場前三名,柳傳志也因此被認為創造了傳奇和神話。

從此高科技聯想走向貿易路線。

為了實現聯想轉型,掌握核心技術,聯想買了IBM電腦業務,買了摩托羅拉,似乎僅僅獲得了一流跨國公司的三流技術。

在過去十年,聯想累計投入研發成本不及華為2017年研發費用一半。

相比聯想,華為17萬員工中,研發人員戰45%,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897億,近十年研發總費用超過3940億,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萬件,累計申請專利國內6.4萬件,海外4.8萬件。

如今,聯想舉步維艱,華為如日中天。

而那個孜孜不倦研製聯想漢卡、追求中國芯的倪光南院士,依然在苦苦求索,利用各種渠道為宣傳中國芯和作業系統。


對於今天的聯想與華為,對於倪光南院士對中國芯的苦苦求索,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今的中國,一個華為還不夠

2018年,中國的科技企業發生了許多大事。首先是中興被美國制裁,差點「休克」。接下來是華為聯想的5G標準投票風波。再接下來,是中美貿易戰正式開始,華為撤出美國本土,中興繳納巨額罰款後,繼續存活下...

為什麼你不喜歡聯想,從柳倪之爭說起

聯想在經歷了投票門之後,聲譽受損,很多人越來越不待見,那麼還有什麼讓你不喜歡聯想?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大部分國人都比較推崇華為,華為不僅是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還是取得的成績都讓國人自豪,而聯想給人的印...

他,洞見了聯想和華為的今天

雞年伊始,聯想和華為兩家公司就牢牢占據了科技類的熱點話題榜。聯想是因為業績不斷下滑,還要給CEO發高薪,還要吃軟飯拉硬屎,小雞吃綠豆——硬努著在MWC上放話決戰5G,華為則是被清除老員工的話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