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是不是真的又要收購愛立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前,雪球平台上用戶發文稱,「思科將以每股11美元的價格收購瑞典愛立信,摺合335億美元」。

此外,文中還提到「合併有利於美國在5G、雲計算等保持領先,預計明年6月完成合併」。

隨後,證券時報記者向愛立信方面求證此事,愛立信方面表示該消息是「謊言」。

網絡設備巨頭思科、電信巨頭愛立信都是華為的競爭對手,而目前,正值華為CFO在美國的授意下在加拿大被拘捕事件發酵,讓傳聞變得更加吸引眼球。

事實上,從2015年以來兩家公司屢次被傳合併的消息,2015年11月,就有傳言稱「思科有意收購愛立信」。

時任愛立信CEO的衛翰思(Hans Vestberg)稱,「有關思科將要收購愛立信的謠言,雙方從未討論過有關合併或收購的內容」。

隨後,2016年7月,思科收購愛立信的傳聞又起,愛立信CEO衛翰思又闢謠,稱這件事「完全不可能」。

相比之下,美國方面對思科收購愛立信的態度更積極。

2018年年初,美國新聞網站Axios報導稱,有相關內部文件顯示,川普政府支持思科收購愛立信。

思科和愛立信的雙面挑戰

思科公司是全球領先的網絡設備供應商,其提供的解決方案涵蓋企業網絡、數據中心、安全和協作等多方面。

公司的產品線主要集中在企業網和核心路由器等設備,其核心路由器曾占全球8成的市場份額,無論是路由器、交換機還是其他網絡設備,思科幾乎可以算是壟斷,而此領域超高的毛利率,一度助推思科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

然而,華為開始發力核心路由器後,格局發生了轉變。

據國外權威機構DellOro公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Q1,華為在核心路由器市場的份額正式超越思科成為老大。

如今,電信市場與網絡市場逐漸融合,彼此之間界限變得模糊。

華為實現了網絡業務市場與電信業務的整合,打通電信與網絡之間的壁壘,分設營運商業務和企業業務來搶食市場,向電信與網絡領域的巨頭髮起衝擊。

專注於電信設備領域的愛立信,作為曾經該領域的霸主,也遭遇了來自華為的挑戰。

電信設備領域,根據全球知名信息提供商IHS Markit的統計數據,2017年,華為取代愛立信成為第一名,全球市場份額從2016年25%增加到28%;愛立信從28%跌到了27%,排名第2;排名第3的是諾基亞/阿朗,市場份額為23%。

轉型迫在眉睫

核心路由器業務受到的衝擊,2017年,思科營收曾連續六個季度下滑,2017財年第四季度營收為121億美元,同比上年同期下降4%,凈收入為24億美元,同比下降14%。

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傳統的網絡設備巨頭的轉型迫在眉睫。

近年來,思科通過調整策略,把業務關注點從硬體身上移開,向軟體和續生收入業務轉型,通過不斷收購,不斷加強安全、物聯網和雲計算等領域的布局。

日期被收購方被收購方主營業務2017年1月AppDynamics為網絡和應用提供端到端的可視性2017年5月Viptela提供基於雲的SD-WAN技術2017年7月Observable Networks提供雲網絡取證安全服務2017年10月BroadSoft提供雲呼叫和聯絡中心解決方案2018年1月Skyport Systems雲上管理的超融合系統2018年5月Accompany提供基於人工智慧(AI)的關係情報的平台2018年6月July Systems, Inc.基於雲的訂閱服務提供企業級位置平台2018年8月Duo Security基於雲的工具,以防止設備上的安全漏洞

2018財年第一季度,經過業務的轉型,思科結束多個季度的下滑趨勢,總營收為121.5億美元,雖較上年同期下降2%,但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3%,為23.2億美元。

截止2018年10月27日,思科2019財年第一季度總營收為13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凈利潤為35億美元,同比增長48%。

愛立信方面也不得不進行戰略重組。

2013年以來,愛立信營業收入和毛利率持續下滑,造成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快速萎縮,到2017年降至低點。

根據愛立信2017年全年財報,其2017年營收為2013億瑞典克朗(約合150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凈虧損為352.1億瑞典克朗(約合265億元人民幣)。

2017年,愛立信開始一系列戰略重組,通過退出23個電信服務領域非戰略性合同等,把一些不太盈利的業務合同剝離,同時更加聚焦核心領域,加大前瞻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投入;另外,大幅削減成本,開啟100億瑞典克朗的成本削減計劃。

2018年的愛立信,可謂是「輕裝上陣」,據愛立信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凈銷售額538億瑞典克朗,同比增長9%,毛利率為36.3%,同比增長9.6%。

思科基於5G市場的布局

早在2015年11月,思科與愛立信就宣布雙方將聯合開發在無線網絡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中普遍使用的產品,在路由、數據、雲和物聯網等領域,提供端對端領導力。

而作為能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深度融合的基礎性技術,5G成為關鍵基礎設備。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5G正式商用,報告也對未來電信設備市場的預測,到2020年,5G網絡設備的市場達到110億美元。

市場迎來5G時代,思科拉上愛立信投身5G的競爭。

對5G技術的渴望,讓思科對愛立信青睞有加。

作為昔日的全球通信設備供應商的霸主,如今的愛立信雖然市場占有率被華為反超,但依然保持全球領導地位,實力不容質疑,而在朗訊和北電出售後,北美如今缺少自己的無線設備供應商。

網絡設備供應領域,華為已超越思科,處於領先地位,而在無線通信領域,愛立信的實力尚能與華為抗衡。

這是思科鍾情愛立信的原因。

另外,國家層面,早在2012年美國國會就曾發表報告,稱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要求美國通訊公司不要與華為和中興合作,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企業7年內與中興通訊開展任何業務往來後,隨後,美國監管機構採取措施,禁止移動運營商購買中國企業的任何通訊設備,此舉措明確涉及中興和華為兩家公司。

從對華為、中興的限制,可以看出,美國政府有意阻止華為等中國通信設備製造商在美占據更多市場份額,尤其是5G服務即將商用的關鍵時期。

美國需要自己的國家的5G基礎設備公司,出於安全考慮,思科和愛立信的結合,或是美國政府樂於看見的結果。

愛立信5G領域前景可觀

值得一提是,愛立信對雙方的合併傳言,頻頻「否認」。

從愛立信方面看,似乎找不到一定要被收購的理由。

一方面,在5G領域,愛立信的規劃、布局以及行動也堪稱典範,無論是與運營商簽署5G網絡測試的合作諒解備忘錄,還是與全球22家行業合作夥伴、45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在5G領域全面展開合作,以及在全球各國包括中國、美國、印度、新加坡等地部署5G相關應用等,愛立信提前備戰5G已獲得業界的廣泛認可和關注,可以說愛立信在5G上面的前景非常廣闊。

另一方面,愛立信保持自身獨立,可根據業務需求自主選擇合作夥伴。

在選擇5G傳輸網絡設備時,2018年9月,愛立信宣布與Juniper和ECI合作,愛立信方面稱,Juniper和ECI的一流傳輸技術,可增強端到端移動傳輸解決方案。

談到為何沒有選擇思科這一現有合作夥伴,愛立信全球網絡產品負責人Nishant Batra表示,思科與愛立信自有產品組合之間有重疊,而與Juniper合作,則沒有重疊,從而能夠形成良好的配合。

可見,愛立信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更注重對方是否與其業務需要契合。

如果與思科合併,愛立信的自主選擇權或受到一定限制。

另外,作為網絡設備領域與通信設備領域的巨頭企業,思科和愛立信這兩家公司的規模都太大,大到很難讓主管機關批准。

思科併購愛立信勢必需要中國反壟斷機構審批的,而以合作的形式比克服併購的監管障礙來得更快。

基於全球用戶越來越迫切的網絡升級需求,在5G這片全新熱土,華為已處於領跑的位置,落後的愛立信和思科能否逆勢而上?這場競賽值得持續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立信與思科聯手對付華為跡象日益明顯

愛立信曾是CT界老大,思科則是IT大佬,兩家企業合作符合當前的ICT融合潮流,對付的可能是中國最強的高科技企業華為。華為已在電信設備領域擊敗愛立信,在思科占優勢的網絡設備領域也開始積極進軍。

愛立信CEO衛翰思否認將被思科收購的傳言

上周末,愛立信CEO衛翰思對外表示,外界關於思科將收購愛立信的傳言「完全不可能」。愛立信被思科收購的傳言,源於雙方在業務上的合作。雖然兩家公司一個是電信設備巨頭,一家是網絡設備龍頭,但它們都有一...

被拒之後 華為的路在何方

繼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之後,英國跟日本也將禁用華為5G設備,德國和加拿大正考慮跟進。理由都是擔心華為設備成為中國監控和收集情報的工具,將嚴重威脅自身國家的安全。相較於歐洲國家,美國可謂老謀深算...

華為的危機是什麼

怎樣才能保持低調?大概分為兩種:一是實力非常弱根本沒有人注意;二是實力強大到所有人習以為常。華為現在處於邁向更強的階段,每次晉級都會成為注目的焦點。這些目光的背後,有敬仰和自豪,也有恐懼和焦慮。...

愛立信思科合作 對抗諾基亞/華為硬勢力

11月10日消息,愛立信和思科於周一宣布達成全面技術和商業合作協議,兩家公司將在研發和客戶服務領域進行全方面合作,一同開發在無線網絡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中常用的產品。愛立信與思科表示,到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