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讀懂手機行業三股勢力的衰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Counterpoint發布了2016年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報告,從報告中的三張圖片,我看到了觸目驚心。

一、流血的競爭

2016年,華為、OPPO、vivo、小米、蘋果、三星是國內市場的前六名,不過最大的贏家卻是OPPO、vivo、金立、華為和魅族。

具體來看,OPPO和vivo同比增長109%和78%,實現快速增長。

金立、華為和魅族,同比增長率在20%左右,漲勢不錯。

其它幾家的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

三星在Note 7燃損事件背景下,僅小幅回退5%,實在難得。

中興同比下降10%,並不算太慘。

蘋果和小米步調相當,下降20%多。

酷派和聯想的降幅很陡峭了,分別下滑了44%和79%。

從這些數據中能讀出什麼信息呢?我覺得至少有四點。

第一,這些數據體現了三股勢力的衰弱。

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海外品牌在衰落,國產品牌崛起;以酷派、聯想、中興為代表的運營商合作品牌在衰落,公開渠道是不可或缺的布局;以小米為代表的線上品牌在衰落,線上線下融合是趨勢。

第二,市場提前進入「此消彼長」的格局。

2016全年,只有OPPO、vivo、金立、華為和魅族五家廠商實現了健康增長,這意味著其它廠商的整體市場需求是下降的,尤其是2015年的狀元小米和探花蘋果,表現低於預期。

2016年市場雖然仍保持增長,但一家銷量的提升往往意味著其它幾家銷量的下滑,已經提前進入「此消彼長」的競爭格局。

第三,洗牌加劇,兩極分化愈演愈烈。

OPPO和vivo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酷派和聯想以驚人的速度衰退,洗牌劇烈,兩極分化嚴重。

有人將這種兩極分化形容成「要麼賺得盆滿缽盈,要麼賠本也賺不來吆喝」,雖然誇張,卻並不過分。

第四,市場向頭部傾斜,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2016年市場前六霸占約3/4的市場份額,其它廠商瓜分剩餘的1/4,而2015年其它手機廠商尚且還能分到約1/3的市場份額。

隨著Others的生存空間被逐步擠壓,那些沒有品牌競爭力的國內手機廠商,恐怕要在新一輪洗牌中消失。

用一個詞來總結2016年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那就是慘烈!

二、最佳單品易主,競爭要素悄然發生變化

根據Counterpoint的報告,OPPO R9取代iPhone成為單品年銷量冠軍。

16年全年,iPhone 6s在中國市場總銷量達1200萬台,而OPPO的旗艦機R9卻史無前例的賣出了1700萬台,拿走了4%的市場份額,成為最佳單品。

根據IHS分析師王陽的數據,R9的全部銷量高達2000萬台,這一單品銷量相當於第八九名廠商全年的銷量。

自2012年以來,iPhone連續四年穩坐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單品銷量冠軍。

如今,OPPO R9取代iPhone成為新一代單品王,這背後顯示的是市場競爭要素的變化。

首先,在同質化嚴重的市場,渠道和營銷的作用逐漸顯著。

OPPO R9的熱賣和iPhone有著本質的不同,iPhone的暢銷由產品本身驅動,而OPPO R9的熱賣是渠道、營銷和產品合力形成的結果。

蘋果在2007年發布的iPhone,重新定義了智慧型手機,也一直被認為是最好手機的代名詞。

只不過在這幾年,iPhone創新乏力,在國產手機的衝擊下,對市場的吸引力逐漸減弱。

iPhone首次失掉最佳單品的寶座,就是iPhone吸引力下降的有力佐證。

在同質化背景下熱賣的OPPO R9,無論是外觀、配置,還是定價,都抓住了市場七寸,但在產品上並無明顯突破,市面上也能找到類似的替代品。

R9之所以能超越iPhone,得益於OPPO龐大的線下渠道體系和精準的品牌營銷。

OPPO R9給國產手機廠商帶來的積極指引是,在無法有效突破同質化的前提下,渠道、營銷成為爭奪市場的有效武器。

其次,市場向中高端集中。

iPhone定位高端領域,OPPO R9定位中高端,最佳單品的易主,體現的是市場向中高端集中的趨勢。

常和手機打交道的人都知道,目前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有消費升級的趨勢,嚴格來講,消費升級指的是低端消費升級。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趨勢是高端消費開始理性,用戶選擇呈現下移之勢。

低端消費有所升級,高端消費開始理性,中高端對低端和高端兩側產生虹吸效應。

2000-3000元的價格區間成為品牌的聚焦點,也是明星機扎堆的紅海。

另外這張圖隱含的另一個看點是,排名前20的手機共占據了市場1/3的份額。

去年市場共推出500多款手機,也就是說剩下的約500款手機瓜分剩餘2/3的市場份額。

這表明市場頭部優勢十分明顯,積極的精品戰略依然奏效。

三、遍地紅海,只剩狹路相逢勇者勝

透過2016可以看到2017將是競爭空前激烈的一年,放眼望去,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線上還是線下、一線還是農村,遍地紅海,再難找到輕鬆成長的市場空間了。

國內手機市場,市場調研公司GfK預計2017年將同比增長5.1%;而市場調研公司賽諾的估算更為悲觀,預計2017年增速是1%,幾乎是持平,而且未來三年都是1%-2%的增長。

雖然兩家公司估計的數值不同,但無論是5.1%還是1%,都表明國內手機市場將進入低速增長階段,中國手機市場規模開始觸頂。

線上渠道,約從2012年崛起,在經過三年的高速發展後,在2015年已經飽和,約占20%的市場份額,目前難有突破。

同樣飽和的還有一二線城市,實際上2016年市場主要驅動力來自低線城市。

然而,隨著低線城市在2016年的爆發,低線城市的紅利窗口正在逐漸關閉。

不僅如此,在2015年,華為、小米、魅族、中興等廠商就開始布局線下,深入低線城市,經過一年多的線下建設,補齊短板行動均有成效,低線城市將迎來貼身肉搏。

在過去兩年,出海被認為是逃離國內激烈競爭、尋找新增長點的積極舉措。

可在2017年,出海也將變得艱難。

隨著國產廠商的國際化,現在全球市場都遍布著中國廠商,國產廠商已經將國內激烈的競爭『搬到』海外。

實際上,無論進入哪個市場,不僅要面對水土不服,還要面對來自國內同行的競爭壓力。

簡單來看,歐洲有華為中興和TCL;非洲有傳音;美國有聯想、中興和TCL;印度和東南亞雖然是新興市場,但小米、OPPO、vivo、金立、魅族都已進入。

國內國外、線上線下、一線農村,早已處處是紅海。

在這樣的市場中,大品牌占據技術研發、供應鏈、渠道等多方面優勢,中小品牌將被洗牌,如果不抱團(聯盟式)發展,離倒閉不遠了。

2017年是拼狠勁的一年,除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已無路可走。

(更多終端資訊,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zhongduanzata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