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雷軍:10年10億,研發核心技術是一場「長期抗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日報網3月3日電(記者 塗恬)「小米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

我覺得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如果世界前三大公司都掌握了晶片的核心技術,小米想問鼎手機這個市場的話,一定要在核心技術上做長線的、長期的投入。

」在本周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小米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兼CEO雷軍這樣表示。

雷軍的「夢想」,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智慧型手機行業進入「下半場」後的一種必然。

IDC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總共出貨14.7億台,為歷史最高,但相比2015年的14.4億台僅增長了2.3%,且中國、美國和巴西等大市場都在今年結束了以往迅猛增長的趨勢。

對此,曾經經歷過高速發展期,而今卻在「補課」的小米可謂深有體會。

「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更激烈,大家都需要在核心技術上突破,你所看到的每一點點技術的突破,在行業里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今天手機行業已經處在『淘汰賽』的階段,大量的手機公司已經被淘汰了,全球在急劇的收斂之中,所以做手機是個很難的業務。

」雷軍告訴記者。

面對這種形勢,攻克與掌握核心技術似乎成為擺在雷軍面前一個繞不過去的選項。

2014年10月,小米旗下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悄悄開張,用雷軍的話來說,「一票人像特種部隊一樣,沖向了手機晶片的迷霧,且大部分人心裡七上八下,因為不知道衝出去是死是活」。

手機晶片為什麼這麼難做?一些事實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多少了解這個領域。

有媒體援引統計數據稱,2016年1月到10月,中國僅在進口晶片上就花費了1.2萬億人民幣,超過進口原油的費用。

晶片研發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研發投入通常超過十億,且還需要大量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和深厚技術積累,這令許多有志於此的企業「望而生畏」。

也難怪在許多人的眼中,晶片有國家的「工業糧草」之譽,相關技術也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信息技術的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的展現。

「手機晶片幾乎是這個星球上集成度最高的元器件。

我算了一下,差不多有10億個電晶體,就是這樣的複雜度。

我們三年前在論證做手機晶片的時候,請教了不少專家。

這些專家跟我講得還是很中肯的,說你要做手機晶片,十億人民幣起跑,花十年時間才有結果。

」雷軍表示,「我們初期做的時候做好了做十年的打算,真的是準備做十年,所以非常低調,為什麼低調呢?也是免得大家期望值過高,我覺得做晶片很不容易,今天在發布會現場我跟整個團隊合影,像在夢裡一樣,都不敢相信我們晶片做出來了。

讓雷軍覺得「身在夢中」的,正是小米推出的首款自研晶片「澎湃S1」。

據悉,首批澎湃S1晶片採用八核架構,定位中高端,已經量產並搭載於新款旗艦拍照手機小米5c,小米也因此成為了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全球範圍內第四家同時擁有生產晶片和手機能力的企業。

不過,儘管開局很順利,未來的路也還是很長,在面對記者的追問時,雷軍也坦言,小米未來或許也免不了和競爭對手們一樣「掉入坑裡」,且他對於自主研發的晶片是否能夠獲得接受,也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

「我覺得華為做得很出色,他們要走的路,他們曾經踏過的坑,搞不好我們也會進入坑裡。

他們前進的道路,我們跨越的機率不是很高,我們也會一個坑一個坑去踏。

我們不一定真的會得到大家大規模的認同,從入門級到旗艦都做得很好,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只做了一款中高端的,等我們的產品線都做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雷軍表示。

除了這個「10年10億」的賭注之外,雷軍也在做其他的探索,包括人工智慧等領域。

此外,他還強調,儘管在研發、線下等領域都有投入,資金壓力也並不是非常之大,且自己仍然有信心完成年初「營收破千億」的「小目標」。

「我們雖然是創業公司,但是還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創業公司,是千億規模的。

我覺得十億不是小數字,重要的是如果花十億就足夠的話,那對我來說是個很小的數字,我知道它每年都要花很多錢。

」雷軍說,「要完成千億營收的目標,還是有90%的把握的。

我們真正一放緩,大家的批評之聲很多,逼得我們秀一下實力。

其實真的是被逼的,我並不想講這個數字,是因為在一片批評之聲下,我們要給合作夥伴,給我們的用戶以信心。

(編輯:富文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8個月 耗資10億 小米首款手機晶片澎湃S1量產

文/熊出墨請注意2月28日,小米推出自主研發智慧型手機晶片澎拜S1,這標誌小米成為繼華為之後,第二家擁有自主研發處理器能力的中國智慧型手機公司。目前,全球範圍內手機晶片主要的玩家是高通、聯發科,...

小米造芯之路:雷軍的馬拉松式豪賭

傳聞已久的小米自主手機晶片近日露出真容,發布定位中高端的「澎湃S1」小米也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全球範圍內有同時生產晶片和手機能力的第四家企業。向供應鏈縱深方向延伸的產品出來了,小米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