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與AT&T合作 華為手機在美國艱難破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即使一直以來,華為的海外業務都在高歌猛進,但美國市場卻始終有點令這家科技巨頭望而卻步。

不過,最近華為似乎離美國市場近了一步。

日前,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報導,華為正在嘗試與美國主流運營商之一的AT&T達成合作協議,從而進入美國市場。

AT&T是美國最大的運營商之一。

數據統計機構Statista的報告顯示,2016年,AT&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在33%左右;另據官方數據,2016年,AT&T在美國和墨西哥兩地共為1.47億名用戶提供運營商服務。

The Information的報導進一步指出,華為希望AT&T同意華為專有的麒麟手機晶片使用AT&T的網絡,但目前洽談還處於起步階段。

和國內不同的是,在美國市場,運營商是手機銷售的一個重要渠道。

數據顯示,運營商渠道在美國占總出貨量的90%左右。

為此,運營商對於手機品牌的准入門檻也十分高。

對於一家品牌而言,想要通過渠道商在美國市場銷售,僅僅獲得運營商的授權還不夠,它們還需要獲得國家准入認證、第三方認證等許可,同時也必須和運營商洽談銷售的具體細節,包括款式、供應狀況、出貨時間等。

目前,在美國市場上,只有AT&T和T-Mobile兩家運營商的網絡能夠與華為的晶片兼容。

然而在2016年7月,華為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法庭指控美國無線運營商T-Mobile侵犯了自己的4G專利,同時拒絕與其基於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條款達成專利許可授權協議。

這筆起訴使得短期內兩家公司的合作看起來不太可能。

除了AT&T和T-Mobile之外,美國本土的主流運營商還包括Verizon與Sprint,但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手機行業分析師吳怡雯表示,Verizon和Sprint與華為手機在採用的技術標準上有一些出入,這使得AT&T成為了唯一一個合適的合作對象。

當然,和AT&T進行合作也能給華為帶來好處。

「AT&T是美國第二大運營商,有著覆蓋全美的4G網絡和超過一億的移動用戶。

同時旗下的MetroPCS是美國最大的預付費運營商。

華為如果能進入AT&T的話,將對提升銷量、品牌認知度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Strategy Analytics的另一名手機行業分析師隋倩告訴介面新聞記者。

介面新聞記者隨後就此事聯繫華為消費者業務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員進行詢問,但對方拒絕就此事進行評論,表示「可說的還不多」。

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了華為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美國始終是這家公司邁不過去的坎。

此前,華為曾經多次嘗試進入美國市場,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早在2010年,華為就曾經試圖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絡業務,為此,它們多次遊說美國政府,希望獲得對方的許可,但美國政府最終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這筆交易。

2011年,華為與伺服器技術公司3Leaf Systems達成協議,準備以200萬美元收購對方,但這筆交易同樣被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以擔憂「技術輸出」為名干預,最終以流產告終。

2013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不得私自購買信息技術系統,尤其是來自中國的IT設備。

這基本上鎖死了華為向美國市場銷售網絡設備的可能。

目前在美國市場,主流的運營商們都沒有使用華為的設備。

此路不通,華為在之後選擇了通過消費級終端產品以及企業業務叩開美國市場的大門。

其中,智慧型手機算是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力量。

2015年9月,谷歌對外正式發布了Nexus 5X/6P兩款手機,其中,Nexus 6P為華為代工,在外界看來,這是華為正式進入美國市場的標誌。

然而在這款手機上,谷歌所使用的還是高通驍龍810處理器,而沒有採用華為的麒麟處理器,因此,所謂的「進入」實際意義並不大。

之後,華為又在美國上市了一系列產品,其中包括了Mate 9、榮耀8等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筆電二合一的MateBook等等,但這些產品無一例外地都只能在亞馬遜等電商渠道銷售,尚未能進入運營商的店面之中。

Strategy Analytics的高級分析師楊光告訴介面新聞記者,總體而言,美國政府出於國家安全的顧慮,對華為採取了不信任態度,這使得華為的網絡設備始終無法進入美國市場。

但對於消費者業務,楊光的看法則較為積極,他認為在這一塊上,華為受到的限制可能會稍弱一些。

「美國政府的壓力主要落在了網絡設備上,且可預見的未來之內不會消失;但儘管這些壓力對於公司之下的不同業務都會有影響,但終端設備相對來說機會要稍大一些。

」楊光評論稱。

不過他同時也強調,美國運營商對於與華為打交道依舊保持謹慎態度。

當然,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的阻力不僅僅來自於運營商層面,市場的態度也是決定它是否能征服美國的重要因素。

此前,華為在美國所銷售的產品以廉價手機為主;同時,只能在公開渠道銷售使得美國用戶此前對於華為的品牌認知度依然不高。

直到2016年底,Mate 9的進入才標誌著華為的高端產品開始接觸美國市場。

曾經有華為內部人士告訴介面新聞,華為消費者業務在美國推廣高端形象的品牌,瞄準的就是三星和蘋果。

隋倩也表示,華為在美國市場應當走高端路線,不要和其他中國公司一樣陷入價格戰,同時還可以針對海外市場用戶習慣等方面做進一步的定製。

「在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累積的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可以支撐華為走高端路線。

」隋倩評價道。

但無論如何,想要真正進入美國市場,華為首先還是要過運營商這一關。

儘管與運營商商談合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對於華為來說,進入美國市場始終有著一定的吸引力。

2013年4月,在一場分析師會議上,時任華為執行副總裁的徐直軍就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已經對美國市場不再感興趣。

」這當然是由於其網絡業務在美國屢屢受挫所導致的,但隨著消費者業務在華為內部的高速增長,到了2015年,已經成為了華為集團輪值CEO的徐直軍稱,華為手機業務肯定要進入美國市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的統計,2016年,華為手機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份額占到了10%;但此前,僅僅依靠公開渠道銷售的華為手機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則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華為在美國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份額僅為0.4%,不僅遠遠落後於蘋果和三星,就連中興的市場占有率(6%)也遠超華為。

在歐洲和亞洲等地區,華為在市場上的表現卻是另一幅光景。

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華為方面給出的數據顯示,在西歐整體市場中,華為智慧型手機的份額達到了11.6%;在一些歐洲國家中,市場份額甚至已經達到了20%。

整體來看,在2016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增速開始減緩。

The Information早前報導稱,華為消費者業務2016年的利潤為20億美元,不僅沒達到25億美元的目標,相比於2015年的22億美元利潤也有所縮水。

而華為終端CEO余承東也稱,任正非曾經在內部表達過對於該部門「盈利能力不足,利潤增長太慢」的不滿。

分析師們也看到了美國市場對於華為銷售盈利的推進作用。

隋倩就表示,對於華為而言,進軍美國市場是保證其提高產品售價和盈利空間的關鍵布局。

在這種基調下,美國市場成為華為未來的重要目標,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除了提升利潤的考慮外,進入美國市場也是華為「趕超蘋果」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在2016年,余承東就對外透露,華為的目標是最早在2018年超越蘋果,成為全世界第二大手機品牌。

它們的目標是成為市場份額超過25%的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生產商。

目前,外界普遍的預測是,余承東所指的是華為希望在出貨量上趕超蘋果。

根據IDC早前的統計,2016年,蘋果手機在全球範圍內的出貨量為2.154億台,同比下降7%;而華為在全球範圍內的出貨量為1.393億台,同比增長30.2%。

按照這個趨勢來看,華為有望在2018-2019年之間在出貨量上實現對蘋果的超越。

相比全球範圍,美國市場對華為手機出貨量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

此前,余承東就表示過,在美國市場如果走公開渠道的話,華為一年只能賣幾十萬台手機,相比於其他市場的出貨量,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但如果真要實現在「2018年超越蘋果」這個目標的話,華為必須重視起作為全球三大智慧型手機市場之一的美國市場來。

「如果華為能夠在美國市場復刻其西歐市場的成功,那美國將成為華為手機在銷量和利潤增長上的新引擎。

美國是華為手機2017年的戰略要地。

」Strategy Analytics的手機行業分析師吳怡雯判斷。

即便目前背負著急需提升盈利能力的負擔,吳怡雯認為,如果華為想要開拓好美國市場,同樣需要在渠道、營銷和研發上持續地加大投入。

她告訴介面新聞記者:「從短期來看,付出會大於收穫。

但美國市場如果能成長為華為手機增長的新引擎,那短期投入可以為華為創造長期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重整」美國市場 雙渠道強攻

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之一,美國已經成為華為在全球版圖上最後一個未攻克的堡壘。儘管2014年華為終端業務突破百億大關,但面對美國市場,華為最好的智慧型手機卻遲遲不能上市。一個例子是,去年華為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