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英特爾不做手機晶片才是最機智的舉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PConline 雜談】就在先前,英特爾的一則新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英特爾宣布停止對代號為Broxton(主要面向高端)和SoFIA(主要面向低端)兩款主要針對智慧型手機手機的「凌動」(Atom)系列處理器產品線的開發,而回顧PC時代,英特爾的輝煌無人能及。

移動領域上的受挫,就代表英特爾已經落後於其他科技公司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其實英特爾並沒有完全放棄移動這個廣大的市場,只是將重心從SoC轉向了門檻高、競爭小、利潤高的基帶領域。

今天我們就來更深入的聊聊放棄SoC之後的英特爾,未來將在移動市場走向何方。

前言:英特爾戰略失誤 錯過智慧型手機爆發期

英特爾進軍移動市場晚,市場早已被高通、聯發科等廠商瓜分。

雖說進軍時機很晚,但是眾所周知英特爾的處理器性能十分強大,難道單靠這一點不能為自己爭下一片天地嗎?然而事實上卻是英特爾確實難以立足於手機晶片領域。

這是為什麼?

除了前面所說英特爾進軍市場較晚,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Atom的實際體驗問題。

正如大家所知,英特爾以其強大的性能著稱,英特爾面向手機手機所開發的的Atom系列處理器在性能方面同樣是十分強勁的。

Atom處理器在性能表現方面往往都高於基於ARM架構的移動晶片。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跑分軟體中,Atom系列處理器表現都是優於同等ARM架構的晶片的。

不過跑分性能什麼的終歸是紙面最強,是否真的最強還是要考慮到實際體驗中去,顯然英特爾高估了Atom的性能而忽視了用戶的體驗,所以在實際體驗中Atom晶片並不如它的性能那樣盡如人意,由於兼容性問題以及高性能帶來的功耗發熱問題,使得Atom晶片在移動領域中並不被看好。

最致命的是在Atom發展受阻的情況下,英特爾似乎不再重視Atom,減緩了對Atom系列晶片的技術更新。

比如晶片製程總是落後於PC晶片至少一代,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在晶片產業中,製程技術的提升,無論對於晶片的性能的提高還是功耗的降低都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性能稍落後於Atom的ARM架構晶片卻不斷加強,實現了性能趕超。

從此英特爾在移動領域一落千丈。

然而,機智的英特爾把目光放得更遠。

智慧型手機市場就讓它繼續錯過吧!

智慧型手機增長放緩 英特爾發展新領域

基帶業務——扭虧為盈的契機

如何證明英特爾在移動市場依然有存在感?前不久從高通嘴中拿下半數iPhone 7基帶訂單就是最好的例證。

據悉,iPhone 7採用的LTE基帶50%將選擇英特爾的XMM7360,由台積電和KYEC代工生產。

這顆晶片理論下載速度為450Mbps,上傳速度為100Mbps,支持 LTE Cat.10-29 所有頻段,整體性能快於目前iPhone 6s系列採用的高通MDM9635,但遜於高通最新的LTE晶片。

早在此之前,關於蘋果將把英特爾列為基帶供應商的消息就層出不窮,到iPhone 7才終算塵埃落定,這多少讓人聯想起之前英特爾放棄凌動處理器研發的新聞。

在發展三年多之後,英特爾當年雄心勃勃的移動處理器戰略在沒有取得優勢的情況下,寄希望對大量二三線平板電腦廠商給予高額補貼來挽回敗局,最終只掙得了短暫面子上的出貨量,造成移動業務虧損高達100多億美元。

數年經營換得如此結果,英特爾只好壯士斷腕,把錢投入到更有前景的項目中。

而放眼移動領域的未來,機會可以說是廣大的,但如果著眼於當下摸得到、看得見實際利益又符合英特爾的項目,收購自英飛凌的基帶業務無疑就是最出色的。

一方面是基帶業務涉及到的技術、專利門檻很高,導致競爭態勢比SoC要溫和,利潤率也很可觀;另一方面則是英特爾此前沒有間斷過基帶產品的更新換代,功底深厚,產品線較為齊全,不需要過多投入。

確定了轉向基帶業務,能否能拿下蘋果這個年出貨兩億多的大客戶就顯得至關重要。

或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英特爾加大了談判的籌碼,以降低價格之類的方式尋求更主動的地位,而蘋果出於以往平衡供應鏈的一貫套路,在基帶這種關鍵性元件上降低對高通的依賴、選擇英特爾也就順理成章。

眺望物聯網——贏在起跑線上

在放棄SoC、拿下蘋果基帶訂單後,英特爾今明兩年移動業務扭虧為盈就非常可期待了,但是要想真正成為未來移動市場的主角、賺錢可觀的經濟利益,光靠基帶顯然不現實。

而事實上,基帶也僅是英特爾移動布局的一部分。

要說當下最時髦的兩個單詞是什麼,那IoT(物聯網)與VR(虛擬現實)無疑是最佳候選人。

通常來說,英特爾很少會面向消費者直接推出終端產品,但電子設備領域利潤最高的晶片英特爾可極少缺席,而無論是物聯網還是虛擬現實, 晶片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這其中和英特爾聯繫最密切就是物聯網。

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它利用網際網路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

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通信與數據兩項,具體物化為硬體形態就是基帶與伺服器,這都是英特爾的業務範圍,也是保留基帶業務的另一層考量。

在去年底的時候,英特爾將PC處理器和物聯網業務重組成的新部門,並一改過去只從內部擢升高管的習慣,從高通挖來了前高管文卡塔·倫度金塔拉擔任總裁,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不久後,倫度金塔拉在博客中談到:「物聯網」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增長,英特爾在爭奪機會時占據了有利位置。

未來,還會增加500多億智能和聯網設備、機器、自動駕駛汽車、建築和城市。

在中國,英特爾已經亮相了智能零售、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例如和中交興路的合作等等。

而車聯網方面也設立了相應的投資基金,規模大概在1億美元。

除了基帶為物聯設備帶來通信功能外,整個物聯網的運行必然離開不數據存儲、處理的伺服器,而英特爾在全球伺服器晶片占有率高達99%,2015年為英特爾帶來了50%的營業利潤,這也是ARM一直想突破卻收效甚微的領域。

截止至2016年第一季度,英特爾物聯網部門收入為6.51億美元,雖然只占其總收入的5%,但增幅卻是驚人的,三年內實現了增長78%,占整個行業差不多10%的收入總和。

而根據調查機構的預測,物聯網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7.1萬億美元的規模;到2030年,以智能互聯的設備和機器為基礎的產業物聯網,有望為全球貢獻14.2萬億美元新產值,並推動企業拓展全新的數字化服務和商業模式。

對於英特爾而言,物聯網的市場很大,憑藉自身持有的基帶和占絕對優勢的伺服器業務,說贏在了起跑線上並不為過。

緊抓雲計算(伺服器)與5G時代——核心在自己手裡

如上文所言,物聯網大約在2020年會達到發展的臨界點,此時相應匹配的重要技術一則是雲計算,另一則是5G網絡,它們相輔相成、互相帶動。

英特爾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會想加速從一家PC廠商轉型成雲計算以及物聯網的設備公司。

雲計算領域,英特爾的數據中心業務一直處於健康增長的態勢,去年更是砸下167億美元收購了現場可編程門陣FPGA專業公司Altera,該技術可以為不同工作量快速配置伺服器,是雲數據中心系統的關鍵技術之一。

等到2020年物聯網成熟之時,它將帶動雲行業從2015年的800億美元規模上升到1670億美元。

考慮到英特爾物聯網部門領先業界的20%複合年增長率,帶來的利潤足以彌補PC出貨量下降導致的晶片收入損失。

另外,在未來扮演橋樑角色的5G網絡領域,英特爾也在搶先布局。

今年在MWC就宣布與愛立信、華為、中興、Verizon、AT&T等組成合作夥伴,共同致力於5G技術的開發和測試;2月份還攜手思科、愛立信宣布將開發一款面向消費者和企業用戶超高速5G無線路由器。

因為從目前的趨勢看,下一代5G網絡將不再只針對移動設備,會成為PC、智能家居、機器人技術、無人駕駛、可穿戴設備、物聯網設備和企業級網絡等多個領域的關鍵一環,戰略意義非凡。

英特爾CEO科再奇在闡述的轉型戰略中曾這樣說:「隨著世界進入5G時代,英特爾將憑藉我們的技術優勢而繼續引領端到端5G系統的交付,包括從數據機到基站,再到現有以及未來將出現的各種連接方式。

」可見英特爾把自己定義為5G時代的一位重要玩家。

英特爾:放眼未來更重要

面對蘊藏巨大變化的當口,英特爾明顯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機,這既有PC市場的衰退,也有移動處理器的敗北,逼得整個公司不得不轉變觀念、調整業務,選擇繞開現在火爆的手機、平板市場更是件需要勇氣的事。

幸運的是,憑藉iPhone 7的基帶訂單和不斷發展雲數據業務,英特爾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活得很滋潤。

但放眼未來,雲計算、5G網絡、物聯網這些美好的字眼,將直接決定英特爾未來是否還能保持科技界翹楚的地位,如何繼續前行,就要看英特爾自己的毅力和執行力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移動處理器是否依然是英特爾的夢想?

作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老大,英特爾這麼多年來,在各大榜單中一直都是排在第一位,持續了多少年,已不記得了。而印象中,其江湖地位受到的一次挑戰,似乎也是唯一的一次,發生在2012年前後,那正是智慧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