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連華為員工都買中興股票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王雲輝

8月24日,中興通訊發布2017年半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40.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3.1%;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東的凈利潤22.9億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長29.8%。

顯然,在與美國商務部達成和解,中興的發展已經重回穩健增長,並開始收穫5G、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業務紅利。

但有人歡喜有人愁,過去半年來,通信設備行業形勢風雲變幻,市場格局已經全面改觀:華為增長放緩,中興走出陰影,諾基亞逐漸企穩,而曾經的行業老大愛立信,卻是業績持續下滑、CEO更迭與裁員等負面纏身,形勢空前艱巨。

1、華為:增長放緩,挑戰來自「無人區」

在2016年,華為一騎絕塵,實現了40%的業績同比增長。

但在2017年上半年,它的增長已經大幅放緩:銷售收入283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

其原因主要有:

(1)戰略轉向。

2017年已成為華為精細化運營的變革年,在擴大業績與增加利潤之中,平衡點正向後者轉移。

在電信業務領域,華為已經從攻擊者變成防守者,通過價格戰搶奪市場,壓制競爭對手的強硬動作越來越少;消費者業務更是在被任正非點名後,提出「減少機型做精品,一切以利潤為中心」。

(2)運營商投資放緩。

目前,運營商的4G投資已經漸趨飽和,5G大規模建網還沒有開始,正處於青黃之交。

比如中移動、中電信、聯通,今年的資本開支分別比2016年減少了6%、8%和37.6%。

(3)缺乏新增長引擎。

多位業內人士都認為,多年來,華為更擅長「跟跑」,並以強大的執行力、服務能力和性價比獲得競爭優勢,但在成為「領跑者」,越來越多地跨入行業無人區後,原先的優勢逐漸失去作用,尋找業績增長新引擎也面臨壓力。

儘管如此,無論收入、利潤還是綜合實力,華為依然領跑其他三家設備商。

至少在2020年,5G大規模商用可能帶來的行業洗牌前,這一格局都無人能夠撼動。

對它來說,最大的敵人除了自己,更多還是思科、阿里巴巴、vivo、OPPO等各個領域的跨界對手。

2、中興:走出陰影,進入發展快車道

在整個2017上半年,中興通訊是表現最好的設備商,沒有之一。

在業務方面,無論是電信業務、企業級業務還是消費者業務,都實現了收入和利潤的雙增長,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也是雙增長。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興全年的業績表現有望比上半年財報表現更佳。

在布局方面,研發投入屢創歷史新高,僅2017年上半年就投入研發66.8億人民幣,5G、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上的布局也逐漸形成產品層面的領先競爭實力,比如Pre5G和SDN/NFV,前者目前已在全球部署超過60多張網絡,後者的商用/實驗局更已超過240個。

在最新的5G測試中,中興通訊從技術到產品都已展現出引領者姿態,不但在業界率先發布了5G承載方案5G Flexhaul及多款5G承載預商用設備,更在5G國家測試二階段測試中,刷新小區吞吐量、海量連接數和低時延等多項業界記錄。

除此之外,與美國商務部達成和解、手機業務形勢扭轉由下滑變為增長……站在行業風口變換的時期,「利空出盡」的中興已經進入新的發展快車道。

以上變化在股價上已有明顯體現。

從今年2月到8月,在過去半年時間內,中興通訊(000063.SZ)的股價已從15.5元左右漲至22.82元(2017年8月24日收盤價),漲幅超過40%。

一位業內人士甚至透露,雖然華為內部不允許員工買股票,但仍有華為員工私下購買中興股票,並獲益頗多。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中興還是華為,近年來的崛起都受益於:

(1)中國政府對通信業的重視、投入與本地企業扶持,而且這一重視還在不斷增加。

(2)中興華為都注重研發積累,從成為全球創新的追逐者逐漸轉變為領導者,並參與甚至主導新的行業標準與市場規則建立。

(3)中興與華為的企業管理優於競爭對手,在執行能力、服務能力、性價比等多個方面建立起了巨大優勢。

3、諾基亞:發展企穩,最艱難的時刻已成過去

歷經多次轉型重組的諾基亞,前幾年一度形勢危急,但現在已逐漸找到自己的發展節奏。

在2017年上半年,諾基亞營收110億歐元,雖然全年業績預計仍有3~5%的下滑,但第2季度已實現0.8%的同比增長,運營利潤更同比增長73%,達到5.74億歐元。

對於一家過去數年內連續進行了多次大合併的設備商來說,這個成績殊為不易。

不得不說,蘇立(Rajeev Suri)是一位強大的經理人,它不但化解了多家企業合併可能帶來的後遺症,讓諾基亞一直保持著穩健的盈利能力。

在通過壓縮成本戰術挺過最艱難的階段之後,諾基亞的發展形勢已經持續向好。

多位設備商人士更表示,在蘇立的帶領下,諾基亞在市場一線表現出來的戰鬥力,越來越像當年的中興和華為。

如果諾基亞能維持向上走的勢頭,或許,蘇立與諾基亞有可能在數年後創造新的「郭士納傳說」。

不過,在2020年的新一輪大規模建網周期到來之前,通信設備行業依然還處於過冬期,諾基亞如果要繼續向上走,一方面需要在這個只有4個大玩家的零和市場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一方面需要在垂直行業、消費者市場等其他業務領域實現突破。

這是蘇立早已開始布局和推進的「增肥計劃」,也正是他需要直面的關鍵挑戰。

4、愛立信:生死危機,瘦身計劃是解藥還是毒藥?

7月18日,愛立信公布第二季度財報,當日股價暴跌16.69%,市值蒸發36億美元。

在2017年上半年,愛立信營收116億美元,虧損近14.5億美元;其中第二季度營收約60億美元,同比下降7.8%;凈虧損1.21億美元,成為愛立信的連續第4個季度虧損。

如果只看銷售收入,愛立信的同比下滑甚至已經持續6個季度。

2017年1月中旬接任愛立信CEO的鮑毅康(Borje Ekholm),目前主要的戰略思路是「瘦身」,大幅削減支出,砍掉終端、晶片等項目,精力完全投入到愛立信的核心網絡設備業務當中。

據海外媒體稱,愛立信後續可能裁員達2.5萬人,約占其員工總數的22.9%。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計劃將導致愛立信失去端到端的產品線競爭優勢。

不過,火燒眉毛,且顧眼下,不論愛立信此番瘦身會是飲鴆止渴,加速崩盤;還是背水一戰,斷臂求生後捲土重來,都還得看它能否扛過未來2年的行業寒冬和激烈競爭。

反正前任挖下的坑,只有他來填。

行業人士普通認為,導致愛立信如今困局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愛立信前CEO衛翰思。

對此,行業人士老解的評論比較有代表性,此處引述如下:

愛立信前CEO衛翰思所推崇的管理服務業務,終成愛立信最大的包袱:

(1)造成公司冗員的主因,接管了運營商大量的運維員工,其服務線員工人數遠遠高於研發人員,也是本次裁員的重災區;

(2)形成了業績造假的溫床,5到7年的合同周期給了銷售提前預支業績的空間,這也是愛立信要對42個管理服務合同進行再處置,並預警大約10億歐元的減計的原因,也是其前北美業務主管被趕出公司的原因(因為該主管負責與思科業務合作的談判,其離職也導致了愛立信與思科合作的暫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衰退的愛立信,進擊的華為

繼大幅裁員之後,電信巨頭愛立信再一次陷入業績危機,衰退跡象有增無減。根據愛立信發布的業績預警,公司第三季度營收可能嚴重低於預期,且看不到復甦跡象,隨後愛立信股價暴跌20.90%,收於5.5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