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中的真實華為:千億美元營收與利潤心結並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默默搞通訊,到被消費者擁躉,華為用了二十多年,如今已經長成了巨獸。

前些日子,華為站上了新聞的風口。

先是緊隨蘋果的軟體發布會來了一場「硬核」發布會,接著趁熱乎勁兒又發布了2018年年報。

都知道華為沒有上市,目前也沒有上市的打算,但是卻一直保持公布年報的習慣。

3月29日,華為發布的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華為實現了全球收入7212億元(約105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9.5%,凈利潤達到了593億元,較2017年的474億同比增長了25.1%。

這是華為首次交出千億美元營收的成績單,從收入和凈利潤來看,華為的確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同時也成了華為的高光時刻。

只不過數據再美也只是表象,接下來看數據背後的秘密。

運營商業務增速放緩,消費者業務成營收主力

華為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

其中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主要是通過通信網絡為全球各地的運營商和企業們提供硬體設備、軟體服務以及解決方案。

2012年以來,運營商業務一直是華為總收入中貢獻最多的板塊。

也因此,運營商業務被稱為華為的「頂樑柱」。

不過到了2018年,透過年報營收結構來看,「頂樑柱」運營商業務出現了同比下滑1.3%的現象。

再往前推兩年,與2016年23.6%的增長幅度相比,華為運營商業務2017年的增速僅僅是2.5%。

運營商業務的營收具體表現為,2017年華為的運營商業務收入為2978億元,然而2018年的收入僅為2940億元。

近兩年運營商業務呈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趨勢,同時也意味著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增速開始放緩,逐步進入增長瓶頸期。

而在運營業務遭遇下滑時,逆流而上的是華為的消費者業務。

消費者業務指的是銷售電子產品、移動寬頻以及家庭終端。

財報顯示,消費者業務去年實現了大幅增長,也是首次替代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收入貢獻最多的業務。

數據顯示,2018年度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達到了3489億元,同比增長了45%,占比達到了華為總收入的48.4%,而運營商業務占總收入的41%。

其中,2018年華為(含榮耀)智慧型手機的發貨量達到了2.06億台,同比增長了35%,另外PC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了330%,華為平板的發貨量同比增長達到了14%,且華為智能穿戴設備的發貨量同步增長超過了120%。

也就是說,手機、PC、平板以及可穿戴設備的增長成為了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增長的主要動力。

那麼問題來了,運營商業務下滑,消費者業務提升,兩種業務的走勢為何會截然不同?

業務走勢相反:華為將重心轉向了C端用戶?

運營商業務作為華為2B的一項重要入口,華為不可能不重視。

若排除了導致運營商業務下滑是華為不重視這種可能,那麼很大可能是外因所致,以市場空間的角度看很可能是運營商業務觸到了市場天花板。

當運營商業務發展空間受限,且競爭對手對市場份額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華為必須要另找突破口。

於是C端便成了華為關注的下一個業務增長點,這也就不難解釋去年消費者業務增長勢頭超過運營商業務了。

況且消費者業務取得的突破性發展與華為銷售的硬體不無關係。

不管是手機、PC還是可穿戴設備,除了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華為在消費者體驗、品牌力、性價比等方面都做了更加完善的處理。

簡言之運營商業務的高增長已經成為歷史,相反,消費者業務的增長空間巨大,可以想像到華為下一步的規劃策略中,如何加速提升消費者業務利潤成了籌劃的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華為去年的凈利潤同比增加了25.1%,但實際上現金流卻出現下降情況,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為746億元,同比下降了22.5%。

對此華為解釋,這是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存貨的增加所致。

確實,無論華為將用戶重點放B端也好,放C端也罷,或者說2B、2C華為想兩手抓,都要對應付出相當的研發費用。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華為的研發費用達到了1015億元,投入占比銷售收入14.1%,2018年報發布現場還披露了華為近十年的研發費用投入超過了4800億元。

華為用4800億研發費用築成的護城河是又深又寬。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消費者業務成了華為營收的火車頭,但與蘋果、三星們比起來整體的利潤增速依舊是華為的痛點。

三星和蘋果太強勢,華為凈利潤差距依然較大

單從華為的年報來看,確實滿園碩果,但與三星年報披露的數據比起來,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三星數據顯示(折算為人民幣後),三星電子2018全年營收為1.47萬億元,凈利潤達到了3554億元,利潤率為24.03%。

而華為2018年年報中,華為實現了全球收入7212億元(約1052億美元),凈利潤達到了593億元(約88億美元),利潤率為8.22%。

另外,根據數據統計,蘋果公司在2018年第三季度的凈營業收入大約是530億美元,凈利潤達到了115億美元。

用凈利潤作對比,蘋果公司一個季度的利潤就已經超越了華為全年的利潤。

結合對比來看三星、蘋果、華為的凈利潤,儘管華為在2018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但要在凈利潤上趕超三星與蘋果,未來還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而造成華為凈利潤與三星、蘋果相差較遠的原因,智慧型手機的銷量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根據IDC公布的2018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數據,三星、蘋果、華為全年銷量分為2.923億台、2.088億台、2.06億台。

銷量上的落後一定程度影響了華為的凈利潤。

況且,蘋果一直以來定位智慧型手機高端市場,而三星、華為雖說均在低、中、高端有布局,但是均價上三星還是領先於華為。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三星智慧型手機的均價為2033元,而華為的智慧型手機均價為1694元。

所以綜合來看,華為凈利潤落後於三星與蘋果,與智能硬體的銷量和手機均價有著重要的因果關係。

好在華為在5G領域搶先了一步。

觀察者網報導,「美國防部旗下諮詢部門國防創新委員會(Defense Innovation Board)4月3日發布名為《5G生態系統:國防部的風險和機遇》報告,指出中國在5G發展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而作為行業領軍者的華為,其已向海外供應超過一萬個基站,拿下全球28%的電信設備市場,且『版圖』還在持續擴張中。

而5G時代的到來,將意味著智能時代將實現更快速的連接,也意味著不久後整個產業將進入萬物互聯的全場景智慧生活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智能終端領域已經早有志向。

智能終端商能否為華為修建高牆?

在年報發布現場,華為首次將自己定位成「智能終端供應商」,試圖通過技術的不斷升級,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以及提高消費者體驗,來獲取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以及鞏固自身在技術領域的地位。

實際上去年年底,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新年信中就已經提到,未來要成為全球少數能存活下來的智能終端廠商里,並且是最強的一家。

足以見得,華為要成為智能終端商的信念非常堅定。

只不過現實中,雖說未來萬物將進入物聯化、智能化,但是目前智能終端的連接還沒有達到完全跨品牌兼容的地步。

以智能家居為例,目前智能家居行業已經走到一個痛點高度密集,而方案卻未能統一的一個時期,因此亟待需要有一套統一的協議或方案將其連接。

華為想要成為最強的智能終端商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兼容問題。

以華為目前的技術並不是不可能,因為華為本身就是做通訊設備技術的,瘋狂布置5G或許也是為了更流暢、更便捷地連接智能終端。

早些時候華為就已經表明合作互利原則的態度,不觸碰生態圈內合作夥伴的商業利益,只做智慧家庭的連接者。

即只提供liteOS、物聯網晶片以及SKD技術等,通過手機、APP、智慧雲路由器及渠道為各個品牌產品之間實現互相連接。

總結下來,此次從華為公布的年報中可以提取出來的信息是,除了收入和凈利潤可觀,未來華為還將進入智能供應商的角色。

而關於多久能實現,並站穩智能終端供應商身份,還看華為如何在技術、研發以及營銷上權衡了。

但是對手強勁依舊是事實,因此華為無法停下追趕的腳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5G+智能終端商,應該可以讓華為在未來的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裡繼續繪製藍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老E說科技:2018全球手機銷量大數據

專業,專注。大家好我是老E!在過去的2018年整個手機行業都仿佛迎來了自己的冬天,各家手機品牌的銷售數據都慘不忍睹,18年底的科技類新聞都是某某某品牌下調19年銷量預期、某某手機品牌倒閉等等諸多...

華為手機:超越三星還有多遠?

剛剛過去的周末被華為年報刷屏了,華為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研發費用超過1000億人民幣,全球排名第5。中美貿易摩擦以來,華為頂住了川普的狂批,一路高歌猛進;5G領域已經是全球第一的存在...

華為發布2016年財報:手機出貨量1.39億部

驅動中國2017年3月31日消息 華為剛剛發布了2016年年度財務報告顯示,華為在2016年各項數據穩健增長,其中消費者終端業務,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華為業務中重中之重。雖然銷售收入增長明顯,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