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計劃:長篇神文——華為手機真的崛起了嗎?第四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 、大象狂舞:進擊的巨人

華為要面對的主要對手,雖然各有長處,也都有自己的重要缺陷。

三星自家CPU和基帶都無過人表現,設計比不上高通華為,製造工藝比不上台積電,反映在終端的體驗就是信號差,性能低人一頭,綜合看下來比聯發科強點有限。

三星的螢幕和存儲晶片雖然處於產能壟斷地位,但技術門檻相對CPU製造來說沒高到中國能夠動員的科技力量不可逾越的程度。

換言之,三星雖然也有一定的技術護城河,但主要強在規模,並不具備台積電和ASML那樣令人絕望的技術門檻。

現在中國既不缺尋找項目的資金,也不缺從政府到企業各方面的決心,只缺領先的技術。

京東方憑藉不算最頂尖的技術都能從A股虧損王逆襲成為產業勵志典範,世界上很少有技術不領先的國外企業能從中國式的瘋狂複製粘貼中倖存。

三星的技術水平很不幸地落在中國人踮一踮腳稍微跳一下就能夠到的範圍內——後果,參照華為超過的那些電信網絡設備巨頭。

以後三星電子不至於被中國踩死,但日子肯定沒有現在這麼舒服。

蘋果的死穴在於沒有自己的基帶。

多方面使用體驗很糟糕,冥頑不化。

蘋果最有錢,卻是最脆弱的那個。

因為沒有自主基帶,需要外掛基帶才能實現通話和上網功能,蘋果甚至不稱呼自己的A系列晶片為SoC,只捏著鼻子做矮人,稱為Chip。

高通敢向蘋果這種業界呼風喚雨的大主顧漫天要價,也是吃准了蘋果無處可去,不愧是大流氓。

蘋果啊蘋果,你也有被人掐脖子的時候。

業界能做基帶的廠商,不挑性能好壞,就那麼幾家。

蘋果在基帶上沒什麼選擇。

Intel的基帶業務來自於對英飛凌的收購,因為性能差體驗差,除了蘋果也沒有其他客戶,以後做不做都兩說。

三星的基帶,看指標還行,實際體驗不如華為高通。

關鍵在於三星也是自有手機品牌的廠商,SoC基本不外賣。

聯發科的基帶性能也比較差,斷流家常便飯,體驗不行。

即使蘋果已經如傳言所說開始聯發科研發自主基帶,勉強能用也至少需要兩年。

之後即使再疊代三四次,也很難達到華為高通基帶的效果和體驗。

況且無論是誰自主研發基帶,就算願意砸錢,也繞不開高通和華為在專利上的重重布局。

總結一下:業界第一檔的基帶是做通訊出身的華為高通(排名分先後)。

但是蘋果和高通鬧翻了。

華為手機信號公認最好,但基帶不外賣。

蘋果頂多只能轉而求其次。

三星聯發科倒是有自己的基帶,但性能體驗都較差,三星還不外賣。

Intel也有基帶,而且單賣,就是性能體驗更差。

所以,蘋果雖然心裡也知道Intel基帶不行,但好歹就是Intel了,不然蘋果手機只能當掌上遊戲機。

蘋果幾乎在每一個方面都壓榨上游供應商提供最好的零件,唯獨不得不使用業界最爛沒有之一的基帶,也可見基帶的技術含量與門檻有多高。

蘋果痛下決心自己研發基帶,肯定要花很長時間,但效果和體驗還未必多好。

蘋果多年來省下了自主研發基帶上的錢和精力,遲早要連本帶利地還回去。

這還沒算上消費者因為基帶信號差而放棄購買蘋果手機帶來的損失。

現在看出華為自研基帶的意義及技術水準了吧。

借用 @楠爺的一句話,能在AP和BP上同時與華為競爭的只有高通。

但高通沒有自己的終端品牌,下游雖然有小米OV以及三星在部分市場為其出貨,終不能如臂使指。

況且高通基帶也並不如其公關團隊打造的形象般強大,最大的出息就是欺負蘋果和聯發科這樣的角色。

米粉經常吹845晶片機型打遊戲不掉幀,但誰聽過米粉吹小米信號比華為強?蘋果在大陸市場以前一直採用高通基帶,果粉吹過信號嗎?

高通以前可以憑賣基帶送CPU和專利儲備把英偉達和德州儀器擠出市場,但遇到華為,才叫踢到鐵板。

在華為這樣玩了多年通訊信號的老油條面前,高通基帶的體驗一直落後。

論核心專利,高通也討不到華為的便宜。

不知不覺,在華為蘋果三星的圍剿之下,高端845晶片銷量下滑嚴重。

在高端產品市場,除了三星S9系列在美國市場有些出貨量,也難見高通晶片的機型。

連我這種華吹都不否認高通強勁的技術實力,但高通命門不在於技術。

驍龍845以後的每代8系晶片出貨量可能至多兩千萬片。

在7nm乃至5nm時代,一枚晶片研發成本繼續幾何級提升至3至5億美元級別,3nm 晶片研發成本提升至15億美元級別,算下來單是研發成本均攤到每顆晶片將從10美元陡升到50美元,這還不算上同樣昂貴的製造費用。

再加上高通的利潤和稅費等等,小米藍綠等下游廠家很可能無法承擔如此高昂的晶片成本,進而銷量進一步下滑,惡性循環。

長此以往,高通晶片的設計和製造費用過了收益臨界點,難以為繼,哪一天砍掉高端產品線,退出高端競爭也在情理之中。

總結一下,各方相對華為:

三星SoC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性能不行。

目前的優勢主要是存儲晶片的大規模產能和業界第一的螢幕技術。

技術上講,最容易追上。

蘋果沒自主基帶,只能外購,外購基帶性能又不行,對使用體驗負面影響極大。

而且就算蘋果想開發自主基帶晶片,也困難重重,所以我一直說蘋果是個瘸腿。

優勢在於……多年來的品牌積累、品牌溢價和部分果粉的信仰,還有……使用兩年後,如果系統不對老機型降頻,手感比較順滑?以及三星那裡購買的螢幕?

在技術上強大的高通,弱點在於沒有自主終端品牌,高端晶片出貨量不高,未來可能導致無法承擔研發成本,商業上缺乏可持續性。

弄不好高端產品線會被裁掉。

如果高通的高端產品線真的被逼死,華為SoC就不是領先與否的問題,而是領先業界第二名幾個檔次的問題。

這也是嘴總放言華為能做老大的部分底氣所在。

華為相比對手,短板最少。

華為什麼都有,什麼都會,手裡還攥著個一兩年內睥睨眾生的拍照技術。

雖然還沒門門95分,但正在悶頭趕。

如今余大嘴忙著在高中低端所有市場煽風點火,千元機可以玩性價比把性價比起家的小米往死里逼,高端機可以用技術挑戰技術出身的蘋果三星。

非要說短板的話,華為使用的螢幕表現尚不及三星頂級螢幕。

但華為早就向京東方投資,聯合研發螢幕。

以華為搞技術的狠勁兒,再過幾年,誰家螢幕表現更好,猶未可知。

現在用的Mali GPU也差點意思,每次都拖後腿。

明年大概能用上自研GPU,如果性能達到預期,那麼高通的SoC再無還手之力。

華為也有自己很脆弱的地方,或者說半導體產業界都有一個很脆弱的地方,就是先進位程晶片的生產完全依賴台積電。

萬一台積電遭遇地震洪水,或者山竹之類的颱風,或者兩岸形勢有變,甚至用愛發電一方占據寶島政壇上風,導致台積電廠區供電不足,華為就會極為被動。

中芯國際在中期內還看不到能取代台積電的可能。

我不敢說手機市場完全沒有變數,但只要華為不作死,外界不巨變(台積電穩定供貨),憑手裡的牌,在目前的棋局下,步步打將,積小勝為大勝,擊敗蘋果三星高通只是時間問題。

國外產品長期高價壟斷並進行技術封鎖,然而在國內廠家攻關搞定技術之後變成白菜價,在隨後的幾年裡國貨橫掃國內市場,全球市場攻城略地,外國廠商先是在中國邊緣化,接著退出中國,直到被打得退出全球市場或者龜縮在特定的細分市場,這種戲碼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司空見慣,只不過這一次發生在手機行業,是全世界最重要最主流,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競爭最激烈的消費電子市場。

然而這也是利潤最高的市場。

蘋果主要憑藉高端手機的霸主地位和高額利潤做到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

而中國人在主流大眾高科技行業崛起,占據第一名?大家還有些不敢想。

這能理解。

大家接受一個新的觀念,意識到新品牌新霸主的產生,需要時間。

這又不是奧運百米決賽,誰強誰弱直播見分曉,十秒鐘後全世界都能知道。

人群接收到信息,總是有滯後的。

前一陣虎撲上有個投票,問高通845和麒麟970誰賣得多,大家竟然投票說845賣得多。

實際上970晶片的出貨量已經碾壓845了。

Mate10銷量已突破1100萬,P20系列按照銷量曲線保底1800萬,二者加起來3000萬往上。

其他使用970SoC的產品線至少2500萬,這就5500萬保底。

845哪有這個數,一半乃至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十年前,國產手機基本上就是低端次品的代名詞。

核心器件,晶片,螢幕都是外國廠商的,外形設計還特麼挫。

那時候誰會想國產手機崛起?我收到過一款運營商渠道贈送的中興手機,驚訝於運營商和中興居然有臉把這半身不遂的殘障貨拿出來送給消費者。

就算在不那麼遙遠的五年前,我也不會相信國產手機能憑K3V2之類的晶片崛起,更不相信能憑組裝美國人的晶片崛起。

那個時候如果有人問華為手機真的崛起了麼,國足世界盃奪冠這事兒看上去都突然更靠譜了。

那個時候我斷然不敢想,今日國產手機品牌能占領國內市場超過九成的份額。

科技工業史上未有過不掌握核心技術的崛起,也未有過靠低端技術的崛起。

但我看到華為一步步走來,堪堪可用的910,奮力追趕的920,930晶片,壓制810的950晶片,穩步提升的960晶片,AI助力的970晶片,用戶體驗逐漸提升。

從今年的P20開始,我開始感覺華為能崛起。

P20的拍照是第一次有一項國產技術在主流消費市場遠遠領先國外頂級競爭對手。

之前,我們一直都默認蘋果三星谷歌輪番霸占拍照性能榜首,仿佛理所當然。

而這一次,其他大玩家被華為遠遠甩在身後,華為無可爭議獨占一項最佳性能和體驗。

接著華為又拿出了嚇人技術GT,補上了自家產品的另外一個主要短板。

自此華為在產品體驗上再無明顯弱點。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原來華為真的可以做的更好。

我看到了華為終於有技術碾壓頂尖對手,才敢去想崛起。

我突然有點理解當初華為是怎麼占領通訊網絡設備和服務市場的了,也有點理解當年那些曾經如雷貫耳的頂尖通訊網絡設備公司是怎樣恐懼地看著華為從身後一步步超越並絞殺自己的了。

昨天的華為,是唯一擊敗過全部頂級外國科技公司,占領主流科技產品市場的中國公司。

而明天的華為,將是唯二擊敗全部頂級外國科技公司,占領主流科技產品市場的中國公司。

國產手機廠商曾經長期淪為組裝廠,國外巨頭拿走大部分利潤——我一直認為,人家的壟斷技術也是之前砸人砸錢死磕出來的,現在憑技術賺這個錢挺公平。

三星能坐上出貨量第一的位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就是從沙子到晶片到手機成品的全套產業鏈,萬事不求人,不光吃完所有利潤,還有能力迅速大量備貨鋪貨,成本還比對手低。

你們去找產業鏈,而我就是產業鏈。

今天的中國手機供應鏈在高端器件的質和量都有欠缺,無非也是技術不行。

寧南山曾經總結過一個規律,一個產業首先要有國產終端品牌崛起,才會有國產上游供應商跟進,國產供應商的國產供應商又會進來,這樣一輪一輪地升級與進口替代,最後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

華為的爆發也將遵循這個規律,與逐步崛起的國產電子產品產業鏈互相成就。

今天技術不行,不等於明天還不行。

前幾年有個詞,叫"缺芯少屏",這幾年不怎麼說"少屏"了,因為國產面板廠商給力了。

高端螢幕的水平趕三星有差距,不過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華為P1螢幕被三星擺一道的故事成過去式,Mate20這不就用上了京東方的OLED 螢幕麼。

但"缺芯"的問題還沒解決。

今年開始國產存儲晶片廠將陸續投產,明年後年完成產能爬坡。

三星海力士請做好準備,暴利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去年P10晶片門,華為損失慘重,直接原因就是國內沒有能掌握存儲晶片生產技術的供應商,只能去找競爭對手三星,結果被狠狠擺了一道。

據說營收損失上百億,利潤損失十億級別。

總有人說三星電子多麼強大,三星集團多麼龐大,相當於韓國國資委云云。

但在中國面前,整個三星集團的規模都未夠班,更何況三星電子。

中國要發展集成電路相關產業,是國家意志為其背書。

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福建晉華三家存儲器廠商的背後,站著中國發改委、國資委、工信部、國開行及各大銀行、地方各級政府、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真正的boss。

再往上?正是美國人意識到了威脅,不擇手段打壓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無論是自行研發還是藉助外援科技力量,這三大存儲器廠商過兩三年肯定能在存儲晶片上追上三星。

一方面京東方模式的成功經驗給了決策層很大信心;一方面華為為首的國產手機廠商肯定能大量消化存儲晶片國家隊的產能,或者說存儲晶片國家隊本來就是為了國產下游整機廠商而存在;三是——韓國人已經示範過舉國體制發展電子產業不僅可行,效果何止不錯。

玩舉國體制,韓國人只是弟弟。

像核心電子產業這樣每年動輒拉動數千億GDP的事情,一旦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行性,諸位可以想像光是各級政府的勁頭就有多大。

假以時日,三星還能幹的過中國廠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上游國產廠商掌握了技術之後,華為就不怕別(san)人(xing)掐脖子。

兩年後,中國手機產業將幾乎擁有從沙子到成品的全產業鏈技術,當然高端晶片製造這一重要環節還要放在台積電。

有了ASML的最新光刻機和梁孟松助陣,中芯國際,要努力啊,你現在沒有"光刻機封鎖"這個藉口了。

存儲器廠商,下一波看你們的了。

再過幾年,華為極有可能隨著人工智慧、5G紅利和手機業務的崛起,在中國電子產業供應鏈集團軍群的強大火力支持下,超越蘋果三星兩強,成為全球營收最高的科技公司。

對了,我還一直認為,中國廠商掌握技術之後再碾壓國外廠商,也很公平。

我在這裡斗膽預測一下華為反超蘋果三星的軌跡:

今年第三季度,華為依然能依靠前期累積的優勢在單季銷量和累積銷量上超過蘋果。

在第四季度,蘋果在新機加持下銷量依然同比下降,大概賣出七千萬台,與華為膠著。

這也是蘋果最後一次單季銷量與華為接近。

2018年,華為總銷量與蘋果差別不會太大,不過這不太重要,多一點少一點都沒關係(我才不會說,沒超過蘋果我就裝作沒這事兒,真的超過就吹爆)。

好在無論2018年超過蘋果與否,2019年總是能超過的。

2019年一二三季度,華為新機群銷量持續放量,超過蘋果;在全球市場不斷逼近三星;在第四季度,完成對三星的反超!其中最重要的市場明星,P30和Mate30,銷量分別站穩2500萬,售價站穩4500元。

2019年,華為總銷量與三星差別不會太大,不過這不太重要,多一點少一點都沒關係(我才不會說,沒超過三星我就裝作沒這事兒,真的超過就吹爆)。

好在無論2019年超過三星與否,2020年總是能超過的。

數量超過三星只是第一個目標,同時在高端機市場逼宮蘋果更有意義。

完成這一目標的標誌是華為均價600美元以上的機型,每年賣出1.4億到1.6億台。

大概 2021年完成。

以上猜測建立在台積電那邊不出么蛾子的前提下。

歡迎挖墳打臉,反正我匿名。

華為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企業,也不是最賺錢的企業。

但華為是個不搞行政壟斷,憑技術在海外主流大眾科技產品市場攻城拔寨的中國企業。

我猜一下,華為應該是史上海外營收最多的中國企業,也是中國技術含量最高的企業。

每年讓外國人從口袋裡掏錢給自己,給員工開高薪,給國家交稅上千億。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有了很多出了國門就沒人認識的能源礦業巨頭,金融銀行巨頭,合資的汽車巨頭,房地產巨頭,建築巨頭,菸草巨頭,電商巨頭,社交手游巨頭,鐵路巨無霸,但華為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級科技巨頭。

憑以上幾點,華為已經是中國最偉大的企業,沒有之一。

如果在不遠的將來,華為在銷量上戰翻了三星(這幾乎是肯定的),在技術含量和利潤上戰翻了蘋果(會艱難而漫長但依然可以做到),這將是中國人第一次在高科技大眾消費品上以自己的核心技術帶來的競爭力拿到冠軍。

中國在全球市場暢銷的產品不應該只有襪子和臉盆,一看品牌還是別人的。

登頂路線道阻且長,肯定還會遇到美國封鎖市場之類的波折,但我相信華為能再次做到世界第一。

我們本來不就應該是第一麼?

三星蘋果都很牛逼,不過我從未有過寫點什麼吹三星吹蘋果的動力。

何必否認買華為手機的愛國屬性。

看個比賽尚且要給中國隊叫好,支持優質國貨難道成了罪過。

確實很多人因為國貨情結而選擇華為,而今天的華為,配得上這份飽含期待的支持。

Earn this。

華為加油。

和華為一樣瘋狂研發的大疆加油。

其他一樣瘋狂研發的中國企業加油。

國貨當自強,國人當自強。

你負責努力,我們幫你贏。

只因少年時你我都讀過一樣的課本,上面寫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祖輩對我們的期望與囑託,我們多年亦不敢稍有倦怠。

華為從來不把愛國放在嘴上,也從來不用愛國進行營銷,可我就愛國了,怎麼地。

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如何理客中,因為我的屁股本來就不加掩飾地歪在滿門心思搞研發拼技術的中國企業一邊。

我知道對華為寄予厚望的不止我一人。

2020年見。

幾句題外話

很多時候,事情關鍵在於自主技術。

本文無意展開如何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那是一個筆者力所不逮的龐大話題,本文僅僅就技術討論其重要性。

日本人有自產飛機大炮坦克航母的技術,戰場上就可以碾壓沒有自主工業技術能力做後援的國軍。

校長手裡那點德械師美械師,都是一次性消耗品,打完了就沒了。

日本人可以用後方源源不斷製造出的飛機坦克大炮轟炸中國軍隊。

就這麼欺負中國人了,中國人憑什麼還手,憑漢陽造去打零式戰鬥機嗎。

日本人惹上同樣能自產飛機大炮坦克航母的美國人,技術優勢就瞬間消失了。

等美國人研發出了原子彈,兩顆原子彈一扔,戰爭就結束——美國人有原子彈技術,日本沒有,結局就是日本人投降。

英阿馬島海戰,要是阿根廷有自產反艦飛彈,放一輪過去,英國人就只能在撈魷魚的時候去海底找自己的艦隊。

如果一輪不夠,那就兩輪,三輪。

阿根廷人沒有自產反艦飛彈的技術,那就戰敗投降。

技術碾壓,弱的一方去死。

簡單,直接,殘酷。

現代戰爭打起來,誰工業技術實力強,誰贏。

商場如戰場,差不多。

兩個餐館,一家廚師技術好,做菜口味好,另外一家口味不行,口味好的一家就贏了,不費力。

考試也是一門技術。

考試技術好的學生,去北大清華,想考公務員,想出國讀名校都隨心所欲,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

考試技術不行的,去富士康裝手機。

技術不是一切,但技術經常決定上到國家、民族,下到公司、個人的浮沉和命運。

而且這種崛起,不僅僅體現在銷量和銷售額上,也體現在技術上。

這是國內市場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及銷售額份額的變動情況。

最讓我吃驚的則是同比增長,目前手機行業出於寒冬狀態,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能保持同比增長率為正已經是不太容易的事情,而華為手機的同比增長率本身不僅僅一直保持為正,同時處於不斷增長的狀態。

我們可以看下中國市場有名有姓的玩家,整體數據處於連續增長態勢的也就是華為和小米,而兩者的體量差距之大則意味著保持同樣的增長對兩者的難度截然不同。

學習成績從60分提升到90分,和從90分提升到99分的難度,一樣是截然不同的。

在4K以上價位段,曾經能打的國產品牌一個都沒有,而現在華為的市場份額早已超過了三星,並且逐步蠶食蘋果在高端機市場的傳統份額。

圖片來源:安乎都護府長史

圖片來源:安乎都護府長史

甚至在3.5K-4K,4K-4.5K價位段,華為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最近在蘋果發布會公布了新品的價格之後,余承東余總發微博:穩了。

這個穩了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一個主要的意思就在於隨著蘋果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大幅度提升了主流產品線的價格之後,高端機市場留給了華為更多可以突破的空間。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3.5K-4K和4K-4.5K兩個細分市場華為取得了第一名,也許一年後我們能看到的就是4.5-5K和5K-5.5K市場中華為的份額會取得更高的成績。

為什麼大家孜孜不倦的追求高端機和高端市場,因為這是品牌的高地,這是利潤的高地。

只有占據高端機市場的一席之地,才能在智慧型手機這一日益競爭激烈的行業里吃的最好的那口肉,才能獲得足夠的利潤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保證在品牌,產品,生產,研發等各方面的持續投入。

根據第三方數據公司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華為手機業務獲得的利潤在全球也是排名第三,雖然沒有2016年和2017年的數據,但是從色塊的長短我們可以看出華為的利潤增速的非常快的而與之相對的蘋果處於上下波動的狀態,三星處於不斷下滑的狀態。

在未來的一兩年內,也許華為還是無法超過三星手機業務的利潤,但是只要保持這個勢頭,也許有一天呢?

在手機晶片領域,華為雖然還只能排到TOP的末尾,但是已經是屬於可以坐在牌桌上和高手過招的地位了。

對比2016年Q3和2017年Q3手機晶片市場份額的增長來看,TOP5玩家中保持增長的只有三家,增速超過華為的只有三星。

隨著華為手機在高端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不斷突破,可以預見的是華為海思的晶片所占據的市場份額也會不斷提升。

從K3V2到現在的970,再到剛剛不發的980,大家對於華為晶片的評價天翻地覆。

記得當年K3V2的時候,多少人罵華為的手機晶片就是一坨屎。

當時有學弟學妹找我諮詢手機,我都不給他們推薦華為,原因之一就是華為高端機採用自家的晶片,兼容性,性能,續航的綜合表現差的可怕。

記得前一陣子聯想出事,全網嘲諷的時候,大家經常把華為拿出來和貿工技的聯想做對比,尤其是在研發投入上。

正是在持續的,大量的研發資金的投入的情況下,華為的技術實力才能不斷增長。

其中一部分就體現在我們熟悉的海思晶片上。

所以說你問華為手機是否真的崛起了,我的回答是:是的,確實崛起了。

我看到這個題目下面有非常多的回答是冷嘲熱諷的。

但是我想問一下,如果一個國內業務不論銷量還是利潤都是排名第一,國際業務不論銷量還是利潤都是排名前三,晶片業務單獨拿出來也能排進全球前五,高端晶片可以和高通過招的這麼一家企業都不能算作崛起,那麼我覺得你定義崛起的標準實在是太高了

可能在你眼裡只有徹底幹掉三星和蘋果才能算是崛起吧?

我們需要承認,華為,小米,vivo和oppo都是成功的企業,但是如果現有的企業策略方向沒有大的調整而是延續現有的路徑繼續發展下去,華為則是唯一的可以被稱為"偉大"的企業。

也許在以後小米,vivo和oppo都會被寫成分析文章收入商學院的課本作為案例去分析,而華為則需要被寫成一本書。

為了避免語境上的糾紛,就"崛起"這個詞我還特意查了百度:崛起意為相對高起或突起,有"後發制勝"之意。

就這個語境,我來說一下華為手機的"崛起"。

2018年7月中旬,華為手機Shipment出貨量超過1億台,2018年全年有望超過1.8億,挑戰目標是2億,2018年的營收鐵定突破3000億,利潤預計會從去年的130億(約20億美金)猛增至220億(35億美金),全球中高端占比預計從20%突破到40%。

因此從收入、利潤、現金流、銷售結構這個幾個數字來看,是完全可以定義"崛起"二字的。

接下來,我們內外部環境、產業背景、銷售運營模式、重點市場表現、市場產品投入幾個方面對比對手品牌再來深度分析。

這裡只談華為手機(Huawei+Honor雙品牌),運營商、雲等BG不在討論範圍內)。

一、只要是關注電子消費品就一定知道,手機行業真可謂是"各領風騷數三五年",從當年手機霸主摩托羅拉,從引入中國到崛起到迅速下滑,短短不過8年,而隨後的諾基亞,前後也就9年不到10年的時間,而後"莫名其妙"獲得市場第一的三星,站在中國市場的頭把交椅的時間也不過7年,手機真正進入大眾生活也不過從98年前後,20年左右的時間已經是三易其主。

所以,當有人說華為手機站在中國手機第一,其言下之意其實就是說,也走不了多久了。

這點相比任正非看的最清楚,所以他總說華為手機不要驕傲,之前對手機的投入也頗有憂慮,這也是有道理的。

其實據內部消息,以前凡是從運營商轉到手機部門上班的人,多是運營商混不下去或者有故事的人,CBG的員工從股票配額、漲級和加薪的福利水平上看,經常被當城市二娘養的,這點只要是華為的人看到,想必多少都有感同身受,雖然這兩年好一點了,但關鍵崗位的替換,也只從運營商那邊過來,你基本上不可能聽說手機幹得好的再回去做運營商的大佬,即便是如日中天的余大嘴。

所以,無論說行業背景,還是公司內部環境,華為手機能取得現在的地位,單從一頭一尾來看,說是崛起,自然也不算為過。

這裡給一串數據,2016年華為終端營收2360億,華為手機的員工為3萬,即便算上海思的還有大平台算半個人的情況下,也不超過4萬,人均創收近600萬,這個效率放到當今中國企業里,效率也算一流水平。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華為員工的基本薪水其實一般,但整體薪水不低,原因在於有一定的利潤支撐來做年終獎,這和小米等網際網路企業的收入完全不一樣,小米收入行業內一般,但多是靠股票作為虛擬收入計算在內的。

因此無論從行業大背景和公司微觀環境,華為手機能做到今天,算是"後發致勝"的一點。

二、接下來我們剔除兩頭,再向深發掘。

從產業背景來看,過去這20年,全球的電子製造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產銷一體化的運作模式向產銷分離的模式演進,這有點類似於半導體的Fabless的模式,產銷一體的諾基亞負重實在太重,導致遇到行業發生關鍵性轉變時,已經無法脫身,蘋果完全放棄自己製造,自己製作設計、研發、規格、標準的製作,其餘全部交給富士康來代工,這使得其在供應鏈取得極大自由。

當然,這是在周邊供應鏈發展成熟的基礎上獲得的,這點不可否認。

這裡代表性的企業三星,這幾年自產比重大幅降低,越來越多通過代工廠生成,這點已經深深影響到三星。

同時,OPPO和Vivo原來引以為豪的自產也逐步讓渡給代工廠。

這兩年富士康、華勤等諸多代工廠也活的風生水起,這都是行業背景。

具體在華為的優勢就在於:基於長期的研發戰略慣性投入下,沒有重資產的華為,依靠相對廉價的"工程師"酬勞獲得大量紅利,可以迅速占據產業鏈的關鍵角色,為"崛起"進行注血。

同時也因為手機廠家依靠供應鏈的革命性變化所帶來的"輕資產"模式,使得小米迅速成長,但由於小米的網際網路特色太重,中國網際網路又一向沒有研發的概念和意識,所以小米迅速碰上了2017年的巨大瓶頸期。

(注意,這裡的研發不是指的供應鏈關聯研發,而是指獨立研發)

三、我們再兵分兩路來看企業銷售運作模式。

三星是國家分包經理人制,華為是總部直接管控下的國家操盤事業部制,OV是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制,這裡的優缺點都非常明顯:

1、 三星可以快速突破市場、占領市場,但是經理人的KPI壓力過重,使得區域市場會受到過重的壓力導致市場變形,這裡典型的就是中國市場;

2、 華為是採用大兵團作戰,可以迅速占領制高點,但確定非常明顯,缺乏對專一市場的長期堅持投入,華為在兩印市場(印度+印尼)的失敗就足以說明這點;

3、 OV是廠家輕資產+代理商重資產(完全把控區域)極度重視末端,從頭包到尾的一體化操作模式,優點是自負盈虧有錢兄弟們一起賺的思路,但一旦成長到一定階段,由於研發水平的投入較低,大量資源用於Marketing,導致市場動作保守,團隊利益階層,最後形成水潑不進、針插不進的尷尬狀態,如果大家有興趣看報告就發現,OV做市場的10%-15%左右份額的時候就很難突破了。

4、 小米的市場操作模式就更加單一,因為線上的份額在國內始終沒有突破30%,而海外更低,小米只能在混戰中取得優勢,例如慘烈的兩印市場,小米都是通過其優秀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快速適應能力取得突破,但小米的劣勢就是,渠道利潤實在太低,在傳統型的線下市場發達的國家很難奏效。

綜上所述,華為的獨特優勢就在於現階段是大兵團作戰的時候,集中優勢兵力快速占領山頭,再通過根據地之間進行串聯,在有效的協同下,整合銷售資源的能力比對手要高。

這使得華為能夠獲得後發制人的基本因素,不過這種因素是否持久,也比較難說,隨著機制的龐大內耗的增多,華為的兵團效率會下降,邊際效益會遞減,給"崛起"中的華為埋下隱患。

四、接下來我們看重點市場。

1、華為的重點市場基本上都和運營商有點關係,我們先看中國市場, 2018年中國運營商(含3大終端公司)市場份額僅占到10%左右,公開市場華為占比現在已經接近30%,比VO都要高很多,除開雙品牌因素,華為在渠道健康水平、產品價格穩定度、產品知名度上都比對手要高一個檔次,當今中國的線下零售商,華為品牌的店內30%銷量的能獲取到35%-40%,這點足以獲取商家的主推。

以高端為例,OPPO R15和VIVO X21的單台毛利大約是500元左右,而華為Mate10的毛利超過700元,且溢價期超過50天。

在房租人員費用高企的線下市場,毛利水平是贏得線下市場的關鍵。

隨著P20系列的美譽度大度提高,使得健忘的消費者對於內存門事件逐步淡忘。

2、在海外市場,華為在中東市場2017-2018年取得長足進展,尤其是nova在中端市場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堅固了其市場基礎。

在歐洲市場長期久攻不下的英國是2018年最大的亮點,由於在美國市場接連受挫,與其及其相似的英國市場給華為帶來新的啟示,而在其本來就優勢的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等既是人口大國又是經濟大國的國家基本上都穩定在前2名(德國第3),而在東北歐的小國市場表現得各有特色。

在俄羅斯這個大國里,華為和榮耀聯合已經拿下第一,將三星成功擠下神壇。

在中國和中東以外的亞洲市場,華為表現得就乏善可陳,雖然也有亮點(如泰國、馬來、菲律賓、緬甸、孟加拉),但在兩印市場,華為表現得和其整體地位不相稱的水平,印尼市場深陷泥沼,印度市場18年雖有較大長進,但和其巨大的體量相比微不足道。

以小米為例,兩印一個月的銷量接近400萬台,比華為東南亞+南太兩個地區部的都要高。

在南美方面華為表現穩定,但由於拉美經濟水平非常動盪,人民也是好吃懶做,因此華為想有大的突破短時間內很難,且銷售結構也是較差的,聽說華為CBG的都向CNBG的借錢發年終獎,不然長期海外的兄弟們都不知道怎麼跟家人交代(跟中國去剛好相反)。

巴西市場已經放棄,因為巴西的稅制太過於奇葩,華為吃過大虧,而且基於前述華為的策略,基本上短期也沒有辦法做好。

日本市場在2018年也取得長足進展,DOCOMO等幾大運營商都開始進入,這使得華為能擺脫弱勢的公開市場進入利潤豐厚且份額巨大的運營商市場,由於日本手機廠商不思進取多年,華為作為一個攪局者,是完全可以贏得自己地位的。

綜上所述,華為全球市場有得有失,但2018年的優勢市場已經逐步連接成片,未來3—5年還大有可為,尤其華為和榮耀已經分家各自戰鬥,說不定還能助攻一腳。

至於美國市場,其實完全可以放棄,別人都不要你了,熱戀貼了這麼多年的冷屁股,實在沒有再貼下去的必要。

五、最後說一下市場和產品的投入。

由於產銷分離,加之長期的研發投入,這是華為最大的便宜所在,也是崛起的最大基因,在產品上華為內存門確實走過彎路,但只要持續做好產品,那麼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另外,華為的海思晶片多年的積累也逐步邁上軌道,不僅高端晶片,關鍵是中端晶片710也開始發力,這使得產品布局也更加合理。

其實做過市場的人都知道,高端能做得好固然值得一喜,但中端能站穩腳跟才是能力的最佳體現,因為中端市場是利潤和量的最好結合點,效益也是最高的,是高端的最好防火牆。

但值得體現的是,華為的中端市場還在建設期,不能一蹴而就。

在產品的華為最大的短板就是產品的工藝美學,華為的手機談得了工藝,但談不上美學,這個改變,也需要長期的積累。

綜上所述,華為的手機是否崛起了?我覺得是崛起了,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偏見要克服,很多弱點需要改進,但在現有環境下,華為已經可以打70分,華為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個代表,其實OV也是,小米也是,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手機行業還真的挺爭氣,畢竟在日用消費品行業,還沒有哪個細分行業能像手機行業一樣有廣泛的全球影響力。

現在的消費電子行業,要想獲得全產業鏈的全部核心技術優勢,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先在規模的基礎上再提煉幾個關鍵領域,在長期穩定的投入下獲得不斷進步,這樣我們的優勢在能不斷穩固和加強,這或許也是最值得啟示我們的一點。

喜歡的話還不來關注我。

資訊7計劃,分為7個板塊:壁紙、趣聞、手機、科技、時尚、搞笑、趣味測試。

每天分享一些有趣的資訊,更新各類資訊信息,每日不定期更新,總會看到你喜歡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