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為何要逃離大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了更加著名的產業鏈《非常6+1》的理論,也即整個產業鏈可劃分為7部分,分別是A.產品設計;B.原料採購;C.倉儲運輸;D.訂單處理;E批發經營;F.商店零售,最後一部分就是加工製造。

前面的6部分,占有98%的利潤,加工製造僅占2%,而且還要面對環境污染、剝削勞工等棘手問題。

郎教授的理論背景,應該是號召政府和領導趁早轉型,讓中國青年脫掉世界打工仔的工衣,能參與到影響世界進程中的大產業模式中,他曾直言不諱:中國越製造,美國就越富裕。

遺憾的是,中國製造沒能按照郎教授的願景發展,20年來,我們依舊舔著人口紅利的最後一根骨頭,直到其變成雞肋。

或許,《非常6+1》的理論是真知灼見,但依中國製造現有的狀況看,我們尚沒有討論如何升級的資格,更應該操心地可能是:如何留住外企資本,以保住中國青年本就不夠豐厚的薪水。

遙記得2008年,阿迪達斯關閉大陸唯一的代工廠時,中國青年的反應是:攔住阿迪,還我工作,好不悲嗆。

時過境遷,中國依舊沒有進軍前6個部分,反倒是連最後一部分也漸漸失去:先有歐巴馬要求iMac組裝回流美國,再有三星投資20億美元越南建廠,連中國製造的驕傲富士康,也忙著宣傳自主品牌「富可視」,準備過一把「我是客戶,我有訂單」的癮。

不僅是巨頭們的發展策略讓中國製造紛紛逃離大陸,而且,大陸代工環境的惡化,也加劇了之一趨勢,動不動就有人往高處跳下來,媒體每天拿著道德的鞭子抽打,政府人員參觀動輒帶走20台iPhone4S,補貼卻常常爽約…總之,大陸的製造業,不好幹了。

越南建廠,三星欲逃離中國大陸

從2012年開始,三星在大陸的代工廠就接連被爆出勞工問題,曾經有一個負責任的組織,提供了一份長達124頁的報告,頁數是GalaxyS4的說明書的5倍以上,頗有點罄竹難書的味道。

據這份報告顯示,三星的代工廠,每年大概有6個月加班時間達到100小時,最忙碌的季節加班每月高達186小時,這種工作節奏,基本上占用了員工除睡覺之外的所有時間,包括吃飯和上廁所。

此外,他們還僱傭了大量的未成年工,讓花季雨季淹沒在了永不停歇的流水線上,至於,空白合同等問題,則更像是三星與政府的默契。

因老對手蘋果代工廠在更早的時候爆出勞工、人權、墜樓等問題,所以,當三星也Hold不住的時候,有美國網友調侃:真是服了這家韓國企業了,難道連「虐工」這樣的事情,三星也要模仿蘋果嗎?

124頁的調查報告,顯然讓三星的面子上有點掛不住,但卻也反映了一些問題,更確切地說,在媒體扮演上帝時,這份報告犀利、準確、一陣見血,活脫一個科技界的魯迅。

可真正的情況,或者說作為理論上的「受虐者」,員工的感受又是五味雜陳的,畢竟,他們有選擇留守or離開的權利。

筆者有一位朋友,在某代工廠內擔任製造部門的主管,他常常抱怨:90後員工不好管,他們渴望加班,渴望加班費,但卻又希望早點下班同女朋友出去吃飯;想要提高收入,卻於疏於專業能力的培養,而且中國的物慾橫流,給了他們深深的刺激。

面對這些勞工問題,三星的做法非常乾脆:別了,中國大陸。

韓國企業的代工廠,沒有義務要解決中國社會的就業問題,它需要找到新鮮的廉價勞動力,只需要奉上簡單、粗暴的薪水和服務,就能繼續攫取豐厚的代工利潤。

據報導,三星2013年已經投資20億美元,在越南建立了一個新工廠,到2015年該工廠滿負荷運轉時,將會有40%的Galaxy系列的手機,由越南的「港口」輸送到全球各地。

除了手機之外,可攜式電腦的產能也開始由中國轉向越南,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平板和筆記本電腦同比減少14%,而越南的這一數字,則是增加了300%。

雖然中國大陸依舊有規模性的產業優勢,但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有著強大的勞動力優勢,胡志明市的標準工資是200萬越南盾,摺合人民幣611元,而且那裡的環境還有著充分的可污染空間,媒體們會公開力捧這些工廠:同志們,他們是來幫我們實現共產主義的…

其實,三星的遷徙只是逃不掉的宿命,全球性的代工產業鏈從歐美傳遞到亞洲的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目前主要停留地是中國大陸。

而隨著代工環境的日益惡化,勢必會向印度、越南、柬埔寨這些東南亞國家。

未來非洲、南美,乃至南極大陸都有可能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代工地,估計到那個時候,最著名的電子產品肯定是「企鵝手機」了。

巨頭轉身,富士康的品牌神遊

提到中國製造,一定不能繞開富士康,就好比籃球之於NBA,辦公軟體之於office,或者智慧型手機之於iPhone4S,他們都是把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典型代表。

富士康於世界代工業,乃至人類整個代工史都具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每天向全世界源源不斷地輸出最風靡的電子產品,還順便解決了120萬人口的就業問題。

蘋果、dell、Nokia、Moto、Blackberry,這位代工巨人的客戶清單,幾乎囊括了除三星之外,全部有頭有臉的消費品牌,120萬的員工,每天忙碌在流水線上:28秒鎖一顆螺絲,45秒扣2個superflex,而且因富士康落戶衍生出的周邊產業鏈,龐大且琳琅滿目:招募員、派遣工、麵食世家、網吧、日租房等等。

總之,富士康的存在已然超越了代工廠的範疇,它代表著一種「不惜一起代價也要滿足客人需求」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僅僅是勤奮、高效,簡直是自虐。

或許是強大的成本管控能力和自虐般的效率,讓富士康不得不優先錄用20齣頭的年輕人,他們的學歷普遍集中於高中學歷,一般來自於那種「畢業100%推薦就業」的技校,他們心靈手巧,有著充沛的精力,樂於加班,又能熬得住夜班,但也正是這些人中,有大概12位左右從樓上跳了下去,引發了全社會對富士康的口誅筆伐,也讓這位代工巨人走上了一條非典型的自我救贖之路。

自墜樓事件後,郭台銘曾大幅度加薪,太原普工薪資從900元,升至1300元,再到如今的1900元,如果算上平時和周末的加班費,他們的收入一般能有3000元左右,不知道什麼概念?有數據顯示,全國本科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僅有2500元。

除了薪資結構上的優化外,富士康整體人員管理模式,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改變,現在的保安可不敢訓斥員工,就差拿他們當兒子給哄著;基層管理者則要求溫和溝通、合理安排人物等軟素質。

此外,園區內部還興建了大量的娛樂設施:圖書館、游泳池、籃球場、電影院等等,這些設施不單是要請媒體過來拍照,而是真正針對90後員工特性進行的隱性投入,一旦員工有了稱心如意的愛好,不僅會增強歸屬感,也會降低集體性不良情緒的蔓延…但如此關懷備至,富士康依舊沒能過舒坦日子,不僅管理著最繁瑣的流程,也承擔著產業鏈中最高的風險,全世界的vendor都能向他們出貨不良品、甚至殘次品,但他們卻從沒有膽量向蘋果出一台外觀有瑕疵的機台。

其中,最受追捧的業務無疑是iPhone5S土豪金的組裝,但背後卻是滿目心酸,有數據顯示,富士康僅有2%的利潤,而且據內部人士爆料,蘋果會派大量的Audit人員,每日檢討其內部的良率、產量、人員招募,乃至空間利用率等等,變態的庫克甚至會因兩萬塊的場地租金而與富士康討價還價,直到榨取其最後一滴血,總之,代工環境的惡化讓郭台銘不得不加速「蘋果化」,甚至謀求轉型。

其實,富士康的越南廠區早就投入生產,他們的內部期刊雜誌《鴻橋》曾有一期專門報導越南園區的風景秀麗,他們也喊出去美國建廠的口號,但富士康不同於三星,他有義務保證現有員工不能突然失業,所以,不可能大面積遷徙。

只是要應對員工和代工利潤問題,這位巨人不得不謀求轉型,機器人自動化和培育品牌,是其最主要的兩條轉型之路。

眾所周知,郭台銘有個瘋狂的「百萬機器人」計劃,雖然進度有些緩慢,但Foxbot已然陸續上崗,替代人類完成枯燥、繁重的工作,同時,機器人創造了研發、維護、檢修、採購等新工作崗位,以保證被替換的人工順利過渡;而為了擺脫代工之王的身份,一向討厭搞品牌的郭總也一改強硬作風,不僅高調與Blackberry合作,更是推出自有品牌「富可視」手機,而且大肆向非著名電商飛虎樂購砸錢.據內部人士爆料,富士康高層會優先遊說員工購買手機,還號召其擔任銷售,專案代號:小老闆員工計劃,而且集團內部摸彩挽回獎品,也統一換成飛虎樂購的電子錢包。

從這些動作來看,郭台銘是鐵了心要轉型了:推品牌,做電商。

富士康逃離大陸,更多意義上的是一種神遊,他們給整個社會都做出了足夠的貢獻。

雖然曾遇到一些問題,但歷史自會有定論。

筆者認為,1000年後,人們談論富士康時,最常用的話題一定是自虐般的效率,高超的成本管控技巧和解決社會就業的貢獻,以及他們的食堂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2》,而不是什麼墜樓、暴動、保安啥的,正如,跟在愛因斯丹後面的,永遠是相對論,而不是他的婚外情。

(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轉載,請聯繫QQ:102927545,並註明出處

喜歡科技、科幻的朋友們可以加群交流6629396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富士康推夏普手機 搶中高端市場

提起富士康,大多數人會聯想起它的最大客戶蘋果,但如今在手機產業鏈中,富士康的野心遠不止「代工」那麼簡單。8月8日下午,夏普在中國市場發布了手機旗艦產品AQUOSS2,標準版售價為2499元,高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