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華為雲速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經編輯:祝裕

文/孫靜

在以網際網路企業為首的中國雲計算服務商中,華為雲是一個另類存在。

2017年3月進入公有雲市場,相比阿里、騰訊這些網際網路公司,華為決策發力公有雲市場慢了好幾年。

彼時,國內公有雲前三名已經切走近七成市場。

但從最近交出的一份成績單來看,華為雲的速度在業界實屬罕見。

2018年這一年,華為雲平均大約每6天推出一個雲服務,每4天推出一項解決方案,每天新增10多家合作夥伴。

本月底,華為雲和夥伴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運營40個可用區,海外大部分地區均可用上華為雲服務。

由此,市場調研公司Forrester在2018年公有雲報告中,把華為雲評為強勁表現者,歸屬於領導力象限。

華為雲的速度讓友商忌憚。

不過,公有雲市場是長跑選手的競技場,相比一朝得意馬蹄疾,戰略定力和執行耐力才是更為主要的競技資本,華為雲目前還處於「雲見曙光,持續耕耘」的時刻,華為雲團隊要繼續專注於技術、服務、生態、差異化競爭力的打造,來路還長。

AI「高而不貴」

在國內公有雲市場,相比領頭羊阿里、騰訊這些網際網路公司,華為決策發力公有雲市場慢了好幾年。

在華為這種已經習慣處處領先的大公司內創業,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儘快追趕,華為雲只能「小步快跑、試錯疊代」。

比如用一年時間走過其他雲服務商幾年的路,完成從0到1的破局。

從最近交出的一份成績單來看,華為雲今年在產品端下了大力氣:

截至2018年底,平台上線160+個雲服務,以及混合雲、SAP、HPC、遊戲、媒體等140+解決方案。

雲市場新增上架應用1500個,發展合作夥伴超過6000家。

要知道,一年前,關於華為雲的數字還是上線產品99個雲服務,解決方案50多項,合作夥伴2000家。

如果以2018年這一年為周期,華為雲團隊平均每6天推出一個雲服務,每4天推出一個解決方案,每天新增10多家合作夥伴。

這種速度在業界罕見,也贏得業內認可:在Forrester今年的公有雲報告中,華為雲被評為強勁表現者,被歸於領導力象限。

在產品端快速追趕的同時,華為雲也在快速補上歷史短板——運維與運營。

今年華為雲立項投資,構建了統一運維工具平台,提升自動化運維能力。

華為雲也在著手打造差異化,這就離不開EI(企業智能)這台發動機。

EI可以理解為「行業+AI」,讓華為雲在公有雲市場有了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

在貴陽數博會上,鄭葉來提出,華為雲的AI要「高而不貴」,要致力於AI技術的普惠化,讓客戶「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

誕生第一年,EI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在8大行業進行了超過200個項目的智能探索。

今年6月至10月,華為雲先後發布交通、工業、城市三大EI智能體,並在這些領域進行落地實踐。

在此基礎之上,今年10月華為全聯接大會期間,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正式發布華為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同時發布兩款AI晶片——華為昇騰910和昇騰310。

從AI晶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到針對AI開發者的一站式開發平台和工具,可以看出華為雲不斷降低AI的門檻。

用真金白銀培育生態

雲計算的蓬勃生長,最終離不開開發者的驅動。

將各行各業開發者匯聚到雲平台上,構成開放多樣、共榮共生、持續進化的生態系統,可以說是雲平台自我演進中的必經之路。

在基礎平台籌建完善的同時,2018年也成為華為雲構建開發者生態體系的元年。

而面對撲面而來的企業智能化大潮,華為雲當下尤以AI開發者新生態的培育為重。

「最近3個月,新增開發者人數同以往相比,數量幾乎翻倍。

」華為雲內部人士透露,尤其是10月華為全聯接大會後,後台的開發者數字開始跳漲。

如果說雲計算是趟長跑,剛起跑的華為雲如何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籠絡」到數量龐大的開發者和銳意創新的AI開發者?從華為雲最近幾個月的運營動作,或可見端倪。

過去一年,推動AI普惠的華為雲發現,由於缺乏AI人才,尤其缺乏行業Know-how的AI人才,AI技術很難「觸發」行業應用場景,這成為AI在各行業普及的高門檻。

沃土上必須有開發者耕耘,才能讓AI之樹在各種應用場景下落地生根。

為此,華為雲迅速走向AI開發者生態建設。

在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雲首發沃土AI開發者使能計劃,同時發布了最新AI 開發工具。

12月27日,華為在北大舉辦百校教師AI峰會,來自全國157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數百位教師出席峰會,與華為雲一起交流技術、行業認知和人才培養建議。

在華為雲的AI開發者使能計劃中,針對高校和科研機構,華為將投入10億元使能AI人才培養,其中包括提供華為雲AI資源與AI套件,幫助高校和科研機構建設AI學院、研究院,協助建設人工智慧實驗室等。

而面向合作夥伴,華為雲除了提供開發、聯合解決方案等技術扶持,還主動打開商業通道——開放市場資源,與夥伴聯合營銷、共同分享利益。

有意思的是,為了幫助開發者及合作夥伴探索商業變現,華為雲搞起了平台「帶貨」——首創雲服務「嚴選」模式,設立華為雲嚴選商城,精選雲服務商品和解決方案,為合作夥伴和開發者創造價值。

在嚴選商城上,一家名為金誠泰克的公司,憑藉面向高校和培訓機構的實訓雲這一「爆款」,迅速成長為國內教育雲服務細分市場第一名。

另據了解,中軟國際的企業雲盤、上海湃睿和廣州安世亞太的工業雲也都在嚴選商城中成為廣受歡迎的小爆款。

通過「撒幣」和真金白銀的創造價值,華為雲正在高速繁育自己的生態系統。

沒有「出海」這個詞

從一系列數據上看,華為雲跑得極快。

但與之相應的是,整個市場都處於Cloud2.0時代的勃發期。

隨著亞馬遜AWS、微軟Azure將觸角進一步伸到中國市場,國內公有雲企業也紛紛「出海」,參與國際競爭。

華為雲也不例外。

不過華為員工通常會一臉傲嬌地說,我們的字典里並沒有「出海」這個詞。

意指華為做的每項業務,一出生就是全球化的,包括雲計算。

「企業出海化、本地化,不是從中國派出來幾個人,就是一個公司、一個平台了。

」鄭葉來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功夫全在台下。

其他雲計算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還要到當地挨個構建數據中心,架設伺服器,了解當地政策法規和風土人情,從零構建團隊。

而藉由華為集團的全球化布局,華為雲可以省掉很多步。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華為雲的加分項之一是全球技術和服務的一致性以及對當地法律法規的深入了解和遵從。

經過20年發展,華為業務遍布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

憑藉華為集團全球化布局和在ICT業務上的積累,華為雲的全球化就像開了「外掛」。

以今年3月在香港大區開服為起點,華為雲隨後在東南亞、歐洲、俄羅斯、拉美、非洲各區域快速突破、站穩腳跟。

截至12月底,華為雲和夥伴已經在中國、東南亞、歐洲、俄羅斯、拉美等全球23個地理區域(Region)運營40個可用區(Available Zone)。

數據在翻飛,但華為雲內部似乎並未就此鬆一口氣,因為他們踏入的公有雲市場是長跑選手的競技場,相比一朝得意馬蹄疾,戰略定力和執行耐力才是更為主要的競技資本。

事實上,亞馬遜AWS,從2002年布局雲計算,到2018年實現200多億美元營收、2000多億美元估值,前後用了16年。

國內網際網路公司阿里瞄準雲計算也有近10年時間。

這意味著雲計算創業不會一蹴而就。

國內VC經緯創投在考察了今年亞馬遜AWS雲計算年度大會後,曾內部分享了一組結論:「國內一家ToB創業公司,從零做到數億人民幣收入,至少應該要6-8年。

對於任何一個雲計算公司,一定要把10~15年作為長期的標準和目標。

華為高層對此有心理準備。

今年6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軟博會期間就曾定下基調——華為雲不需要太急於圈地、擴大規模,「我們沒那麼急。

「口張大了,吃下來,吞不下去,你更難受。

」徐直軍說,華為公司要求Cloud BU扎紮實實地把產品做好,把競爭力提升起來,這是華為歷來做事情的方法。

鄭葉來也在多個場合強調過,讓華為賺快錢還真不適應,華為人習慣了長時間干苦活、累活——他們更為擅長的是,在漫長的時間錘鍊中,挨個甩掉競爭對手,成為最終的那個領跑者。

每日經濟新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公有雲「大航海」時代的華為雲

近兩三年,中國主流公有雲廠商無一不加快了全球化的進程,而國際公有雲巨頭,如AWS、Azure,也通過與本地IDC合作的形式將公有雲引入中國。中國公有雲"出海",國際公有雲入華,開啟了一個公有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