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出世,安卓安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鴻蒙作業系統終於面世了。

從華為的表態來看,華為不是要做另一個安卓,而是為了做物聯網。

根據任正非的說法,這套作業系統能夠兼容諸如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印刷電路板、交換機、智慧型手機以及數據中心等。

面對「鴻蒙系統能不能應用於手機上」的提問時,余承東的回應是,可以,隨時可用,但考慮到生態原因,優先使用谷歌生態。

如果不能用安卓,會使用鴻蒙,且鴻蒙比安卓更強大。

遷移到鴻蒙系統,開發量非常小,一兩天就能完成。

鴻蒙畫出的新世界地圖

從時間進度來看,鴻蒙最初是在2017年提出,到2018年就已經加快速度,5月份華為被美國制裁的時候,鴻蒙OS基本完成,因此在彼時我們看到華為有足夠的底氣與之叫板,到今天,鴻蒙面世,鼓舞人心之餘,也宣告了華為的技術底蘊。

根據余承東透露,HarmonyOS 鴻蒙有四大特性:1、採用分布式架構,可以實現跨終端的能力互助共享;2、低時延和高性能IPC帶來高流暢的使用體驗;3、基於微內核技術的可信執行環境,通過形式化方法提升了內核安全,全面提升全場景終端設備的安全能力;4、鴻蒙OS可支撐開發者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最終實現跨終端生態共享。




從它透露的特性來看,它本質上是用一個作業系統把所有設備串在一起,一個設備可以操作多個終端應用,它也是全球第一個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OS。

知乎有位同學的比方很形象——假如你身上有A設備,B設備,C設備,D設備。

只要他們用的是鴻蒙系統,你可以用B設備操控ACD,也可以C設備操控ABD。




其次,鴻蒙OS採用全新的微內核設計,即只提供作業系統最基本的少數核心功能與基礎服務,比如多進程調度和多進程通信等,它擁有安全特性和低時延等特點。

這種設計有兩方面的利好:一方面它利好開發者——一次開發,多終端使用,從源頭降低開發成本,微內核的設計又為不同終端實現系統服務時可以做到彼此之間的安全護航;其二是它利好消費者,它帶來了跨終端業務協同的無縫體驗,鴻蒙的野心其實是要成為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入口。

本質上,它畫出了物聯網時代新世界的地圖。

鴻蒙是華為5G戰略的軟體基礎設施

很明顯,鴻蒙不只是作為震懾谷歌的一枚戰略性棋子,而是與谷歌物聯網時代扳手腕的一枚武器。

物聯網時代就是5G、AI產業發展的下一個方向——從5G時代的特點來看,它所帶來大規模、低時延、雲計算的分布式技術,都在把技術應用推向萬物物聯。

無論是智能電視、家電設備、汽車、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可能普及的AR和VR設備等,以及大量的商用與家用物聯網終端,未來都將對接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支持5G應用玩法與倍增的數據流量,釋放5G潛力。

從華為公布鴻蒙內核及OS的演進方向來看——鴻蒙OS1.0將在今年首發的智慧屏產品中率先使用,未來三年,除完善相關技術外,鴻蒙OS會逐步應用在可穿戴、智慧屏、車機等更多智能設備中。

很顯然,它要打通的是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汽車、可穿戴設備等硬體設備,不是為4G時代打造的備胎,而是一個面向5G的作業系統,鴻蒙作業系統就是華為5G大戰略的底層軟體基礎設施。

當前華為鴻蒙試圖通過系統內核將所有智能設備打通之後,再通過服務的外核連接多場景的應用,形成一個統一的生活作業系統,並切入到工業領域。

5G時代的物聯網就是網際網路的下一階段,它要連接儘可能多的生活硬體設備或者說物聯網工業設備,這個目標很大很遠,未來實現的難度也大,也還有頗多變數,還需要面臨與谷歌曠日持久的競爭與暗戰。

谷歌與華為難免一戰

早在2016年,就有人在Google的一段源碼中找到了Fuchsia OS的痕跡——Fuchsia OS能跨平台兼容運行,運行平台包括智能手錶、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多種設備。

2019年I/O開發者大會上,Google正式公布了關於Fuchsia OS的相關信息,同時在7月9日正式上線Fuchsia OS開發者官方網站。




谷歌之所以要開發一個新的作業系統來實現對Android的覆蓋,這源於它在5G時代的焦慮——低時延、高帶寬和大容量等5G特性都直指IoT——即「物聯網」,它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網際網路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

也如吳軍所說,5G走向「更少的能量傳遞、處理和存儲更多信息這個軸心趨勢」。

谷歌以Fuchsia新系統取代Android,連接包括電視機、汽車媒體系統、機電腦、家具物聯和智慧型手機等產品,顯然是因為谷歌也看到4G時代的安卓可能不太適應5G時代的架構,它需要面向5G萬物互聯打造全新的作業系統。

據彭博社推測,Fuchsia OS 是 Google 試圖使用單一作業系統去統一整個生態圈的一種嘗試。

這與華為的目標似乎不謀而合。

從谷歌戰略步驟來看也能瞧出端倪。

過去業內透露,Googel 計劃在三年內,先在智能音響和其他智能家具設備上應用 Fuchsia OS ,然後再轉移到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上,並最終取代 Android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作業系統。

對比華為,雙方幾乎是類似的戰略打法——都不會先從手機、PC等主流硬體入手,而是從智慧家居類產品硬體層面先推廣,從自動駕駛等工業領域切入,等待規模成型,再逐步向手機、筆記本等領域覆蓋。

而谷歌這個作業系統是兼容安卓技術的,過去安卓基於Linux的內核耦合度較低,一個基於5G更高維度的系統實現對安卓的兼容在技術層面是可以做到的,當年微軟作業系統甚至都搞出了基於NT內核的安卓運行環境。

因此,谷歌與華為已經在同一條賽道上相逢,它們的終極目標都是替代4G時代的安卓系統,進入到5G物聯網系統階段,雙方或難免一戰。

鴻蒙基於emui 9.1版本的方舟編譯器的優化版本,在性能上,比安卓原生編譯器要快,目前鴻蒙系統的開發進度以及IPC性能(比QNX高了3倍,Fuchsia高5倍)正在趕超谷歌的Fuchsia系統。

IPC簡單來說,就是進程間通信,即在不同進程之間傳播或交換信息。

當前鴻蒙微內核結構使IPC(進程間通信)性能大大提高,這意味著進程通信效率與系統流暢性要大大提升了。

谷歌與華為的比拼點在於系統體驗的優劣性、對開發者的友好程度以及生態建立的規模與速度。

相對谷歌,華為在5G領域或許有更深的理解,5G是雲存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實現的必要前提,它當前的想法是用一個作業系統把所有設備串在一起。

華為採用微內核作業系統和目前安卓的宏內核不同,宏內核是將手機系統所用到的所有驅動軟體、底層代碼、各種管理以及網絡協議等都直接保存在了內核當中,好處是資源管理統一,劣勢是代碼量龐大,久用變慢卡頓,而且漏洞無法避免,系統可擴展性差。

微內核是由一群模塊化的最小化軟體程序劃分成幾個單獨的運行在不同地址空間的服務,好是時延可控,內核安全性高,代碼量小、內核精簡、接口統一。



示意圖中左側為宏內核,右側為微內核


在2014年的時候,有位名叫余天升的業內人士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微內核就是一個皇帝,所有權利集中在他手上,但辦具體的事情要找別人。

宏內核像國務院,組織機構很龐大,有好多人在管事。

據相關專業人士指出,從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說,宏內核肯定是沒問題;但是從安全的角度來說,微內核的優勢比宏內核會明顯得多。

更直白的說,微內核是把核心功能拆解得儘可能小,根據不同設備的需求自由組合,類似一個搭積木的形式,這是華為能跨不同平台部署的關鍵,安全性與靈活性更高。

之所以說安全性更高,也有業內人士打了一個比方:微內核的設計就好比輪船的水密艙設計——將整艘大船隔離成一個個的水密艙,一個倉破了,船也沉不了。

同理,一處系統被攻破,整個系統不至於崩潰。

也因此,余承東表示,華為的微內核可以用於高安全級別的,人臉識別、驗證、安防等領域。

不過華為能看到的,谷歌自然也能看到。

在當前,儘管是Android是宏內核,但谷歌Fuchsia也是微內核,大家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另有說法是,谷歌的Fuchsia 有兩個內核,一個是輕量級的 『LittleKernel』,可用於物聯網等小型設備;一個是 『Magenta』,從 LittleKernel 開發而來,可擴展性更強,能兼容手機、PC 作業系統。

所以 Fuchsia 不僅滿足手機和電腦設備,還兼容物聯網設備。

當前安卓的開源項目(AOSP)已經包括了Fuchsia的開發工具包,有傳聞說Google也已經把安卓的運行時ART遷移到了Fuchsia上——換句話說,Fuchsia也是會完全兼容Android原生程序的。

正如彭博所說,谷歌試圖從一個新的維度統一整個生態圈。

總的來說,開發一個適用於5G物聯網時代的作業系統,要快速形成物聯網應用生態,華為鴻蒙、谷歌新系統Fuchsia都面臨生態難題。

畢竟,谷歌想在物聯網時代,聯合廣大開發者與手機廠商、硬體廠商形成一個類似當年Android的生態,難度已經今非昔比。

因此,谷歌Fuchsia與華為鴻蒙將面向全球市場直接爭奪開發者與各硬體廠商。

在全球市場,谷歌號召力更大,但在國內市場,華為擁有主場優勢。

谷歌的優勢就是華為的劣勢,正如倪光南院士日前接受採訪所說的,在作業系統方面,不一定是我們技術比人家差,而是在生態系統的建設上更加難一些。

因為已開發國家先入為主,已經在市場中建立了完備的一個生態系統,而新的生態系統必須通過市場的良性循環才能建立起來,這是很不容易的。

從當前來看,Android生態規模上已經足夠龐大,全球開發者對Android生態的依賴性更高,畢竟,針對手機與可穿戴設備,谷歌有Android ;針對 Web 應用程式,它有 Chrome OS,都積累了大量的廠商與開發者。

所以,有Android珠玉在前, Fuchsia OS 作為Android的物聯網升級版,谷歌說服開發者、帶動各領域設備、硬體廠商進入Fuchsia生態,其難度或許要更小。

因此,目前不能低估谷歌在全球範圍內的號召力與影響,不能低估谷歌在物聯網作業系統上的潛力與能量以及它的生態積累的厚度與深度。

當然,谷歌當前一方面還需要依賴華為給Android添磚加瓦,一方面也將與華為暗戰物聯網時代,兩者即合作又競爭的狀態可能將長期維持下去。

鴻蒙的戰略意義重大,但應理性看待困境不宜捧殺

在貿易戰背景下,國人對國產系統的呼聲越來越強,而華為憑一己之力將中國在作業系統基礎底層的能力提高到一個全新的維度——從自研5G技術到自研麒麟晶片再到如今的自研鴻蒙系統,華為將通信、晶片與作業系統、智能終端全部核心環節跑通了。

雖然說它的成敗未定,但就戰略意義上來說,這樣的開端對於中國的科技產業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中國科技產業爬到了食物鏈的頂端——開始掌控頂層核心環節的話語權。

從國民情緒層面來看,對華為的支持可能要超過以往時代。

可以預想的是,谷歌、蘋果在物聯網時代面臨的壓力與競爭,要遠超4G時代,因為華為跑通了軟硬體乃至網絡通信的核心關鍵環節,而谷歌在晶片與通信環節還存在短板。

鴻蒙OS的想像空間的確很大也頗為鼓舞人心,但依然需要理性認識到它目前面臨的困境,而不宜一開始就捧殺。

首先是在蘋果谷歌兩大巨頭之外,作業系統的成功尚無先例。

從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來看,Windows phone、三星bada、諾基亞的MeeGo、palmOS、阿里雲OS、三星Tizen幾乎無一成功。

從今天的條件下,無論是物聯網、還是做手機端作業系統的難度比先烈們面臨的困境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鴻蒙能用作手機端作業系統,並不意味著它能取代Android,畢竟安卓系統近十年來積攢下來的龐大生態,鴻蒙系統想與之對決,要站住腳跟難度尚且巨大,如果去兼容安卓,也涉及到效率與生態的問題。

從物聯網層面來看,鴻蒙還處於廣交朋友、合作、開源的階段。

其二,鴻蒙OS成長的關鍵在於應用和開發者的規模,國內廠商的站隊與態度非常關鍵,它們是否會全力支持鴻蒙決定鴻蒙起步的難度。

正如胡錫進所說,中國市場可以為它孵化、積累出有競爭力的生態系統。

谷歌有Android的壁壘和生態護城河,具備先發優勢與海外市場更強的號召力,生態系統是強者愈強,華為在谷歌嘴裡搶食並不是那麼容易,當下鴻蒙OS在做的是向全球開發者開源,成立開源基金會,建立開源社區,在前期還處廣交朋友、合作、開源的階段。

其三,國內市場的物聯網發展到成熟階段還需要很長時間,5G真正大規模商用普及還需要時間,這個過程還存在變數與諸多不確定性。

這意味著華為一方面需要等待5G+AI+IoT生態的產業爆發——5G就是5G網絡的建設部署的進度;AI是人工智慧底層能力,提供算力。

AI技術越強,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交互智能化程度越高;IoT產業的爆發需要等待大量的家電、硬體設備被接入網絡。

5G+AI+IoT就是業內普遍認同的下一代超級網際網路。

在目前來看,超級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來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另一方面,華為需要在物聯網產業過程中占據引領與主導地位,它有沒有足夠的號召力建立起全場景下的生態。

一個作業系統能在各類硬體平台上跑起來不難,難得是一個成熟的應用體系——包括各領域設備上層開發的APP應用,場景測試等諸多適配。

這也是鴻蒙系統優先選擇在華為智慧屏上搭載的原因,目前電視對平台的依賴與智能化破局以及建立新的內容生態的需求比較旺盛,開發者規模起量更有想像空間。

從電視,汽車,手機,手錶、工業、自動駕駛等領域先試水,從廣域領域向垂直領域俯衝,從高維打低維,從新領域向舊領域覆蓋,這是一條曲線救國之路,也是一條艱難的突圍破局之路。

華為鴻蒙的面世對整個中國的科技產業的鼓舞力量是巨大的,但鴻蒙是否成功,或許需要3~5年之後才能見分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鴻蒙OS,你應該了解的10個問題

用萬眾矚目來形容剛剛過去的華為開發者大會(HDC2019),絲毫不為過。在這場擁有5000多人規模,聲勢浩大的大會上,華為大張旗鼓地秀出了自己的肌肉:制裁風波後依然高速增長的業績表現,子品牌榮耀...

如果鴻蒙失敗了,那就是它太超前了

鴻蒙終於來了,今天,華為2019年開發者大會大幕,萬眾矚目的鴻蒙系統終於正式亮相。在貿易戰的影響下,Google在5月暫停了與華為的一切業務往來,除了通過開源授權的服務外,不再向華為提供任何硬體...

鴻蒙!!!了解一下

鴻蒙的到真的很突然,我也是昨晚才知道的,今天去了解了許多關於鴻蒙的東西。鴻蒙的到來讓我們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更多朋友感到的可能是困惑。困惑源自於不了解,鴻蒙初來乍到,對我們來說還非常陌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