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代工企業富士康衝擊A股 多重問題暴露資金鍊吃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號稱全球最大代工企業的富士康最近突然竄出來,被資本市場眾星捧月,欲衝刺IPO。

當然與之相伴的爭議也不曾不斷過。

他表面上叫富士康,但又不是實際上意義的富士康;你說他不是富士康,他又有富士康的血脈。

這家企業就是準備登陸A股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士康股份)。

實際上,這家被外界稱為富士康的企業,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富士康,我們所熟知的富士康全稱為富士康科技集團,已有44年的歷史。

富士康股份如富士康的影子般存在,時兒真實、時兒縹緲。

富士康股份僅是打開A股大門的一把利器,而最終郭台銘勢必是要籌謀整盤鴻海系的。

那麼,富士康股份與富士康集團有怎樣的關係?這一場的背後有怎樣的資本迷局?郭台銘下的又是怎樣的一盤棋?

急迫扶持幼子上位

這次準備上市的富士康股份,其實並不是我們熟知的「富士康」,而是另一家鴻海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在郭台銘掌控的鴻海系中尚屬年幼。

其成立不足三年,郭台銘就急於將其扶持上位,並寄希望其能夠在A股實現上市。

這種急切,讓這家公司與其他眾多準備上市企業不同:自帶硬傷。

從富士康股份的招股書來看,其要想完成上市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先天不足

此次欲上市的主體為富士康股份,成立於2015 年 3 月 6 日,迄今不足3年。

根據《證券法》,本來富士康股份並不符合上市條件。

不過,富士康股份方面表示,其已向國家相關部門申請豁免。

招股說明書也特別提到,公司持續經營時間未滿三年,公司已向有權部門申請豁免。

按照上述辦法規定,富士康股份應向國務院申請批准。

外界還有消息說,富士康的IPO不僅僅是證監會的特事特辦,很可能有更高層的指示。

不論公司是否已經豁免,顯然這家公司尚且年幼,公司治理很可能還存在很大問題。

其已經受到了15次行政處罰。

二、與鴻海關係複雜交錯

富士康股份的大部分資產均來自鴻海系

其從鴻海精密及其子公司受讓49項商標,同時存在使用第三方授權許可專利等智慧財產權的情況。

富士康前5大供應商客戶過於集中,且與鴻海系有較強的關聯交易。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中提示了客戶集中度較高等風險。

其前五名客戶的營業收入合計數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76.81%、78.63%和72.98%。

富士康股份的大客戶也基本都來自鴻海系。

2015-2017年,富士康股份向關聯方採購商品的金額分別約為263.7億元、222.6億元、231.6億元,所幸比例從10.81%逐步下降到7.29%;向關聯方銷售商品的金額分別約為782.4億元、696.2億元、433.1億元,占比從28.75%逐步下降到12.27%。

三、利潤低、負債高、依賴蘋果

從資產負債率來看,富士康股份的這一項數據也呈現上市趨勢。

報表顯示,2015年-2017年末,富士康股份合併口徑下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5.72%、42.89%和81.03%

值得注意的是,重組完成之前該公司2015年、2016年扣非凈利潤均為0

公司並未擺脫富士康的代工思維,與富士康集團一樣極度依賴蘋果

其通信網絡設備在2017年的銷售收入為2145億元,占當期主營收入的六成,其毛利貢獻率在八成以上。

其中,蘋果手機的相關業務占據大部分。

四、同業競爭

這次擬上市主體富士康股份而非富士康整個集團,富士康股份和富士康集團的業務都有給電子企業代工。

除了富士康股份外,鴻海精密還持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富智康,主營業務也是代工,其很容易與富士康股份形成同業競爭。

五、管理制度為人詬病

近幾年,富士康工廠頻現跳樓事件。

實際上,富士康嚴苛的管理制度等問題一直為外界所詬病。

2月9日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要求富士康股份補充說明員工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及內部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以及報告期內是否存在群體性的勞務糾紛或嚴重的個體性勞務糾紛。

富士康股份IPO有瑕疵,如上市主體註冊時間不足等,除非得到特別豁免,公司的治理能力還需增強。

同時,其上市主體自身沒有業績,與同一控制人下的其他業務可能產生利益衝突。

客觀地看,這家公司的資質確實還是存在諸多問題。


半年內迅速膨脹 影子富士康

表面看,富士康股份的股東結構為:鴻海精密100%控股的子公司中堅公司是富士康股份的大股東,持有41.14%的股份。

但實際上,富士康股份此前的名字和富士康毫無關係,福匠科技才是其本名。

公司成立時,僅有一名股東,為鴻海精密全資控股的香港註冊公司——機器人控股。

而公司的發展壯大也就是在這一兩年間。

2017年福匠科技第一次增加註冊資本並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

去年3月份,福匠科技突然引入了一位股東——鴻海精密控制的深圳鴻富錦,註冊資本增加了500萬美元,至2000萬美元 此後,福匠科技迎來一系列更密集的資本運作。

2017年4月,福匠科技以超2300萬港元現金收購鴻海精密旗下的福鑫公司100%股權。

25家公司的股權也仿若一夜間落入袋中。

此後通過福鑫公司及其下屬公司以現金收購方式以及新設方式合計取得25家境外公司的控股權。

一個月後,福匠科技成立全資子公司深圳富桂,這家公司以真金白銀5900多萬元收購深圳富華科全數股權。

又過了三個月,福匠科技改制,並改名為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

僅用了短短六個月的時間,這家公司從僅有一家股東的福匠科技搖身一變擁有巨大體量的富士康股份。

2017 年 12 月,富士康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同意由深圳鴻富錦等32家主體以其各自持有的南寧富桂、鄭州富泰華等13家境內子公司的股權認購富士康股份新增註冊資本,變更後的註冊資本及實收資本為人民幣177億元。

也就是說,成立於2015年3月的富士康股份,在去年4月份才收到實繳資本,通過與鴻海精密旗下的企業的一系列交易,從而完成對相關業務資產的收購,最終實現全資及控股共31家境內子公司和共 29 家的境外子公司,並變身今天外界人人追捧的「全球最大代工企業」。

在此之前,其僅是初出茅廬的無名小卒。

而我們所熟識的富士康,實則是富士康科技集團,它是台灣鴻海精密集團的高新科技企業,1974年成立於台灣台北市,總裁郭台銘。

雖然,富士康股份和富士康集團同屬鴻海系,其他並無直接關係。

但實際上,郭台銘將福匠科技改名為富士康有其用意。

鴻海系旗下子公司孫公司眾多,在全國多地投資設廠,其中有不少是虧損的。

如今,通過這一資本運作,郭台銘順利地把境內的31家公司和境外29家公司裝入了富士康股份。

在壯大富士康股份體量的同時,又可為眾多公司輸血。

雖然富士康股份承接了鴻海精密體系內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等三大業務,但由於其「先天不足」加上問題百出,備受外界質疑。

不過背靠郭台銘,富士康股份的上市勝算會更大。

其實,郭台銘很早就有分拆計劃,他曾經說,鴻海精密旗下有約50隻「小金雞「可拆分上市,富士康股份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富士康系有諸多涉及手機等業務的產業鏈公司,僅富士康股份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就有約60家公司。

而部分存在上市潛力的公司如若完成上市動作,那鴻海系的資本帝國將不容小覷

而他們可以為正在轉型中的(包括富士康集團在內的)鴻海系很快打開融資通道。

鴻海精密也將從代工企業一舉轉型為資本控股企業。

這家富士康股份看似實,實則虛,在關鍵時刻被鴻海系推向台前。

資金鍊吃緊 留給郭台銘的時間不多了

實際上,郭台銘選擇在近幾年加快上市的腳步,也有其背景。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鴻海系富士康深知僅依靠利潤微薄的代工,是不能夠形成可持續業績的。

郭台銘一直試圖操作鴻海系富士康的轉型。

然而效果甚微,其急需培育出另一家具有更新概念的資本運作平台,為富士康集團甚至鴻海系的運作持續輸血

郭台銘一直都知道,過度依賴蘋果的結果就是:蘋果的業務一旦在全球市場發生萎縮,將直接決定富士康集團的命運。

郭台銘也一直想讓富士康集團擺脫代工形象,向科技服務企業轉型。

早在2012年,富士康集團就開啟了機器人計劃,然而機器人高昂的成本費用,讓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一度首阻。

2013年4月份,郭台銘成立了一個B2C電商平台——富連網,並與阿里旗下天貓合作,銷售富士康生產的手機、平板等產品。

如今看來,這家電商並未在業界掀起多大波瀾,也沒有托起郭台銘的電商夢。

2014年12月12日,富士康集團宣布,由於訂單不足,公司將於12月24日關閉公司在印度欽奈的工廠。

該工廠的1700多名員工有可能面臨失業。

2016年8月份,富士康集團收購夏普,並宣布再次進軍國內市場,為自己的轉型鋪路。

在中國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之下,夏普始終難以獲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此後富士康又將諾基亞手機業務收於麾下,不過諾基亞的開發和營銷掌握在別人手中,回歸之路波折重重。

也就是在這一年,富士康集團營收出現了1991年上市25年以來的首次出現下滑

數據顯示,2016年富士康集團營收為約9442.1億元人民幣,比上年下滑了2.81%。

郭台銘將轉型的希望放在了富士康股份的身上。

不過,鴻海系這家正在衝擊A股的富士康股份的工業機器人業務發展也並不算好。

事實上,富士康股份的工業機器人所帶來收入甚微。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公司的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為9.66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0.27%。

公司工業機器人業務板塊的前三大的採購訂單總額僅為153.74萬元,且全部來自鴻海旗下關聯公司。

同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卻在短短一年內升了一倍。

報表顯示,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股份總資產1486億元,總負債1204億元,負債率約81%,相較於截至2016年底43%的負債率上漲了近一倍。

目前其應付帳款激也同比增長約338億元。

目前,鴻海系的轉型更顯迫切。

郭台銘曾表示,鴻海精密不再是代工廠,已從硬體公司轉型到平台公司。

他同時,宣布將在人工智慧研發方面進行重大投資,未來五年內提供約21.43億元人民幣,轉型成為AI驅動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

而要完成這些,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

富士康這幾年的多數轉型措施並未見到明顯成效,對於這個以根深蒂固的「代工」思維運作的製造企業來說,轉型的確不容易。

而目前看來其資金鍊已經蹦得很緊

資金缺乏、海外運作受阻甚至在幾個地區和國家一度出現虧損、富士康出現疲態顯現開始走下坡路,擺在郭台銘面前的問題非常棘手。

而對於資金鍊吃緊的富士康來說,其急需資金。

運作一個同名的,但是擁有新鮮血液和體質的新公司,登陸擁有大量活躍資本的A股市場,為年邁、體弱多病的大富士康持續輸血,對目前的鴻海系而言,至關重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