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要來A股上市了,所謂宿命,不過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格隆匯·磁鐵法拉第

香港70年代ICAC(廉政公署)成立前,黑道與警察互相勾結,黑白不分,警界貪腐嚴重,縱容黑社會經營「黃賭毒」事業及在各勢力範圍(地盤)收受「保護費」,整個社會烏煙瘴氣,被公認為香港社會治安最黑暗的時期。

而在這個亂世,出現了一個「赤腳打天下」傳奇人物從社會底層爬至頂峰,可稱梟雄。

大家也清楚,他就是「跛豪」吳錫豪。

他的事跡已被多次翻拍成港產片電影,早已家喻戶曉。

這是一個仰慕英雄的時代,也是喜歡梟雄的時代。

既敬畏普通人難以觸及的高度,也唏噓從高空的墜落,有志難展之人,多以此慰藉失敗的苦楚。

最記得1991年吳錫豪因病被後任港督提前特赦出獄,而電影《跛豪》也恰在當年上映。

當記者們蜂擁前去詢問他的感受時,他僅淡淡的講了一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所謂宿命,不過如此罷了。

一、船大掉頭難,勞工代工之王還是機器人代工之王?

《MIT科技評論》公布了2017年「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主要考察該公司的科技領軍能力及商業敏感度這兩大主要維度,需要做到「高精尖科技創新」與「能夠保證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模式」的完美融合。

按照MIT的預測,50家入選者將在未來有機會成為主導行業的公司。

榜單不以公司的市值或名氣作為參考,而以「擁有真正的創新技術,以及實用又野心勃勃的商業模式」為評選標準,還會給每家入選公司作相應的點評。

而富士康入選此榜單並排名33位,MIT科技評論點評認為它「中國製造業正發生變化的趨勢,大量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其中一家工廠削減了6萬個崗位。

郭台銘接受訪問時表示:「變成聰明的企業不是我變聰明了,而是我們的員工變聰明了。

他指的員工,我想,大部分不是指流水線上的「張全蛋」和「小姐姐」們,指的是那些可以替代人工的工業機器人。

2011年富士康曾經雄心勃勃地宣布三年百萬機器人計劃,推行機器人計劃則是富士康飽受社會輿論指責有關,彼時,作為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多次遭到環保、勞工組織調查,稱其污染環境,甚至長期重負加班導致勞工「過勞死」案例也不少見,而富士康多地工廠發生過的員工跳樓、廠房爆炸等事件更是讓其背負了「血汗工廠」的名聲。

痛定思痛,從「新」開始,自2011年開始,郭台銘就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將率先使用機器人代替部分工人從事單調重複、簡單又危險的機械式工作。

2013年初曾一度短暫停止招工,直至後來發現機器人並不能在裝配的上百甚至數百道工序中順利完美銜接完全取代人力,實際效率並非太理想,「大躍進式」的機器人計劃才不了了之,在2014年以提高工資為代價再次重新啟動招工,當時被不少媒體解讀為「機器人事業受阻」。

曾有受訪問的富士康的一位中層稱,機器人只能用於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後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富士康隨後宣布跟谷歌聯合研發工業機器人,2015年計劃在2020年中國工廠實現30%的自動化率,2017年宣布與羅克韋爾自動化的合作,2018年大力投身於AI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發。

證明富士康並沒有放棄其機器人之夢,反而在此道上越走越遠。

整個鴻海集團全球擁有超過120萬名的員工,而大部分皆是每道生產組裝工序、每條身產線上進行機械重複日夜勞作的工人,大部分在中國。

曾經,中國的廉價的勞動力、人口紅利讓富士康帶上了全球代工之王的王冠;如今,勞動力短缺,面對不可逆轉的路易斯拐點,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真正讓富士康體會到「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船大不好掉頭,重碼下注機器人及人工智慧,是掙扎?還是服從趨勢?是路徑依賴還是另闢蹊徑?

在我看來,富士康在革命,開始對自己動手術動刀子了,如同郭台銘一樣,本身是一個極度矛盾體。

切得深,容易動根基,失血過多無疑於自殺。

切得淺,淺嘗即止,便難阻止腐朽衰老及病毒抗散。

亦步亦趨,中庸主義則只能期待科技能改變世界,相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等哲學道理。

也要記住,從來沒有革命是在不痛不癢中成功。

郭台銘及富士康,不想放過最佳的治療時機,也不想換髓換骨,短線賭錢,長線賭命。

所謂宿命,不過是越發奮力抗爭卻只是隨波逐流!

要改天換命,就得敢叫日月換新天,也得願賭服輸吧!一端是「傳統」的郭台銘,一端是「新興」的馬斯克,製造業的革命,放不開,得不到。

二、焦慮或是危機感?在所有可預見的視野,有潛力有未來的都做了!

外媒曾評價鴻海集團:「富士康在電子行業的崛起令人感到震驚!」由模具業開始起家,20世紀後期,個人電腦時代開始,富士康憑藉模具行業累積的優勢順利切入到連接器的製造,後順理成章,變成代工電腦製造,2000年富士康獲得為蘋果生產新一代IMAC的機會,富士康與蘋果那相愛相殺剪不斷的牽絆就是從那一次開始。

自2007年iPhone推出以來,蘋果始終依賴於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工廠組裝設備,富士康也藉此跟上了移動互聯時代的最大風口。

2007年前代工諾基亞,2007年後代工蘋果,同樣為手機巨頭代工,顯然,後面結果的截然不同,這難道是為誰工作的區別?

富士康的思維方式是嚴格的精益製造與嚴苛的成本控制,業內稱為「赤字接單、黑字出貨」,即以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接受訂單,通過採購、製造、營銷各個環節的努力,壓縮和節省成本,仍以競爭性價格將貨交給客戶。

報表出來,別人認為沒有利潤的,在富士康就能做出盈利。

使用軍事化式的管理,極強的紀律性與執行力,「長官」代替了「領導」,富士康把這種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做到了極致,也做到了盡頭!

鴻海集團(2317.TW)2016年營收出現負增長,為上市19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狀況,即使在遭2007-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也沒有陷此困境。

毛利率的下滑的大趨勢使得凈利潤增長放緩至2%以下。

面對營收與凈利雙殺,郭台銘焦慮了。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是業務過度依賴於蘋果的後果,2016年蘋果公司就占了富士康1420億美元收入的54%。

一旦蘋果手機銷售下滑,富士康的業績必定跟隨。

而有意思的是,兩者股價的表現截然不同。

投資者對iPhone X的銷售能力非常擔憂,從2017年9月12日的蘋果發布新款手機至今,鴻海集團的股價暴跌了25%,而蘋果的股價(排除股市暴跌帶來的影響)最高上漲了18%。

單單從台灣股票市場的角度,鴻海的走勢無論從各種短至一周長至兩年的各種時間段來看,皆大幅跑輸大市或行業平均。

投資者顯然對鴻海產業鏈過於單一的劣勢及正在轉型困難不再給予耐心。

「成也蕭何敗蕭何」的道理誰都懂,2011年極具危機意識的郭台銘就已經開始計劃通過分拆旗下10家子公司掛牌上市,一方面,維持住母公司鴻海集團的每股凈資產的上升,起碼能讓帳目看起來美一點,內涵價值更厚實點,以方便轉型路上的必要時發債發股融資;另一方面,大面積分拆上市能使得子公司能在市場上融到資金獨立發展,不用母公司輸血,這樣有利於鴻海集團能最大限度地騰出資源,大手大腳地投出資金,建立新的資產。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樹倒猢猻散」「火燒連環船」的道理,各大子公司業務皆互相關聯,牽一髮而動全身,從分拆的案例的股價走勢來看,結果也許並不理想,但開弓沒有回頭箭,2018年富士康股份(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決定在A股市場進行IPO了,目前正處於證監會反饋狀態。

各大已分拆上市的「鴻海系(富士康系)」的股價表現。

(富智康:前身為富士康國際,承攬蘋果品牌以外的手機代工業務,主要業務為代工小米、華為等著名國內手機商組裝手機,以安卓系統手機或中低值電子消費社備為主。

(鴻騰精密:主要為計算機和消費性電子、移動及無線設備、通訊基礎設施、汽車、工業、醫療等終端市場提供設計、開發、生產及互連解決方案,製造連接器是其主營業務,是全球第四大連接器廠商。

(雲智匯科技:提供智能製造與工業4.0實踐所需的資訊科技服務和和製造業經驗,端對端的資訊科技服務和方案提供者。

郭台銘先生曾對投資者承諾在鴻海集團的股價不漲回200元,不會退休。

1950年出生的郭先生今年已經68歲,內心不想鴻海永遠代工,更不想鴻海踏步不前,他要鴻海一直長。

這些年,他一直在推動轉型。

危機感越強,動作就越大,遇強愈強,遇壓越強,外界說這是郭台銘的性格。

為了鴻海的未來,郭先生猶如再次創業。

大家都知道,郭台銘的兒子叫郭守正,傳統製造業起家的他,內心深處就是守業、守正。

這次出洞,便是「出奇」,守正出奇,一定是郭先生信奉的哲學之一。

收購夏普(Sharp)容易理解為深挖鴻海「護城河」的努力,但試圖以195億美元的巨額收購日本東芝(Toshiba)公司的內存晶片業務,便可透露出郭台銘已有意往獨缺的晶片業務伸手。

積極擁抱新經濟與網際網路,並非鴻海所長,務實的商人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要麼利用自己的長處參與到合作當中,要麼搭檔這時代最牛的玩家來參與風險投資。

與馬雲、孫正義「交朋友」,深度投入參與機器人及人工智慧的研究,還成為孫正義萬億的軟銀願景基金(Vision Fund)的主要參與者,並與軟銀投資的ARM晶片公司開展深度的生態合作,既牽手做投資,又合作做實業,只見雷聲響並不見風雨來。

2017年收購了SMART Technologies公司,並向中國的拼車應用滴滴出行、自拍手機製造商美圖(Meitu)以及360度相機製造商Lytro投資。

富士康還對中國人工智慧初創企業Megvii和比特幣初創公司Abra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在與騰訊(Tencent)和諧新能源汽車(Harmony New Energy Auto)公司的合作中,富士康創立了無人駕駛汽車初創公司Future Mobility,目標是到2020年推出全電動和全自動駕駛汽車。

「出奇」策略進軍的行業遍布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生活、工業4.0自動化以及電動汽車行業、新能源行業(太陽能與天然氣)等。

另外,也正在探索純電子產品以外的生產,包括醫療、汽車和人工智慧行業。

「寧殺錯,毋放過」,這能看出,對於未來的富士康,是有多渴望能遍地開花,出現在各個角落,但可能麼?

順帶一提的是,不擅於使用職業經理人的鴻海,讓投資者放不下心的就是其企業繼承人的問題。

美林(台灣)前研究主管程淑芬(Sophia Cheng)表示,判斷台灣企業業績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創始人對下一代繼承者的培養情況。

這個問題在鴻海更是顯得撲朔迷離,是的,守業要有人,長期的轉型之路更得後繼有人啊,畢竟,能否兌現都是存在於未來!

鴻海在可見可預見的視野,把有潛力有未來的都做了。

分拆子公司和大量投資未來企業股權,讓鴻海看起來更像轉型為一個投資集團。

做很多事,跟把很多事做好,是不同的概念和層次。

郭台銘能把夏普做好,我相信,因為這是他的擅長的地方。

參與到未來世代的生產合作中,我相信,因為他成功過,製造也是不可或缺。

吃透跟「榨乾」政策,組織規模生產,降低成本,巨大的資產投入,比如爭取到美國威斯康辛州100億美元建廠的投資,我也相信,因為這是鴻海與郭先生的老模式,老套路。

但願景基金能否變為夢想實現基金,還能不能再投出一個「阿里巴巴及馬雲」,受當代最高水平玩家指點能否點石成金,那只有天知道了。

對未來的焦慮,首富們的「投投投」和「買買買」是從來沒變過的!只有偉人才知道自己是走在什麼道路上,普通人不都是使用導航麼?面對未來,也許馬雲和孫正義,跟沒有網際網路思維的郭台銘,都差不多的。

有人說,相由心生。

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會幹得好時,人會意氣風發!迷茫之時,多憔悴!我相信的。

現代心理學家說,所謂宿命,不過是一種強迫性重複的表現。

如今的鴻海,是重複,還是創新?

三、IPO事件的點評

對於富士康股份申請在A股IPO之事,本沒有什麼好說的,那些只盯住財務報表只看著某項數據就開始毒奶富士康,只能說不甚懂代工業務的性質,而且註冊資本在2017那年大幅增長。

富士通工業網際網路公司(富士康股份)的原註冊資本僅為1.3億元,註冊資本變更為177億元,暴漲了136倍。

學過會計的朋友就知道咯,資本對應資產,這是大幅注入資產的行為,這樣的報表跟2016年、2015年間的數據,又有什麼好比較的嘛。

新注入資產後合併報錶帶來的結果是資產負債率提升到81%,那能上市融資不就降下來了麼?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股份總資產1486億元,總負債1204億元,富士康股份計劃發行10%的股份,即17.73億股,融資272億元人民幣。

發行股份後,資產負債率將下降至68.5%。

還有些人著眼於持續經營時間不足三年,上市需相關機構特批這事。

細數一下就相差幾個月,更何況這富士康股份按公布有接近27萬名員工。

其中,生產製造20萬人,占比75.57%;研發/工程4萬人,占比14.90%;銷售/行政/管理25662人,占比9.54%。

超過20萬的員工的上市公司,大概只有中石油、中石化、四大行、中國平安、中國中鐵等巨無霸公司,關係到20萬的普通工人的飯碗,這特批上市有什麼好奇怪的?

更何況,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一家A股的上市公司叫安彩高科(600207),自富士康公布IPO在A股上市的消息以後的交易日連續一字板漲停,為啥會出現這種市場現象呢?就是因為安彩高科的第二大股東:富鼎電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富鼎電子的實際控制人為台灣上市公司鴻海精密。

安彩高科自2015年富鼎電子入主後已陸續把殼給「洗」乾淨,也就是說,富士康股份在A股市場是橫豎也要上市的,IPO若不行就可借殼上市,這不給它特批還有意思麼?

這次富士康IPO申報書裡面還是能感覺到重度的蘋果依賴症。

首先,從前五大客戶占當期營收比例數,可看出富士康股份的業務高度集中在大客戶身上。

長期保持70%以上的占比,已經算超級高!雖然沒有再詳細公布前五大客戶各自占比,但從另外兩個角度,也可感知到蘋果在裡面的高占比。

富士康股份對蘋果的依賴還體現在銷售和採購的訂單上。

截至2017年末,富士康股份正在履行的銷售訂單前三位均來自蘋果公司,分別為30.27億美元、26.32億美元、18.76億美元。

同時,截至2017年末富士康股份正在履行的採購訂單前三位同樣來自蘋果公司,分別為12.69億美元、8.55億美元、3.28億美元。

銷售訂單和採購訂單金額遠超過其它客戶。

不過,有意思的是,富士康在需要提到蘋果時,往往用「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代替,大家你懂我懂。

熟悉蘋果產業鏈的人就會知道,富士康位於鄭州的基地已經成為生產蘋果手機的主要設施,全球蘋果手機大約一半都產自這裡。

富士康股份旗下的重磅子公司的鄭州富泰華、河南裕展均為製造蘋果產品的重要工廠。

單是這兩家子公司的合計總資產已超1000億,合計貢獻凈利潤超21億,占當期凈利潤總額的13%。

在蘋果業務上「薄利多銷」的策略並沒有改變。

據招股書披露,富士康股份擬在A股上市募集的272億資金,其中擬投向河南的包含6個智能製造項目,全與高端手機製造及組裝相關,總投資102.8億元,占全部募投項目的37.79%。

在智能製造新技術方面,又投入了51億來提高智慧型手機機構件的生產質量和效率。

手機構件產能擴建又投入了35.4億。

皆以富泰華、裕展為實施主體,在兩者身上合共投入約189億,占全部募資比例的69.5%。

上市募集的大部分錢還是投回去跟蘋果有關的生意,富士康股份看來未來數年的業績預期估計還是要指望蘋果的新產品的暢銷!

另外,擬募集的272億中約93億元投向富士康股份計劃轉型的業務方向,構築工業互聯製造巨頭所需的「基礎設施」,包括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的構建、雲計算及高效運算平台、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等。

簡單說,拿到的錢約七成投到生產,餘下三成用於提高智慧,也尚算合理。

2017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158.68億元,按富士康股份生產製造的20萬員工算,人均貢獻凈利潤7.9萬。

而從現金帳看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高達220億,可近似地看作人均工資成本,(以全體員工算)約8.1萬,這樣就得出一個模糊的全景圖,富士康股份每請一個員工,所付即所得(近乎)。

將來,如果說通過改造升級後,沒有在這個指標上得到明顯的突破,那都是瞎扯蛋的。

所謂的宿命,不過是孫悟空以為能逃出如來五指山!

四、結尾

儘管富士康嫁來A股,已有點「人老珠黃難上妝」的味道。

網上流傳著很多分析認為富士康股份若在A股成功發行上市,將是稀缺的標的,工業網際網路龍頭企業,代表著高科技、網際網路與智能製造的未來發展方向,募集的資金也用於提升富士康在這三方面的水平,市值已被錨定在5000億以上,認為預估市盈率理應超30倍,達到高科技及網際網路行業的平均估值水平是合理的。

而大家知道麼,母公司鴻海集團在台灣市場的估值才不超過12倍。

對此,給我的感覺,好比去電影院,看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戲名,和一段剪接過的精彩預告片,總會吸引消費者把全價的電影票給付了。

把轉型的預期都打滿了來發行,那走出電影院撕票罵爛片的事,還遇得少麼?更何況富士康現在是一出投資額巨大的超級商業大片,呵呵,你以為富士康已經不是富士康,其實富士康還是富士康。

我還是衷心希望,把工業時代下的組織大規模代工做到極致的富士康還能一路順利,「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郭先生能問心無愧、不留遺憾地盡力把鴻海集團及富士康發展成為自己心中最想要的狀態,不再依賴於某個企業某個產品的,在轉型路上少點坎坷,畢竟牽動的是很多的員工及家庭的心,鴻海發展到今天這麼大,已經成為了一個要負擔起社會責任的企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

所謂宿命,不過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對標三星 富士康「急行軍」

富士康最近可謂動作頻頻。富士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股份」)將於5月24日在國內正式申購,同時,富士康投資100億美元的美國液晶面板廠也將正式開工。對於郭台銘...

郭台銘5年投入21億布局AI 鴻海深耕工業物聯網

大力發展機器人代工、投資網際網路造車企業小鵬汽車、斥巨資布局人工智慧(AI)、開啟A股IPO征程……一直在轉型道路上上下求索的鴻海頻頻落子,正勾勒一個新的工業網際網路宏圖。近日,鴻海集團(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