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A股,富士康欲摘「代工」標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月9日,鴻海精密旗下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富士康股份」)在證監會網站披露招股說明書,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這也意味著,世界最大代工企業即將衝擊A股上市。

作為代工廠中的老大哥,富士康曾經借著人工成本低的紅利,獲得了不小的成功,由於這些年成本上升、利潤微薄,該公司迫切需要一個機會擺脫「代工」的標籤。

但富士康到底能否藉由IPO如願,目前看來還有待觀察。

01

IPO沖關

富士康股份承載著富士康集團的部分業務,而富士康集團是台灣鴻海精密集團在內地的業務主體,若上市成功將成為郭台銘在A股第一個資本運作平台。

據了解,富士康股份本次IPO的保薦機構是中金公司。

根據招股說明書,儘管富士康股份並非富士康集團的全部業務,但該公司全資及控股境內子公司共31家,全資及控股境外子公司共29家。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員工約26.9萬人,其中30歲以下的員工人數達16.05萬人,占比59.65%。

從2015-2017年,富士康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728億元、2727.13億元和3545.44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達143.5億元、143.9億元和162.19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85.79億元、209.58億元和85.14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股份是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為客戶提供以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為核心的新形態電子設備產品智能製造服務,同時也兼顧蘋果供應鏈等富士康旗下最熱門的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衝擊A股,富士康股份有三大「硬傷」。

首先,該公司的前身福匠科技成立於2015年3月6日,到現在還不滿3個年度。

2017年3月,深圳鴻富錦向福匠科技出資500 萬美元等值人民幣進行增資,福匠科技註冊資本增至2000萬美元。

2017 年7 月21 日,福匠科技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證券法》此為硬傷,不過富士康股份已取得有權部門豁免。

在富士康股份最新的股東名單中,有33位股東,持股總數為177.26億股,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中堅公司持股72.93億股,占比41.14%。

中堅公司為一家投資控股型公司,由鴻海精密間接持有100%的權益,因鴻海精密不存在實際控制人,故而富士康股份不存在實際控制人。

此外,這家公司還有龐大的負債,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股份總資產1486億元,總負債1204億元,負債率約81%,相比於截至2016年底的43%上漲了近一倍。

02

欲摘標籤

根據富士康股份發行的股票招股說明書,此次發行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主要聚焦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構建(21.17億元)、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10.05億元)、高效運算數據中心(12.16億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49.68億元)、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6.33億元)、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51.08億元)、智能製造產業升級(86.62億元)、智能製造產能擴建(35.45億元)八個部分進行投資,共計投資額約272.54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富士康股份謀求A股上市,除了資金考慮,同時也是想要摘除富士康集團「代工」的帽子。

從富士康股份A股招股書中可以看出,該公司的運營實力強大、業績穩定,但也能看到最大代工廠的利潤微薄,以及對蘋果等公司的深度依賴。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中提示了客戶集中度較高等風險。

該公司的主要客戶包括亞馬遜、蘋果公司、ARRIS、Cisco、戴爾、惠普、華為、聯想、NetApp、諾基亞、nVidia 等,皆為全球知名電子行業品牌公司。

不過。

前五名客戶的營業收入合計數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76.81%、78.63%和72.98%;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0.50%、10.65%和10.14%。

1988年,借著兩岸結束隔絕狀態、恢復民間交流合作的歷史性契機,富士康總裁郭台銘在深圳創辦了一家名為「富士康海洋精密電腦插件廠」。

上世紀90年代,坐享優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紅利,富士康承接著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訂單,從筆記本電腦到蘋果手機,從數位相機到LED照明。

隨後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

不過,我國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使依靠低成本賺錢的外向型企業壓力倍增。

2008年下半年,富士康轉盈為虧,稅後虧損2086萬美元。

從2010年起,富士康加快了對內地的投資步伐。

重慶、成都、鄂爾多斯、鄭州、廊坊等地的廠區,或投入使用,或開始注資。

同時,富士康規劃壓縮深圳廠區的員工規模。

家電分析師梁振鵬坦言,成就富士康的是廉價勞動力,沒有廉價勞動力,富士康不會發展到今天。

從沿海到內陸,富士康的每一次轉移都是為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

然而,富士康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內地的勞動力成本都在提高,廉價的勞動力已經難覓蹤跡;另外,在科技與創新成為時代潮流的同時,「代工」似乎已經不太符合主流市場的節奏,因此,富士康集團,甚至是鴻海精密也在積極轉型。

在此前鴻海精密舉行的一場臨時股東會上,郭台銘表示,鴻海精密不再是代工廠,已從硬體公司轉型到平台公司。

同時他對外宣布將在人工智慧研發方面進行重大投資,未來5年內提供100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21.43億元),從AI人才培育、IoT工業場域應用、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全力推動集團轉型成為AI驅動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

毫無疑問,富士康股份上市也是其轉型的一步棋。

03

轉型不易

其實,富士康集團近年來一直在嘗試業務創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業務能夠代替富士康身上「代工廠」的標籤。

對於富士康股份衝擊A股的打算,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表達了贊同的意見。

他認為,富士康是工業製造領域的代表性企業,這一舉動不光對自身有意義,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也有示範作用。

洪仕斌指出,一方面,從製造到創造,中國需要這樣的一批製造型企業脫穎而出,富士康股份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還有工業機器人,這些業務都在有效支撐該公司的轉型升級,儘管這些業務暫時還不能對營收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但只要最終的方向正確,未來能朝著目標堅定地走下去,就能成功實現轉型。

同時,這也正是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關鍵和捷徑。

「另一方面,這樣一家大型代工企業衝擊A股,A股也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此前也曾有代工企業這樣做,但是並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富士康能做到代工第一家,背後就一定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比如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以及工業機器人,作為該公司未來的支撐,一定能把『代工』的標籤去掉,而其他對標的企業也可以從中汲取經驗。

」洪仕斌說。

他總結道,國外的工業革命是底部的技術板塊,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則屬於應用板塊,正是基於以上兩點,工業網際網路需要很強的工業企業作為牽頭,如果富士康能成功,能夠得到資本市場的檢驗,就能更進一步地推動中國工業網際網路走向世界的前列。

不過,梁振鵬則對富士康能摘掉「代工」的標籤持懷疑態度。

「從招股書中可以看出,雖然有5G等其他技術的研發,但更多的資金將用於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擴建等,這些業務事實上還是『代工』,智能製造其實還是代工的模式,雖然富士康已經收購了夏普,有一部分屬於自主品牌,但工業網際網路與代工並不矛盾。

也就是說,發展工業網際網路並不代表不做代工。

他指出,所謂的工業網際網路,包括前沿技術的研發,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託於代工製造業,這種情況下,富士康就無法甩掉代工的標籤。

不僅是富士康,所有的代工企業都會打著IPO的旗號融資,但很多時候,工業網際網路只是一個概念,不管生產什麼樣的智能終端,依然是以製造業為主。

「富士康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主品牌,儘管現在有夏普支撐,但夏普的主要影響力在於電視,其他產品的影響力都有限。

精彩回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