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儲備與盟友:技術斷供後的華為極限生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被逼上梁山後。



美國封殺華為後,所有目光的焦點都在華為如何應對。

5月26日,網絡上流傳起一張海報,顯示華為將於6月24日發布鴻蒙作業系統(OS)。

當日晚間,華為相關人士便向媒體闢謠,此信息不屬實。

但華為鴻蒙確實存在。

據國家智慧財產權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公司申請的「華為鴻蒙」商標已獲核准註冊,該商標適用於第9類別和第42類別,這兩種類別均與電子計算機相關。

註冊公告已於5月14日發布,商標專用權期限由今年5月14日至2029年5月13日止。

甚至也有跡象表明,確實存在關涉到華為鴻蒙的作業系統。

「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華為自己的OS將可能面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我們願意繼續使用谷歌和微軟,但沒有辦法,被『逼上梁山』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余承東這番言論是在知名網際網路人方興東組建的老友群中透露的。

華為官方對此事曾表態不予回應。

余還進一步表示,華為的作業系統將打通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將這些設備)統一成一個作業系統;該系統是面向下一代技術而設計的,能兼容全部安卓應用和所有Web應用,如果安卓應用重新編譯,在華為OS作業系統上,運行性能提升超過60%。

在華為所處的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除了作業系統,還有硬體乃至設計等領域,需要與眾多外部供應商合作與聯繫。

當美國將這些合作統統切斷,華為尚存多少後手與「備胎」可用呢?

自研:作業系統+晶片

據第一財經報導,從2012年開始,華為便規劃自有作業系統「鴻蒙」,以備Google不支持Android之需。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亦曾對表示,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作業系統,一旦發生了不能夠再使用這些(來自Google和微軟的)作業系統的情況,華為就會做好啟動B計劃的準備。



21日,任正非接受國內媒體群訪時,也未否認「鴻蒙」系統的存在。

「我們能做作業系統,但不一定是替代別人的做法,因為我們在人工智慧、萬物互聯中本身也是需要,但是到底哪些用了、哪些沒用,我不是很清楚。

」任正非說道。

事實上,當Google暫停支持華為包括Android系統的部分業務後,華為仍可使用開源的Android作業系統,這對於在國內售賣深入定製化的華為手機而言,影響有限。

這也給到了華為在使用自研作業系統的喘息空間。

「暫時來說,Google跟華為這種非硬體的斷阻,在全球也是史無前例。

會發生怎樣的結果,目前無論是對Google也好,對華為也好,還沒有定論。

」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對時間財經表示,「這是一個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至少在中國業務方面不會收到太多影響。

在晶片領域,經過十餘年的研發,華為晶片開始實用

華為自研的麒麟晶片的確已經用到了華為手機上。

2019年1月7日,華為發布了鯤鵬920(Kunpeng 920)伺服器晶片。

在2019世界移動大會預溝通會上,華為又發布兩款5G通信晶片,分別是名為華為天罡的5G基站核心晶片和巴龍5000的5G終端的基帶晶片。

需要看到的是,華為的自研晶片均涉及到ARM公司提供的架構,後者已經暫停和華為所有的業務往來。

對此,華為方面稱,已經購買了ARMv8的永久授權,因而華為仍可生產基於該架構下的處理器晶片,不受本次斷供影響。

斷供給華為晶片的壓力越發逼向極限。

5月27日,ARM公布了全新的處理器架構Cortex-A77,帶來了全新的A77核心以及G77的GPU核心,性能大幅提升。

因為斷供的緣故,華為新一代的處理器是否還能使用上ARM的最新架構,尚不知曉。

儲備

事實上,去年開始華為已經加大採購晶片。

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今年2月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在半導體採購支出同比大漲45.2%,超過21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晶片買家,占據全球4.4%的市場份額。

據外媒報導,華為囤貨不僅限於晶片,還涉及各種電子產品,包括被動組件和光學元件。

對於一些出口管制風險較高的部件,華為已儲存了6個月至超過一年的供應量,同時對於不太重要的部件至少持有3個月的囤貨。

「去年底到今年初,華為也加大采貨量,備貨也是相當充足。

」孫燕飈亦補充道。

據海通證券發布的研報,華為的確做了大量儲備,短期需從美國進口的關鍵元器件的準備(滾動超一年儲備量)。

如果美國商務部確實出台進一步的管制方案並限制對華為出口,帶來短期影響,華為可以克服。

同時,該研報還提及,除了新增5G高端機型(例如5G手機FBAR濾波器,目前以美國Qorvo、博通Avago相對領先成熟)的推出進程可能受到干擾。

目前,4G終端供應鏈完全可以脫離美國供應鏈正常運轉。

盟友

即便自研能力超群,也沒有一家廠商能通吃覆蓋供應鏈上的全部產品。

華為需要更多的盟友支持。

2018年11月,華為首次公布了其核心供應商名單,共92家企業,其中包括美國廠商共33家,中國大陸廠商22家。



涉及到的亞洲供應商包括索尼、液晶顯示器製造商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韓國存儲晶片製造商SK海力士(SK Hynix)及其包括台積電、南亞科技(Nanya Technology),也在使用美國的設備或材料製造產品。

為了規避風險,華為開始在國內尋找同類產品的替代企業。

以華為最新發布的兩款旗艦智慧型手機P30和P30 Pro為例。

有報導稱,雖然P30的顯示屏由韓國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提供,而P30 Pro的顯示屏則由京東方和LGD顯示公司(LG Display)共同提供。

目前,中國大陸在建中的 LCD 產線共有8條,累計投資額達到2846億元。

根據全球LCD廠商產能規劃統計,中國大陸新增 LCD 產能占全球新增產能一半以上,到2020年全球液晶面板產能的40%以上將來自於中國。

據海通證券發布的研報,在華為美國供應鏈受阻後,對本土供應鏈將會帶來一定利好。

該研報例舉了如麥捷科技(華為終端SAW濾波器供應商),聖邦股份(模擬器件進口替代)、紫光國微(FPGA進口替代)、生益科技/華正新材(高頻CCL進口替代)等案例。

同時在極限情況下的集成電路製造環節,台積電南京廠16nm製程以及其他相關製程也可以滿足海思網絡設備晶片性能要求。

(北京時間財經 梁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