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RISC-V革命將擊敗X86 ARM一統江山 白日做夢異想天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前,上海發布了《關於開展2018年度第二批上海市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製造領域)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開始將從事RISC-V相關設計和開發的公司作為扶持對象。

根據通知,企業若要想獲得資金扶持,還需要其他一些條件。

必須是上海註冊企業

這既有好的一方面,可以杜絕外資企業申請政府經費補助的問題,但也有把外地企業也擋在門外,形成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

內核需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必須支持基於RISC-V指令集架構、32位及以上的處理器晶片的研發及產業化,內核需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也就是說,如果拿國外設計好的內核源碼,玩買IP做集成的套路,十有八九是拿不到政府經費的。

想要申請經費的企業必須自己設計一個基於RISC-V指令集的32位CPU核,實現源碼自己寫,而不是從國外拿開原始碼。

不過,鐵流認為,這個標準恐怕很難被徹底執行到位。

因為廠商去做RISC- V的動力之一奔著有RISC-V現成的開源CPU核去的。

參考國內ARM的現狀,那些買IP做集成的ARM陣營廠商各個宣傳自主研發,以及「國外一開源,國內就自主」的黑歷史,國內企業可能會更熱衷於拿RISC-V開源內核設計SoC,並宣稱自主智慧財產權。

而不是基於RISC-V指令集架設計CPU核。

抄開原始碼不是不可以,但必須明確的是,抄開源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開源硬體代碼里一但出問題損失就很大,而且短時間內不易排查。

第二個是抄襲上癮,永遠抄下去,甚至為了把自己的抄襲打扮成自主研發(這種事情屢見不鮮),進而攻擊或傷害真正自主研發的企業。

對發展方向和銷售額有要求

方向一:面向物聯網和工控應用領域,具有優異的性能、功耗、面積等指標,優先支持有明確用戶合作協議的項目。

項目執行期內累計銷售收入不低於2000 萬元。

方向二:面向智能終端應用領域,主頻不低於1GHz,性能不低於1.5 DMIPS/MHz,支持雙精度浮點運算,支持主流作業系統、多核技術及緩存一致性。

項目執行期內累計銷售收入不低於1000萬元。

國內鮮有具備獨立開發CPU核的企業

目前,國內雖然有一大批IC設計公司,但絕大部分是還處於買IP做集成的階段,比如久負盛名的華為麒麟晶片,其CPU內核代碼全部都是從ARM買的。

絕大多數企業壓根就不具備獨立設計CPU核的能力和經驗,只會買IP做集成。

加上這些公司在商業上往往局限於短平快的模式,使其不具備研發CPU核的動力和決心。

因而,鐵流認為,中國企業即便加入RISC-V陣營,也是會以拿開源內核設計SoC為主,就如過去買ARM IP授權集成SoC。

銷售額的限制可能會誘發的問題

由於技術突破和商業上的成功往往是不一致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聯想的PC業務和華為的手機業務。

聯想的PC商業上非常成功,但本質上是跟在洋人身後吃土,類似的,華為的手機商業上也很成功,但也是受制於AA體系,麒麟晶片也是買IP做集成的產物,更多是商業上的成功,而不是核心技術的突破。

由於從零開始設計一個CPU核費時費力費錢,而企業必須盈利,即便是拿RISC-V開原始碼來做修改,恐怕也要以年為單位的時間才能做出所謂的「自主CPU核」,而企業不可能幾年時間等新內核研發,這就迫使企業有很強的動力,直接拿RISC-V開源內核做SoC,先賺錢再說,順帶把銷售額做上去,好拿政府經費。

由於對於自主內核的評價沒有嚴格且統一的標準,且地方政府也不具備核查源碼的能力,而銷售額的要求簡單明了,政府的財務人員就能核查。

極有可能使十年做冷板凳從零開始寫代碼的企業拿不到補貼,而直接從國外拿源碼並在商業化上取得一定成績的企業,反而可以拿到補貼。

RISC-V的未來不在智慧型手機、PC、伺服器

目前,RISC-V並不適合去做PC、伺服器。

西部數據也是計劃把RISC-V做硬碟主控晶片,而不是智慧型手機、PC、伺服器。

鐵流以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來生態破碎化的問題,畢竟有力領導與完全開源是矛盾的,RISC-V的生態未來極有可能會是破碎化的,只能在新興的市場找存在感,RISC-V的未來不在PC、伺服器,而在嵌入式。

RISC-V不會對X86造成多大影響,但會對ARM造成不小的衝擊。

RISC-V不等於免費

雖然基於RISC-V開發CPU核,不需要支付指令集授權費用,但如果直接用RISC-V的內核設計SoC,也是要支付授權費的。

誠然,SiFive的授權比Arm大方一些,比如E31收取30萬美元,E51收取60萬美元。

也就是說,RISC-V並不等於免費,而且隨著商業模式的變化,以及將來RISC-V變得強勢,授權費用也許會水漲船高。

跟RISC-V存在的風險

現在有一種風潮,那就是洋人玩什麼,我們就去跟,但問題是X86、ARM都不是跟出來的。

都是幾十年深耕專注,耗費心血做出來的。

何況,跟隨的做法,風險也不小。

比如國外巨頭都想別人去開荒,自己跟著後面撿漏,RISC-V只是炒作的凶,但做的少,國內這些跟隨企業怎麼辦?

又比如西數、英偉達只做嵌入式,但國內企業希望用RISC-V做桌面和伺服器,在RISC-V桌面、伺服器一片空白情況下,國內這些跟隨企業怎麼辦?

再比如RISC-V起來了,但生態破碎化,國內這些跟隨企業怎麼辦?

還比如RISC-V起來了,但授權費水漲船高,國內這些跟隨企業怎麼辦?

......

跟進做法,前幾年就有一個失敗的例子,那就是ARM伺服器CPU。

數年前,ARM高調宣布進軍伺服器,國內外一大批廠商隨後跟進,整個行業看好ARM伺服器,並鼓吹在2015-2016就會有比較完善的生態。

而且當時ARM伺服器的聲勢,不比現狀的RISC-V差多少。

結果呢?

AMD發現情況不對,放棄ARM,回去玩X86了。

高通發現情況不對,把ARM伺服器以合資的方式轉給中國地方政府,實現完美解套。

ARM伺服器生態更是至今沒起來......

美國大公司損失的起,但國內IC設計公司,大多數是小公司,恐怕經不起折騰。

因此,對於一些業內人士無條件的看好RISC-V,認為RISC-V會一統江山。

對於這種觀點,鐵流是不認同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SiFive全新商業模式相助 RISC-V有望加速商業化

談到開源,很容易聯想到開源作業系統,與作業系統隨算法創新及新的應用需求而不斷更新換代相比,指令集體系架構具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因而開源指令集似乎更為必要,在開源的大趨勢下,RISC-V近年來已經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