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與"機"並存!任正非談華為未來:除了不讓資本進來,其他什麼都可討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21君~

走進經濟生活里的一切

導讀:「我們這三十年都對著同一個『城牆口』衝鋒,我們炮擊這個『城牆口』的『彈藥量』,現在是每年200億美元的研發了,全世界沒有一個上市公司敢像我們這樣對同一個『城牆口』投入這麼多的炮擊量。

」任正非說。

另外,昨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華為面向下一代技術而設計的作業系統OS最快在今年秋天、最晚於明年春天將可能面市。

這套系統打通了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和智能穿戴等設備,統一成一個作業系統,兼容全部安卓應用和所有Web應用。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倪雨晴 深圳報導

編 輯丨林虹、陳思

圖片來源 / 圖蟲

華為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美國的禁令和科技的博弈直指華為核心業務。

5月21日上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深圳總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導在內的國內媒體的採訪。

身著藍色西裝,白色襯衫,75歲的任正非一如既往地笑容可掬,精神矍鑠。

現場,有關華為的所有熱點問題,任正非不迴避,不虛飾,坦誠、直率。

當進行到兩個小時後,主持人擔心任正非累了想結束採訪,任正非卻說:「沒事,大家有問題繼續問。

今年,任正非更多地走向台前,美國的「封鎖」也更加凌厲。

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宣布將華為列入所謂「實體清單」,沒有美國政府的許可美國企業不能給華為供貨。

5月21日,美國又宣布對華為禁令推遲90天實施。

但任正非卻對記者說道:「90天對我們沒有多大意義,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美國政府做的事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過去這些年,我們要感謝美國公司,教會了我們走路。

大量零部件、器件提供給我們。

現在很多美國公司在幫我們說話,美國企業和華為是共命運的。

美國政治家低估了華為,我們早就準備好了。

美國希望通過技術封鎖的路線,來對中國ICT產業進行降維打擊,並且做好了自己也元氣大傷的準備。

任正非表示,5G領域不受影響,也不會出現極端斷供的情況。

同時他強調:「我們永遠需要美國晶片。

如果美國企業去華盛頓申請我們的東西,我們還是會賣給它。

華為是沒有供應困難的。

這場圍繞半導體、5G的人類底層技術戰,還在繼續。

技術封鎖和人才競爭

2007年以來,美國對華為的圍獵就沒有停止過。

對華為身份的質疑、對安全問題的審核;從拒絕華為的5G設備,到切斷上游供應鏈,2019年華為又到了特殊的「戰時狀態」。

為何華為、中國市場讓美國感到威脅,不惜全力進行技術阻擊?回看歷史,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日本之間也有過半導體大戰。

相較而言,日本是一個擁有高技術的小市場,而中國是擁有高技術的大市場。

在具備技術的同時,中國的內部市場巨大,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甚至在不拓展外部市場的情況下,也可以活下來。

這讓一直壟斷尖端技術的美國感到恐慌。

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美國只剩下技術封鎖這個路線,同時也是對中國企業的技術進行戰略試探。

有不少半導體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在各種各樣的技術封鎖中,最關鍵的還是人才的競爭。

美國杜克大學終身副教授陳怡然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道:「美國本來就是要通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逼迫產業鏈轉移。

同時,美國剛出台了新的綠卡改革方案,對中國、伊朗等國家的留學收緊,對技術人才綠卡放寬。

在華為被列入清單的同一天,美國綠卡改革方案出台,以技能為基礎的移民配額從12%上升至57%。

人才的爭奪戰越發激烈。

華為能夠發展至如此規模,離不開任正非一開始制定的人才策略。

創立初始,就高薪招攬人才,用高收入刺激高技術人才。

華為的員工持股制度也是獨特的,這也是高科技人才現在還源源不斷進入華為的重要因素。

人才的搶奪才是真正的競爭。

如今在海外,華為擁有多個研究院,聚集了全球的科技人才。

在採訪中,任正非也說道:「我們國家有五千年文明,有這麼好的基礎,應該拿出政策來擁抱世界人才來中國創業。

「人類在人工智慧的科學家中,有50%左右是華人,如果他們受到排擠,擁抱他們進入中國,他們就會在底層平台上創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

我認為,如果能夠真真實實把優秀人才引進來,對我們改革是好的。

如果還是強調自主創新,就會浪費非常多寶貴時間。

」他說。

千億研發炮擊「城牆口」

事實上,華為很早就學習並引進美國企業的管理制度,任正非也曾帶領團隊前往美國企業學習。

如今「師傅」卻來封鎖這家穿過「美國鞋」、又「中西結合」的企業。

而華為又如何接招並進行反擊?

任正非作為深謀遠慮的老一輩企業家,眼光長遠。

首先,華為很早就在踐行IBM管理模式(連續性模式)和備胎策略。

任正非說道:「第一,業務連續性和『備胎』是一致的,備胎就是保證在車子拋錨時換一個輪胎還能開。

連續性也是一步步實現的,其實很多東西已經投產了。

投產的時候不排外,外面的貨訂一半。

我曾經有篇文章說,每年至少買高通5000萬套晶片,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去排斥和抵制。

任正非表示,「備胎」現在變成一個新名詞,在華為公司是很正常的行為。

在美國髮禁令的那天晚上,海思總裁何庭波在致員工信中表示,之前的備胎,一夜轉正。

「她憋不住了。

這些年她很難受,做那麼多年都不能把腦袋昂起來。

」任正非說。

任正非也提到,海思永遠不會獨立,它就是主戰部隊里的「加油車」、「擔架隊」、「架橋隊」,不是主戰部隊。

同時,任正非也在辯證地看待備胎問題:「如果都用『備胎』,就是體現了你們所說的『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最主要目的是想做孤家寡人,我們想朋友遍天下。

『備胎好用,為什麼不用?』『備胎、備胎,胎不壞,為什麼要用?」

對於研發的投入,是華為的另一條護城河。

對於備胎的資金投入情況,任正非表示:「實在是太多了,我說不清楚。

『正胎』和『備胎』的預算和人力編制是一起撥給他們的,以前預算分配以『正胎』為主,現在以『備胎』為主。

「我們這三十年都對著同一個『城牆口』衝鋒,幾十人、幾百人對著這個『城牆口』,幾萬人、十幾萬人還是攻這個『城牆口』,總會把這個『城牆口』攻開的。

而且我們炮擊這個『城牆口』的『彈藥量』,現在是每年200億美元的研發了,全世界沒有一個上市公司敢像我們這樣對同一個『城牆口』投入這麼多的炮擊量。

」他說。

除了有Plan B和持續研發,華為也呈現了開放和強勢並存的姿態。

今年以來,不僅任正非多次走向台前和外界對話,闡述華為的立場和策略。

華為也邀請了更多各界人士前往參觀,甚至開放股權屋供記者查詢。

任正非(資料圖)

新一輪挑戰

從整體來看,華為正處於事業的高峰。

2018年,總營收跨過了1000億美元,手機業務在全球穩定在前三,5G技術也處於全球第一梯隊。

相比以往遇到的挑戰,此時的外部環境背景雖然複雜,但公司內部來說,大盤穩健。

雖然華為有各種備案,但是半導體產業是全球性產業鏈,所有環節都要自己掌握不太可能的。

ICT產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過,在美國的重壓下,隨著國內產業鏈的崛起,或會迎來ICT產業鏈的全球洗牌。

回顧華為的發展歷程,有四個重要階段:

從1987年到1997年是華為「活下去」的艱苦創業階段

1998年是華為史上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華為公司基本法》面世,產值也達到了100億元。

同時,華為更迅速地走向了國際市場。

進入2000年之後,外部情況急轉直下,隨著美國IT泡沫的爆發,2001年-2002年華為內外交困,任正非知名的文章《華為的冬天》,就是那時所寫的。

2003年,思科訴訟大戰來襲,也成為了華為的轉折點,在訴訟和解後,華為勢如破竹,進入歐洲、日本、美洲等市場

任正非在現場談道:「其實我們犧牲了個人、家庭,犧牲了陪伴父母……,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理想——站到世界最高點。

今天大家憋不住了,就喊出口號,要『爭雄世界』、『世界第一』。

以前我們是不允許喊的,為了這個理想,我們與美國遲早有衝突。

為了避免這個衝突,2000年初的時候,我們也很猶豫,能不能戴頂『牛仔帽』,我們曾經準備以100億美元把華為賣給一家美國公司,合同簽訂了,所有手續都辦完了,就等對方董事會批准。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公司董事會換屆,新董事長比較短視,拒絕了這項收購,收購就沒有完成。

我告訴他們,遲早我們要與美國相遇的,那我們就要準備和美國在『山頂』上交鋒,做好一切準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公司再次面臨挑戰,任正非首次提到「薇甘菊戰略」,開啟「彎道超車」,而薇甘菊是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的野草。

2013年,華為成為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霸主。

2013年之後,華為進一步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三大業務上快馬加鞭。

直到2018年,消費者業務體量反超運營商業務,2019年在內部「獨立」成團進行運作,內部也進行組織調整,甚至不得已也需要裁員。

2019年5G商用元年,華為再次遭遇挑戰,相比此前的幾次大戰,愈發成熟的華為實力更加雄厚,卻仍然保留著危機感。

談及華為未來想發展成什麼樣的企業,任正非說道:「除了不讓資本進來,其他什麼都可以討論。

21社論丨步入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國必須有充足的開放性與自信心

在被美國全面「封殺」之後,5月21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了媒體集體採訪。

他在採訪中呼籲,不要煽動民族情緒,「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把我們自己能做的事做好」。

美國「封殺」華為讓中國人進一步認識到更為真實的美國,並對國際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消費者的愛國情感是自然的。

華為作為一家全球化公司,強調全球合作,淡化國家屬性也是正常的。

華為技術不斷提升並達至國際領先地位,是依靠全球市場,對全球資源進行配置,尤其是吸收大量國際人才參與研發的結果。

因此,華為的成功是全球化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在全球主要地區都有大量的研究基地、銷售公司以及本地化的管理團隊。

如果在西方圍堵的大背景下,強化其國家屬性,搞狹隘的民族主義,反而更令華為的潛在客戶不安,也會妨礙國際人才的流入。

儘管改革開放40年有餘,但一些國人對開放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外開放」的層面,即引進外資企業以及增加出口。

強調開放的工具價值,即通過開放發展經濟。

事實上,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的過程,不僅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投資,還要我們的人和貨物走出去,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多維度的交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等。

事實上,中國企業比較少成長為跨國公司的主要原因是開放性不足。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落實世貿組織協議、遵守相關規則,但由於中國在短時間內發展非常快,因而某些領域的開放顯得比較緩慢。

這包括一些關稅政策降低了外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因此,國內市場因開放度相對弱而降低了市場競爭水平。

研究表明,只有通過開放引入更高水平的競爭,才會迫使本土企業提高效率,並為此投入創新。

其二,中國製造業企業尚未成規模地走出去。

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在於生產效率以及技術追趕,但塑造品牌以及技術創新的能力相對而言比較弱。

因此,在海外市場很難通過領先的技術開拓市場,也缺少品牌影響力。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他們國際化程度較低,缺乏對海外不同市場的文化了解,也沒能吸收更多國際人才幫助衝破天花板。

華為能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其很好地實現了國際化,然後依靠管理創新,結合了國內工程師勤奮努力的特質以及創新機制,脫穎而出。

因此,為了提高中國供給側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新一輪開放政策早已經起航,即構建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建立開放型經濟。

中國開放就是更深地融入世界,利用全球資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培養了大量人才,但是,面對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迫切要求,這些人才遠遠不夠。

與此同時,美國不僅對中國封鎖技術,也阻礙中國人到美國接受各種技術教育。

因此,中國需要大量的海外人才補充到創新事業中去,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國際同行競爭,成為全球企業。

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做好兩方面的準備

首先,以市場化、法治化為導向,儘快實現與國際規則的接軌。

這樣就會避免國內國際市場雙重規則給中國人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製造制度障礙,提升效率。

其次,用包容性與自由度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一個更加全球化的中國。

這樣的中國是開放而非民族主義的。

一個民粹主義的國家無法走出去,更不會引進來,很難融入世界,也沒有能力優化全球資源配置,促進本國發展,實現全球共贏。

中國過去40多年創造的繁榮受益於融入了全球化進程,現在,美國民粹主義主導的政府正在摧毀全球化秩序,大搞保護主義,挑戰整個世界。

中國要維護好以自由貿易為原則的全球化體系,更要以身作則,加大開放力度,領導全球化繼續前進。

一個保守的美國必會落後。

我們不應該做出同樣錯誤的反應,也搞排外和民粹主義。

中國人應該全面提升對全球化的認識,在步入世界舞台中心的時候,我們必須有充足的開放性與自信心,擁抱世界。

21君

小夥伴們,你如何看待華為的「危」與「機」?

百萬讀者都在看……

不迴避不虛飾!75歲任正非42個問答2萬字全文實錄來了!(信息量巨大)

「我家人也用蘋果手機,不能狹隘地認為愛華為就愛華為手機」剛剛,任正非回應一切!

美國宣布對華為禁令推遲90天實施!面對谷歌斷供,華為還有這個「B計劃」

本期編輯 陳思

我在看,你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任正非的非常道

「華為遲早要面臨接班問題,人的生命總要終結。華為最偉大的一點是建立了無生命的管理體系,技術會隨著時代發展被淘汰,但是管理體系不會。」在任總看來,公司這個集體是沒有生命的,但是,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

2萬字乾貨!任正非答媒體全文實錄

5月21日早晨,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在華為深圳總部接受媒體採訪,回答了關於禁令、晶片、談海思、談造車、談婚姻……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質、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最近的危機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