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晶片戰爭:是千億美元生死搏殺,還是競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月23日,華爾街日報以「中美晶片戰爭:一場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為題,對中國以紫光集團為代表,在半導體晶片製造領域的種種努力,以及由此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進行了報導。

文章稱:中美兩國民族主義戰爭撕裂了半導體行業,也映射著全球化道路重塑大潮流。

透露:美方認為中方會像以前在鋼鐵、鋁和太陽能領域那樣,依靠政府注資和補貼等方式來占據行業優勢地位,而中國則認為美國只是藉此阻撓別國的產業發展。

雙方的對抗和分歧明顯,為此,華爾街日報將其稱為「一場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

有資料顯示:2015年全球3540億美元的半導體銷售總額中,中國占58.5%,無疑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

同時有數據顯示:從2012年開始,中國晶片進口額首次超過了石油,換句話說,來自半導體晶片非安全可控威脅,甚至超過了石油能源危機。

從2012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發力。

2014年,被稱作「大基金」的200億美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而地方政府配套成立了30個半導體基金,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

如此投資力度,讓全球感到吃驚,並引發恐慌和擔心。

其中,有國外研究公司表示:2020年前後,全球存儲晶片市場供應將會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將有25%左右產能過剩。

認為會導致半導體晶片價格的暴跌,帶來利潤的減少。

為加強在半導體製造方面的實力,紫光集團等中國企業希望通過收購快速實現目標,期間一系列收購震驚全球,也由此出發了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監控和審查,其中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多個事件中,被中國的用戶和讀者所熟悉。

有國外媒體報導稱:收購之路被封死之後,中方企業轉變策略,開始從外國公司招聘人才,其中有台灣半導體之父美譽的高啟全加盟紫光集團被廣為矚目。

有消息透露,美國聯邦調查局增強了對於台灣雇員的調查,防止專利技術泄露。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努力,讓國外政府、企業普遍感覺到危機。

但實際上,這種危機並不完全來自於中國製造,全球市場需求以及產業界技術變化才是引發問題的主要原因。

單純從技術看,受工藝限制,摩爾定律面臨失效。

半導體製造,開始從2D向3D發展,從平面轉向立體空間。

與此同時,以NAND存儲顆粒為代表的半導體技術要取代磁碟存儲技術成為數據存儲市場的主流。

較之磁碟,NAND在響應速度,也就是性能、重量和占用空間上占據絕對優勢,但在GB/$成本上居於劣勢,而3D技術採用被寄予厚望扭轉不利的局面。

但3D半導體產線需要巨大投入,全球都面臨著資本不足的問題。

全球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變化給中國製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先是資金實力和國力增強,會有讓中國有更多的機會為全球市場服務,做出應該有的貢獻。

而從技術上,2D向3D技術轉型,在關鍵的半導體光刻技術上,3D會採用上一代技術,而這完全在中國的能力範圍之內。

所以,天時、地理、人和,機遇前所未有。

但是儘管如此,在工藝水平、成品率以及技術上,中國企業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這些差距也完全可以依賴產業鏈的齊心努力,通過國內絕大市場需求加以克服。

實際上,這也是三星半導體的成功經驗。

前不久,三星半導體市值超越英特爾讓全球感到震驚。

實際上,三星、東芝、以及台資企業在NAND存儲顆粒製造上,已經超越了多數美國企業,美國僅僅依靠美光/英特爾苦苦支撐。

如此看來,中美之間所謂「生死搏殺」完全是民族主義情結作怪,冷戰思維。

實際上,三星半導體才是中美企業競爭、追趕的對象。

用所謂「教會了徒弟,餓死師傅」的思維來看到中國企業的崛起和進步,實際上是一種僵化的思維。

因為中國企業在進步的同時,師傅也在不斷地進步和提高,並不會困守以往的經驗和成功。

中美之間完全是一種競合的關係!完全可以共同推動人類的進步和繁榮!對於全球來說,中國紅利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如今,如何坦然接納、甚至扶植中國智力資源,這同樣一個帶有全球性發展課題。

「太平洋足夠遼闊,完全可以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這是對所謂「中美晶片之爭」的最有力的詮釋和註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