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收購ARM:「這很孫正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7月18日,日本軟銀集團和英國ARM公司共同宣布,雙方達成協議,軟銀集團以243億英鎊(摺合人民幣2028億元,摺合日元3.3萬億)收購ARM後,無論是在電子界還是金融界都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已經過去快一周的時間,輿論關注並沒有減少,反而對這次收購後對軟銀ARM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甚至對電子產業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各個媒體機構爭先報導最新消息並且都給出了自己猜測。

ARM公司的大名相信只要稍微了解電子的人多少都有所了解,它其本身並不生產任何實體產品,靠買IP就做到世界級的公司。

但軟銀作為日本本土公司在國際上並沒有ARM名聲響亮,現在可能還有人以為軟銀只是一家日本電信運營商。

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到底軟銀為什麼會選擇花巨資收購ARM?ARM為什麼會同意被收編在它旗下?

想要知道問題的答案,就讓我們先來看看軟銀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在戰無不勝之後,到最近經歷滑鐵盧洗禮,它是否還有實力去完成它的野心?

圖中是軟銀CEO孫正義和ARM主席Stuart Chambers在唐寧街11號外拍攝

要分析軟銀集團一定避不開它的創造者,孫正義。

軟銀並不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它於1981年,24歲的孫正義在日本建立軟銀,至今只有短短35年的時間,由幾百萬美元到上百億美元的公司,可以說是16歲就跳級進入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主修經濟的孫正義一手打造出來的。

軟銀名字是由「softbank」譯過來的,softbank里雖然有個bank但其定位不是銀行,並沒有存貸業務,整個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以投資作為自己的主要業務。

而正是幾次成功的大型投資締造了今天有機會買下ARM的軟銀。

孫正義都有哪些投資業績呢?

最早讓軟銀一炮打響自己名號的是1995年11月其向Yahoo投資200萬美元,1996年3月又向Yahoo投資1億美元,因此其占有Yahoo公司33%的股份。

2個月後,雅虎在美國上市,孫正義僅出售其持有的2%的雅虎股份,就套現超過4億美元。

在軟銀整個投資里看,最成功的是2000年和2004年,軟銀分別以2000萬、6000萬美元入股阿里巴巴,直到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軟銀的股份市值達到580億美元,獲利接近1000倍,更是讓孫正義本人坐上了日本首富的寶座。

事後看在2000年時在阿里巴巴還是不知名的小公司時,在僅僅和馬雲短短交談幾分鐘內,就能作出投資決定,之後更是成為最大控股集團,不得不說軟銀是很有眼光的。

最飽受爭議的毫無疑問就是收購sprint,在此之前軟銀的投資項目可以說是一打一個準,而在2013年以220億美元搶購sprint的控股權使軟銀打破之前創造的神話。

當英國Vodafone推出美國市場,軟銀看到了可以將自己帶到全球舞台的機會,想把sprint作為走進美國電信市場的入場卷。

軟銀原有作戰計劃是:先購入sprint之後再和美國排名第四的T-Mobile合併,用價格戰對抗電信龍頭企業Verizon和AT&T,成為美國第三大無線集團,之前這個策略使軟銀成功的變為日本第三的電信集團。

事情並沒有像預期一樣發展,美國電信業監管機構以反壟斷為由,阻止Sprint與T-Mobile的合併,打碎了軟銀的戰略計劃。

之後sprint不盡如人意的表現,無疑這筆收購交易成為了軟銀成為世界級企業道路上的拖累,雪上加霜T-Mobile複製軟銀曾在日本的價格戰的方法,成功東山再起,也是軟銀沒有意料到的。

到底收購sprint這個決策是對是錯?還要看2017年新總統入主白宮後,巴拉克歐巴馬任內信奉的干涉主義是否改善,監管機制有沒有變得有利於和T-Mobile合併的機會,以及sprint自身採取什麼有效的自救措施,這些都還沒有定論。

可能過兩年再看,收購sprint是軟銀「下棋看三步」的高招也不一定。

回頭看軟銀收購ARM,ARM作為全球性企業並不是隨便誰想買都買得起的,軟銀也並不是可以輕鬆的就拿出243億英鎊。

為了收購ARM,軟銀連續拋售了阿里,GungHo,Supercell這些價值高的控股。

先是6月1日-3日,日本軟銀集團股份連著三次調整了其出售阿里巴巴股票的數字,從79億美元,到89億美元,再到100億美元 。

同時間還將風靡手游Puzzle&Dragon的開發商GungHo,賣掉了價值6.85億美元的股票給GungHo本家。

之後6月22日,騰訊發布公告將分三期收購軟銀擁有的Supercell 84.3%的股權,是一筆總金額為86億美元的交易,而Supercell本身是做出過部落衝突這款受歡迎遊戲的芬蘭遊戲製造商。

所有這些拋售行為,軟銀官方都只是宣稱:為了緩解公司狀況或是公司結構調整。

軟銀收購消息的保護措施做的極好的條件下,鑒於sprint上個財年的疲軟形勢下,外界都沒有很疑心軟銀的解釋,更有甚者像是東京的Ace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公司分析師Hideki Yasuda表示到:「自收購Sprint後,軟銀的資產負債表就持續惡化。

在Sprint成功轉型前,軟銀CEO孫正義已無力進行大規模併購」這樣的預測。

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在13年收購「大拖油瓶」sprint之後,軟銀在公司形式不樂觀的情形下,還能做出用243億英鎊收購ARM這樣大手筆的交易來。

不得不說這一步棋大大出乎業界的預料。

外媒評價這次交易「很孫正義」,的確寧可賣阿里巴巴和「現金奶牛」supercell,頂著sprint的壓力,也要再來一次大冒險。

其實早在今年3月份孫正義就對軟銀整個集團的架構重新調整,分為兩大塊,一塊為日本國內業務,重點是電信業務,專注移動業務,預計未來增長緩慢,一塊為海外投資業務,並且投資方向從原來的網際網路、電信等轉移到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領域,預計未來增長快速。

再結合之後接二連三的拋售,這些6月初一系列的大動作,現在看來就順理成章了。

在阿羅拉離職之前,孫正義收回公司控制權打響了戰物聯網時代的信號。

ARM與軟銀想要涉足的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領域都息息相關。

而軟銀看重的正是未來發展,以人為連接的網際網路時代正在漸行漸遠,而以物為連接主體的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2020年或許將是一個爆發的節點。

第三方諮詢機構IDC預計,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6000多億美元增長到1.7萬億美元。

而ARM在物聯網的底層架構上扮演著不可或缺,舉足輕重的角色。

再來就是軟銀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野心,在2012年3月,軟銀購入一家名為Aldebaran的法國公司80%的股份,交易完成後基本就「趕走」了其他一些大股東(包括英特爾投資等),這樣Aldebaran基本也就是軟銀旗下的子公司了。

還記得能觀察人類情緒的機器人Pepper嗎?也是許多媒體表達,軟銀布局人工智慧的早先布局。

在未來的汽車中,除了有擔任「司機」任務的自動駕駛系統,可能還有一個幫車主解悶的人工智慧「乘客」。

軟銀已經與本田達成了合作,準備一同研發車用人工智慧系統,正式進入自動駕駛市場。

可以看到,軟銀收購ARM並不是一時意氣,而是站在戰略級高度定下的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計劃。

同時ARM的收購也有投資方面的意義,畢竟ARM是當前移動行業的核心所在,雖然其賺錢能力和高通、Intel等還不能比,但320億美元這個價格還是顯得相當有性價比的(高通當前市值810億,Intel當前市值1640億)。

為何拒絕蘋果的ARM,在五年後的今天會與軟銀一拍即合?ARM的CEO西蒙·希加斯一語中的,「一是每股17英鎊的收購價格較為理想,二是ARM與軟銀對未來的看法一致」。

收購ARM標誌著軟銀的轉型,從傳統的移動/網際網路行業轉型為IOT(物聯網),收購ARM是一項早有準備的長期投資。

到底這次軟銀收購ARM是成是敗還是要經過時間的洗禮才能看到最後的結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軟銀溢價43%收購ARM背後的邏輯

軟銀集團日前宣布斥資243億英鎊溢價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實際上,在軟銀提前拋售資產儲備資金、英鎊貶值使ARM更具吸引力的同時,軟銀的物聯網戰略是促成這次收購的關鍵所在。藍鯨TMT網訊 1...

孫正義:大江東去水悠悠

繼雅虎公司開價40億美金甩賣自己的網際網路核心資產之後,阿里巴巴集團的另一大「金主」--軟銀集團,也於近日公告,將於16年來首次減持阿里的股票。原因是軟銀公司已負債達千億美金,故將套市值近百億...

軟銀孫正義的又一次豪賭:243億英鎊收購ARM

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在過去的25年時間裡,孫正義用一筆筆令人驚嘆的交易打造了一個全球科技帝國。這不,瘋狂而令人驚嘆的交易又來了:243億英鎊(約合321.7億美元)收購英國移動晶片巨頭ARM。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