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陷紅利真空,人工智慧才是神一樣的隊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技術的催熟遠比想像中來得更快,有時候也是形勢所逼。

五個月前,當華為消費者業務負責人余承東預言未來手機將從APP(應用程式)時代走向AI(人工智慧)時代的時候,外界更多持的是觀望態度,甚至是質疑。

而當時占據風口的是「全面屏」,至於人工智慧,也許是未來,但不是現在。

五個月後,在全球頂級智慧型手機玩家密集發布或準備發布的旗艦機型中,無一不在打「人工智慧」的口號,從三星Galaxy S9到LG V30,再從華為P20到OPPO R15,以及vivo X21都在「借勢」人工智慧,希望在疲態盡顯的智慧型手機紅海中走出一波銷量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如今已經在高高的鋼索上走得顫顫巍巍。

換言之,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達到了頂峰——在眾多手機調研機構的出貨量預期中,未來幾年的手機增長率可能都在個位數甚至是更低的數據下徘徊。

本來是中國傳統消費旺季的春節,也沒能撐起手機市場的表現。

比如,囊括春節假期在內的今年2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812.2萬部,同比下降38.7%。

今年2月份的數據也不是孤例。

據工信部旗下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7年11月以後,國內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持續走低,甚至終止了國內智慧型手機連續八年的高增長趨勢。

OPPO副總裁吳強認為,目前正處於「後智慧型手機時代」,即在前沿技術進入成熟商用階段之前的空置期,也被分析機構稱為紅利真空期,手機廠商需要做出一些改變,包括對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做更多的布局。

「必須是AI。

短期來看,手機上的人工智慧將會以私人助理的形象出現,而長期來看,AI的完善需要全球產業鏈企業的共同參與。

」 vivo產品線經理韓伯嘯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AI硬體生態漸熟

韓伯嘯也認同吳強的觀點。

他表示,智慧型手機產業正在迎來巨大變革與機遇期,而隨著5G千兆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和周邊環境通過手機進行交互交流,這裡面需要巨量的處理能力,用傳統的硬體或軟體邏輯是無法支持的。

但誰能成為手機的替代者?即便是大熱的智能音箱也無法讓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清晰。

對於「如何拯救手機」,圍繞在手機上下游的科技廠商們已經開始有所覺醒。

2017年2月-2018年2月的國內手機出貨量。

(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以手機AI晶片為例,在2007年高通開始啟動人工智慧項目,並開始探索麵向計算機視覺和運動控制應用的機器學習脈衝神經方法,隨後還將其研究範圍從仿生方法拓展到了人工神經網絡。

雖然人工智慧硬體未來呈現的方式也許是多樣的,但在高通看來,人工智慧的設備首先是高性能低功耗的設備,然後能夠利用現有無線通信技術,實現利用5G設備端和雲之間的智能配合和連接,而這些都是高通過去幾年所專注的領域。

和晶片廠商高通一樣,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也幾乎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2008年蘋果以2.78億美元收購了2003年成立於加州的高性能低功耗處理器製造商PA Semi,並在兩年後又以1.21億美元收購了1997年成立的美國得州半導體邏輯設計公司Intrinsity。

除了晶片之外,從2010年至今,蘋果還陸續收購了幾十家初創企業,包括語音識別、圖像/面部識別、計算機視覺等。

而作為中國廠商,華為的追趕也並不慢。

去年9月,蓄勢兩年才對外發布的華為手機晶片麒麟970被余承東稱之為「開啟『AI時代』的鑰匙」。

他當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是APP時代,但未來一定是AI時代。

「華為的研發投入正在持續上升,甚至超越很多美國的大公司,而在手機上的研發投入則超過國內百家企業的總和,僅僅是一顆手機晶片背後就站著上萬人的研發團隊。

」余承東對記者表示,人工智慧已經為智慧型手機的體驗帶來了顛覆:不用觸屏,可以直接語音操作;有人工智慧大腦、雲端知識庫,手機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直達服務,不用查各種APP,綜合體驗直達服務。

縱觀目前市場上的移動晶片廠商,都已經完成了AI功能晶片的布局,蘋果A11、華為海思麒麟970、高通驍龍845、三星Exynos 9810、聯發科曦力P60。

其中,聯發科曦力P60面向中端手機市場發布,標誌著搭載AI晶片的手機開始從高端向中低端普及。

事實上,產業鏈的積極性正在被調動起來。

晶片廠商中從高通到聯發科,終端手機廠商中從蘋果到華為甚至是三星,都選擇在AI資源池中重金投入。

此外,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網絡等企業已經成長為人臉識別領域中的超級獨角獸。

AI解決方案百花齊放

IT行業諮詢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2年,80%售出的智慧型手機將擁有基於設備的人工智慧(on-device AI),與2017年的10%相比,增加迅猛。

但從實際發展來看,終端AI爆發的速度也許會更快。

「AI不僅將幫助智慧型手機廠商留住現有用戶,還能助力其贏得新客戶,因此AI會是智慧型手機廠商實現核心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手段。

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逐漸從銷售技術產品轉向提供令人信服的個性化體驗,在智慧型手機上運行AI解決方案將成為未來兩年手機廠商發展路線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Gartner研究總監呂俊寬認為,隨著智慧型手機逐步成為一種日用品,廠商正在尋找產品差異化的方法。

比如華為在探索與雲業務的結合。

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來的手機將不再是簡單的通信工具,各種帶屏的、不帶屏的智能終端都將成為現實社會和數字社會融合的助理,所以在麒麟970人工智慧處理晶片發布後,華為也開放了HiAI移動計算平台,將麒麟970的AI計算能力提供給開發者,並提供10億元的補貼。

從某種程度上看,華為以AI吸引開發者,並對開發者實行高額「補貼」也是希望拉近與蘋果在「應用」級別上的差距,從而在服務收入上實現真正突破。

而一些在細分領域紮根的廠商已經開始在AI上嘗到了「甜頭」。

去年10月,美圖推出了基於AI技術的皮膚檢測,向用戶個性化推薦護膚品購買方案的電商平台美圖美妝。

在更長期的規劃中,美圖表示將利用AI技術進行「千人千面」服務,為用戶定製個性化專屬效果。

而對於更多的手機廠商,對AI的投入還是在技術本身以及生態的打造上。

以vivo的AI智能語音助手Jovi為例,可以將手機上重要的信息內容進行聚合,識別火車票等重要信息進行提醒,拍照時可以根據用戶的性別、膚質、膚色和場景光線,智能匹配美顏方案,綜合給出更合適的美顏建議。

事實上,雖然目前終端上的AI仍然處於「嬰兒」狀態,即需要用戶發送指令,手機上的AI才能發揮作用,執行的是「被動式反應」,但在諸多採訪對象看來,AI技術可以讓手機基於用戶行為習慣自我學習,進而優化、智能感知用戶場景、預測用戶行為,再智能分配資源。

更直觀地說,隨著AI在手機中的應用,手機開始主動觀察你、理解你,手機原來只是個工具,但在未來會變成了一個外腦,不再只是一個硬體狀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