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啟動印度iPhone生產線,赴美辦廠難度升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利益最大化角度看,鴻海也許不得不把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遷出,但目前看來,鴻海對「印度製造」和「越南製造」還需要有耐心

圖/視覺中國

《財經》記者 王鳳 | 文 謝麗容 | 編輯

8月,鴻海集團(下稱「鴻海」)正式啟動了印度iPhone生產線,年產能約100萬部。

以往,每年iPhone新機都是由富士康、和碩等其下代工廠在中國大陸的工廠組裝,其他地方只生產舊款iPhone。

鴻海印度此舉,打破了這一「慣例」。

中美貿易對峙持續升溫、蘋果iPhone銷售持續疲軟、川普不斷施加壓力的情況下,七成製造業務紮根中國大陸並向美國等市場出口的鴻海,如何與中國和美國保持一貫的經濟合作、互利共贏之生存之道,顯得愈加重要。

2017年7月,鴻海前董事長郭台銘響應川普「重振美國製造業」的政見,宣稱2020年之前在威斯康星州斥資100億美元打造「威谷科技園」。

由於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工廠建設幾度生變。

如今,當地州政府正重新評估此項目。

同時,「富士康撤離大陸」的信息變得敏感。

6月17日,鴻海大陸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團發表聲明稱,「相關流言均為不實信息,目前富士康大陸各園區生產經營有序進行,無撤資現象發生。

」「未來,富士康仍將持續紮根大陸,深耕發展。

鴻海在中國大陸擁有40多個生產基地,發力工業網際網路的轉型之作「工業富聯」(601138.SH)也於2018年6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

紮根大陸是必然,但是,正如郭台銘此前所言,中美對峙持續下去,製造業的全球供應鏈可能將被迫按照中國大陸與美國重新布局,不確定性變大。

此外,全球手機市場飽和、大陸人工成本增加,多重因素在推動鴻海加快變「中國製造」為其他製造的進程。

富士康像國內製造業的一艘大船,在產業轉移之潮中率先起航。

目前看來,印度和越南,是部分產能轉移的首選之地。

訂單變化:蘋果式微,華為轉單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商,鴻海有相當部分業務依賴蘋果公司和中國。

鴻海旗下的富智康集團(2038.HK)(下稱「富智康」),主要為全球手機行業提供垂直整合製造服務業務,OEM(原始設備製造商)業務模式的系統組裝業務,即手機代工,是鴻海過去主要業務模式的典型。

其行業門檻低、毛利率低,受人工成本影響大。

8月9日,富智康發布的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收入63.89億美元,同比下降2.65%。

存貨周轉率由5.71次下降到5.34次。

實際上,從2016年中期之後,集團的存貨周轉率總體便呈現下降趨勢;存貨周轉天數也由24.40天延長至33.68天。

自2017年中報起,富智康已連續5個報告期凈利潤為負。

不難推斷,當前,其業務規模在持續收縮並日漸疲軟。

一方面,中國手機市場面臨萎縮壓力。

據中國信通院統計,2019年上半年,國內手機總體出貨量1.86億部,同比下降5.1%,其中4G手機1.78億部,同比下降4.2%。

富智康主要客戶包含小米、華為、OPPO,以及HMD(HMD global Oy)等,這使得集團業績受中國手機市場影響較大。

反映在財報上,集團上半年存貨為9.74億美元,同比下降30%。

市場研究公司IDC報告顯示,二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3%。

較長一段時間內,富智康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全球手機市場進入飽和狀態,且處於4G到5G換機潮來臨的前夜,更多的消費者在觀望中等待5G成熟。

另一方面,蘋果穩定的「搖錢樹」角色絕非一成不變,自去年底起蘋果不再對外公布iPhone銷量,其銷售持續低迷。

2019年,繼第一季度下滑15%、第二季度下滑17%之後,iPhone第三財季營收259.9億美元,同比下滑12%。

作為蘋果手機最大的代工企業,鴻海的經營和業績受iPhone銷售情況影響較大。

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報告顯示,第二季度,華為手機中國市場的市占率達到38.25%,同比增長了31%。

對比之下,蘋果市占率同比下降了14%。

蘋果早在第一季度即開啟「軟救硬」布局,以不斷增長的服務業務對沖硬體銷售的下滑,這一變化無疑會傳導到代工廠。

「去年蘋果訂單也不多。

之前做蘋果的產線,很快就轉到華為這邊了。

一位富士康工作人員向《財經》記者透露。

富士康對《財經》記者表示,富士康不針對任何客戶及產品發表評論。

但多位富士康內部員工證實,蘋果訂單確實下滑。

蘋果訂單下滑的同時,華為訂單不斷增加。

5月16日,美國政府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後,偉創力(為華為基站、手機等產品提供組裝服務)設立於長沙的代工廠不僅停止生產和拒絕發貨,而且拒絕歸還數億元華為的設備和物料。

隨後華為將偉創力剔除供應鏈,相關訂單轉向富士康等其他代工廠。

國內,受華為加大訂單量、富士康獲轉單擴增產線消息的影響,富智康股價一度大漲。

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當時對媒體透露,華為在印度的手機代工業務主要由偉創力和富士康承接,偉創力進入黑名單後,訂單將向富士康、光弘等組裝工廠方面轉移。

此前有媒體報導,由於國內客戶訂單需求的強勁增長,富士康深圳龍華、觀瀾廠區二季度總體產值同比增長12%,6月份產值單月同比增長4%。

產能轉移:美國遇阻,印度擴張

富智康內部訂單有了結構性變化,業績疲軟之勢短期難有好轉,使得大陸產能面臨人工成本和關稅成本壓力更加突出。

9月1日起,美國將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的關稅,但川普在8月13日推遲了包括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在內部分商品的關稅加征日期。

但是,一些變化已經發生。

富智康在8月9日發布的半年報中稱,他們將擴大客戶的生產需求,優化其在印度及越南等新興市場的資源及產能。

中國在經歷「騰籠換鳥」式的產業升級。

「隨著國家國力的上升和生產要素的變化,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富士康的產能轉移是符合產業邏輯的必然趨勢。

西南證券電子和新經濟首席分析師陳杭向《財經》記者分析。

「鴻海內部也在做調整,推進與5G、通訊設備相關的工業富聯業務的同時,會越來越多地將不夠有效率的低端製造外遷。

」以中芯國際、京東方等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將持續增加,當下正處於這一大趨勢的起點。

隨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多位分析師向《財經》記者表示,富士康和其他製造商都在制定計劃,準備將部分生產遷移出中國。

早在多年前,台灣等代工廠就在越南、印度布局。

「貿易戰間接加大了產能轉移的動力和拉力」,一位代工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國內的人工成本早已提高,關稅並不直接給代工廠施壓,但最終會通過蘋果、惠普等客戶降低成本的需要,將轉移產能的要求傳導回代工廠。

目前,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多家代工廠正在為此承壓。

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儘管川普延緩徵收對大陸電子產品的關稅,台灣四大代工廠已經準備好短期應對措施。

廣達、仁寶、緯創、英偉達等,都將全面改從台灣出貨,增加的成本由客戶承擔。

如果關稅上升至25%,長期也將遷移部分產能至東南亞。

「我一向謹慎,都準備好了」。

對於將生產線遷出大陸,廣達董事長林百里13日在法人說明會上這樣說。

有關東南亞的設廠布局,林百里則回應,「去東南亞是一定的選項,但什麼時候遷進還沒決定,目前所有東南亞廠區都看過,具體地點還在評估。

實際上,6月12日,鴻海新任董事長劉揚偉,在鴻海台北總部的法人說明會上就明確說,「若客戶需要,有能力把生產線轉出中國。

」據其介紹,鴻海僅約25%的生產能力位於中國以外地區。

鴻海本身是一家全球布局的公司。

對其而言,產能轉換或生產遷移出中國的目的地有幾個——美國和越南、印度等國家。

此前較為明朗的,一是川普想要「重振製造業」的威斯康星州樂山(Mount Pleasant)村,另一個則是越南北部的廣寧省廣安東梅工業園區。

富士康在美國拿到創紀錄補貼、2017年就開始籌備的液晶顯示工廠,是郭台銘一手促成的,川普還親自參加了破土動工儀式,他稱讚這個美國歷史上外國公司最大規模的綠地投資,證明了他復興美國製造業的能力,是「第八大世界奇蹟」。

這是郭台銘對川普「重振製造業」政見的積極響應。

今年6月,郭台銘將富士康正式交棒新任董事長劉揚偉,專注於參選2020年台灣領導人的國民黨初選。

美國工廠一度成為郭台銘競選的資本。

但是,兩年過去了,富士康承諾建造的工廠不斷縮水。

工廠建設幾度陷入停滯,原計劃創造1.3萬個就業崗位,2018年僅創造178個;液晶面板工廠最初聲稱的10.5代線也調整為6代線。

富士康高管胡國輝曾對媒體表示,相比於製造液晶屏,富士康更希望在那裡成立一個技術中心,主要為研發設施、包裝和組裝業務。

7月15日,郭台銘在國民黨2020初選中落敗。

步入「後郭台銘時代」的鴻海,是否繼續不遺餘力地推動「美國工廠計劃」不得而知。

目前,威斯康星州政府正重新評估其利弊。

胡國輝表示,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

與其在美國生產液晶顯示屏,不如在大中華區和日本生產,然後運往墨西哥進行最終組裝,再將成品進口到美國,利潤會更高。

8月5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雙跌破「7」的整數關口。

8月14日,繼華為、中科曙光等公司後,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BIS)宣布將中廣核及其關聯共4家公司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

中美對峙已由貿易領域向科技、貨幣領域延伸,大陸廠區面臨的客戶要求轉移產能壓力增大。

相比之下,越南和印度是當下更好的選項。

「印度/越南製造」有多遠?

為什麼是印度和越南?

越南成本夠低。

它與大陸地理位置較近,擁有5750萬勞動人口,是勞動力最豐富的東南亞國家之一。

2012年至2017年,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年薪上漲了50%(國家統計局)。

而越南製造業工人的平均月薪為216美元(約1524元),不足中國工人一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數據)。

富智康中報指出,多年前,他們已在印度及越南設立手機組裝廠,協助若干中國品牌客戶在亞洲、海外及中國境外市場發展業務,爭取更大市場占有率。

貿易戰陰霾籠罩之下,不少客戶有意轉向越南尋求製造服務,以迴避潛在的關稅影響。

相關行動早已開始。

2018年10月,鴻海旗下鴻騰六零八八精密科技公告將轉投資約40億元新台幣,取得越南New Wing Interconnect Technology股權。

今年1月初,鴻海公告稱,旗下子公司Fugiang斥資1648萬美元,向FUHUA購買越南雲中工業區25萬平方公尺土地的使用權。

6月25日,據越南當地媒體報導,富士康集團越南負責人卓憲宏(Harry Zhuo)與越南當地省級官員會談,表示鴻海富士康計劃在越南北部的廣寧省設立電視熒幕組裝生產線。

鴻海在越南北江(Bac Giang)本就設有製造蘋果產品的據點。

此外,有市場人士猜測,鴻海正將相關土地出售給旗下負責生產iPhone用的線路和連接器的鴻騰精密(FIT Hon Teng Ltd)。

上述代工行業人士認為,美國向來都是產業轉移的幕後推手。

「幾十年前如何將『日本製造』、『韓國製造』轉移到中國,如今就如何逼迫『中國製造』轉移出去。

」美國的高人工成本會阻卻大多數代工廠回遷,川普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中國以外相對熟悉的越南。

印度接近市場。

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2019年第一季度,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前五分別是小米(29%)、三星(23%)、vivo(12%)、OPPO(7%)、Realme(7%)。

第二季度,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繼續增長,前五位次不變,小米仍以28%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今年上半年,由於中國品牌客戶旗下印度業務持續增長,富智康在印度的業務銷售額,占其總銷售額約31%。

富智康表示,作為印度最大合約製造商之一,將擴大印度當地的製造服務及元件供應鏈,在印度吸納更多新中國客戶,應對印度市場及出口需求。

鴻海在印度本來就有工廠。

2017年12月,富士康已在印度安得拉邦的斯里城擁有5座工廠,為小米、諾基亞等廠商每年製造近1500萬部智慧型手機。

2018年,富智康為印度業務額外注資100萬美元。

「(印度、越南)進一步擴大很難」,一位台灣代工企業高管告訴《財經》記者,「代工業其實是隨潮而居,跟著市場走,跟著生態鏈走,滿足客戶。

」代工行業不能單純只看用工成本。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人工成本低,如果單純以用工成本衡量,郭台銘為什麼還去美國建工廠?」

以iPhone為例,其組裝,不僅只要低成本的勞動力和政府補貼,還有很多配套的硬體、軟體設施,需要全球各地的供應商協同。

在一個選定的地方設廠,周邊必須有完整的生態鏈,完整的供應鏈。

印度iPhone生產線產能不足,主要是因為蘋果對iPhone的組裝精密度要求很高,印度工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學習消化。

「富士康大規模撤出中國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向《財經》記者表示,越南和印度初期需要基礎配套、培訓員工等成本,投入是高昂的。

但是國內原材料、人工成本只會增加。

對富士康來講,長痛不如短痛。

產能轉移,只是時間問題。

這個過程也許相當緩慢。

當下,鴻海面臨的問題是,75%的大陸產能,有多少面臨轉移壓力並且能夠轉移。

國內東部地區的工廠相對容易撤離,中西部地區仍處於工業化中期,「人口紅利未盡,代工經濟對地方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產業工人轉型的作用依然相當顯著」。

近年來,優衣庫、耐克、三星等多家外資巨頭,已將中國國內的一些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

「大陸擁有近百萬員工的富士康,在撤離過程中面對更大的工人補償安置問題。

所在地政府也會成為阻力。

」李錦補充道。

從利益最大化角度看,鴻海也許不得不把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遷出,但目前看來,鴻海對「印度製造」和「越南製造」還需要有耐心。

(本文首刊於2019年8月19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銷量爆發:富士康正建設專屬手機代工廠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主要為蘋果代工手機等產品,伴隨著蘋果硬體銷售出現萎縮,富士康也需要通過其他的代工客戶和訂單,避免業績出現大幅波動。據最新外媒消息,富士康正在貴州省新建一個手機生...

屢敗屢戰?富士康再戰印度市場

當下,越來越多的製造商和品牌商將眼光瞄準了正在崛起的印度,就像當年大家傾情於中國市場一樣。處在快速發展中的印度,不僅經濟發展迅速,人口紅利使得印度在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同時,市場前景也非常廣闊,印度...

富士康A股上市 – 一次自上而下的自救行動

說起富士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員工跳樓、工廠爆炸等事件。「血汗工廠」似乎是大家對富士康的刻板印象。的確,作為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多次遭到環保、勞工組織調查,稱其污染環境,甚至長期重負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