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摩爾定律和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我的一點思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摩爾定律

  • 內容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器件數目每兩年(摩爾的說法)或18個月(David House的說法)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隨之增加一倍。

  • 歷史

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工程師,於1965年4月19日在《電子學》雜誌(Electronics Magazine)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預言半導體晶片上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每年都將增加一倍。

而後來,由於晶片上增加更多的電晶體,會帶來成本的增加,所以摩爾在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將「每年增加一倍」改為「每兩年增加一倍」。

而隨後,英特爾的高管David House,又將這個時間改為了18個月。

  • 意義

過去幾十年來,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摩爾定律是準確而穩定的。

許多半導體公司都會利用摩爾定律,設定長期規劃和研發目標。

可是,由於晶片開發和生產過程極其複雜,所以靠單一公司是無法完成這項艱巨任務的,這就需要多家公司的設備、軟體、原材料等資源的協同和合作。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半導體行業每兩年就會發布一份行業研發規劃藍圖「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協調成百上千家晶片設計商、製造商、供應商等等,讓整個信息產業都伴隨著摩爾定律的步伐前進。

摩爾定律體現出了半導體行業發展的趨勢:計算機集成度越來越高、體積越來越小、電晶體價格越來越低。

如同摩爾定律所預言,半導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實現了集成電路和晶片,隨之帶來了個人電腦,又進一步孕育並帶動了智慧型手機、智能硬體、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車聯網、物聯網、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等等新興產業,可以稱之為「摩爾定律的經濟效應」。

動力

半導體領域的很多創新和發明,都成為了摩爾定律保持活力的關鍵因素。

下面列舉出了過去幾十年來的一些列十分重要的關鍵創新,我稱之為摩爾定律的動力,或者比喻成摩爾定律保持生機的能量來源吧:

  • 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通過一定的工藝,把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

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在1958~1959年期間,分別發明了鍺集成電路和矽集成電路,而後來矽集成電路後來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原來的方式是將電晶體、電阻和電容等元器件都安裝在一塊電路板上,體積龐大且笨重,而集成電路改變這一狀況,帶來小型化和實用化。

  • CMOS

CMOS,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縮寫,它是指製造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時採用的一種技術,或者用這種技術製造出來的晶片,常指保存計算機基本啟動信息(如日期、時間、啟動設置等)的晶片。

在CMOS技術領域,不斷產生一些新進展,從而提升了集成電路的性能和密度。

  • DRAM

DRAM,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最為常見的系統內存。

DRAM 只能將數據保持很短的時間。

為了保持數據,DRAM使用電容存儲,所以必須隔一段時間刷新一次,如果存儲單元沒有被刷新,存儲的信息就會丟失。

這項技術使得製造單電晶體存儲單元變得可能。

另外,由於東芝1980年發明了快閃記憶體技術,從而帶來更加低成本、高容量的存儲器,並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

  • 化學放大光刻膠

光刻膠,是一種對於光和射線十分敏感的材料。

此類材料主要用於微電子工業的微觀平板印刷術,如電子存儲器件和數據處理單元的製造,微型集成電路的印刷等。

所謂的化學放大,是指一個光解產酸劑PAG分解後產生的酸分子,引發一些列化學反應,這些反應能根據光刻膠曝光前後溶解能力的差異,分為正負性光刻膠。

IBM在於1980年代中期,將化學放大光刻膠技術用於DRAM的生產。

  • 深紫外準分子雷射光刻技術

準分子雷射,是指受到電子束激發的惰性氣體和鹵素氣體結合的混合氣體,形成的分子向其基態躍遷時發射所產生的雷射。

曝光,是晶片製造中最關鍵的製造工藝,而光學曝光技術是當前曝光的主流技術。

為了提高解析度,光學曝光機的波長不斷縮小,從436納米、365納米的近紫外(NUV)到246 納米、193納米的深紫外(DUV)。

深紫外準分子雷射光刻技術,使得集成電路的工藝水平從到1990年的800納米縮小到2016年的10納米。

在此之前,受激準分子雷射器主要作為研究設備使用,因為它在1970年就得以發明。

準分子雷射光刻技術的發明是雷射應用50年來的一個里程碑。

  • 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CMP)

CMP是一種全局平坦化技術,它通過矽片和一個拋光頭之間的相對運動來平坦化矽片表面,在矽片和拋光頭之間有磨料,並同時施加壓力。

CMP設備也常稱為拋光機。

由於CMP能對於矽片,進行精確並均勻拋光,使其達到所需要的厚度和平坦度。

雖然是基於古老的望遠鏡鏡面拋光技術,CMP技術被認為是實現晶圓表面局部平坦化和全局平坦化的最佳方法。

危機

雖然過去一段時間,由於以上列舉的這些關鍵動力,摩爾定律的預言不斷變成現實。

但是這些年來,這一定律不斷受到挑戰,具體的挑戰者和事例都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裡我想要指出的是,和牛頓三大定律等物理定律不同,摩爾定律並不是自然定律,而是預測性和觀察性的,所以面臨危機很正常。

然而,我主要關心的是產生這些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 工藝

晶片製造的光刻技術面臨壓力,14納米晶片所用的193納米的光波長較長,而說需要的工藝複雜度較高,成本也很高。

但是,13.5納米超短波長的遠紫外光雖然帶來了希望,但是其在晶片製造方面,還有種種難題需要突破。

  • 發熱

由於晶片狹小的空間裡面的電晶體數量越來越多,所產生的熱量也會越來越大,發熱問題成為了嚴重的制約因素。

  • 量子效應

隨著晶片製造工藝進步到10納米,甚至7納米,進入了微觀量子力學領域,電子的行為將受限於量子的不確定性,隧穿效應發生,電晶體將變得不再可靠。

由於上述因素的影響,所以就連戈登摩爾本人,在2015年接受一次專訪時也提出:

我們不會再有過去幾十年那樣的進展速度。

我認為這是任何技術都無法避免的,它最終將趨於飽和。

我猜我將看到摩爾定律在下一個十年走向滅亡,但是這並不令人驚訝。

出路

摩爾定律面臨種種嚴峻挑戰,很多人都持有悲觀態度,各種摩爾定律死亡、失效的話題變得紛紛攘攘。

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持有樂觀態度,其中不乏現任英特爾的CEO 布萊恩·科茲安尼克,他在今年的CES上曾經指出: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已經不止一次的聽說摩爾定律要滅亡,但是今天我站在這裡想你們真正展示,並且告訴你們摩爾定律仍然活著、健康而且旺盛。

而我的觀點是:

原有的摩爾定律所表述的內容是否仍然有效,這點很值得懷疑,我覺得以前的表述可能需要更新。

然而,半導體業界最近一些新的技術動態,讓我們對於摩爾定律仍抱有一線希望。

更重要的是,這些前沿技術孕育著半導體晶片性能不斷提升,半導體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新方法。

  • 3D封裝多層晶片

這種技術將電晶體從水平結構,轉變為垂直結構並建造多層電路。

目前,內存產業已經轉向了三維架構,這樣可以以減輕微型化的壓力,同時提高NAND Flash的容量。

單晶片的三維集成,通過建造多層設備,層層疊加,彼此用密集的電線相連。

從二維走向三維後,電晶體數量的增加還具有很大的空間。

  • 新材料的應用

英特爾已宣布,達到7納米工藝之後,將不再使用矽材料。

銻化銦和銦鎵砷化合物等材料,與矽相比具有帶來更快的開關速度,而功耗也較低,所以前景看好。

另外,碳材料包括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許多備選材料中,石墨烯,作為二維材料,一度被看好。

它能夠通過翻轉電子自旋來進行計算,而不是通過傳統的移動電子的形式,它做成的電子開關比矽材料開關的速度更快,且發熱量更小。

另外,還有新型超穎材料,這種材料將可以帶來無需半導體的微電子設備,這個概念很有意思。

去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工程師們就製造出了首個無需半導體、光學控制的微電子設備。

  • 量子計算機

之前,我們說過當半導體工藝水平達到低於10納米時,就會發生量子現象。

所以這個時候,成為了量子物理的世界了。

目前的電晶體開關,有兩種狀態:1 和 0。

而量子計算機的電晶體卻有3種狀態:0、1 以及「同時是 0 和 1」。

最後的「同時是 0 和 1」的狀態體現了量子態疊加原理,也就是薛丁格的貓所描述的狀態。

顯然,量子計算機由於多了疊加態(以及量子糾纏),運算能力會遠超普通計算機,而這項技術也正走向小型化和通用化,其性能比普通計算機要強很多。

  • DNA分子

DNA分子,是計算機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和交叉的前沿研究領域。

DNA計算演化而來的DNA計算機,與傳統電子計算機相對有著很多優勢,例如體積小、存儲量大、運算快、能耗低、並行性等。

和當今電子領域使用的矽電路不同,DNA電路的商業應用,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試管計算機」只能做一些有限運算,且時間運算時間較長,無法和現代個人電路或者其他傳統設備進行競爭。

但是,DNA電路比傳統矽電路,體積小很多。

而且,DNA電路可以在潮濕環境中運行,有利於在血液、湯汁、狹窄的細胞內進行計算。

杜克大學在這方面也有所建樹,他們設計的合成DNA鏈,以恰當濃度在試管內進行混合,然後形成模擬電路,當分子連結形成和打破的時候,進行加、減、乘運算。

大多數DNA電路是數字的,而該設備則通過測量不同濃度的特定DNA分子,以模擬方式進行運算,無需將特定的電路事先將其轉化為0或者1。

另外,美國喬治亞大學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演示了通過單個DNA分子製造納米級電子組件,這是一項有望代替矽晶片的更高級的技術。

還有,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也開發過一種新技術,它在活的細胞中,集成模擬和數字兩種計算方式,讓細胞可以形成基因電路,進行複雜的運算操作。

  • 新工藝

前不久,我介紹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明的「晶片自組裝技術」,在晶片上繞了幾圈自組裝線纜,並配合使用「共聚物」這種新型材料,對預定義的設計和結構進行擴展和自組裝。

麻省理工學院聲稱,這項自組裝技術能夠完全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實現,並且這項技術有望部署到7納米工藝中去。

另外,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也使用過一種「微流體技術」進行晶片生產。

這項技術利用一系列微管道控制微量液體的流動和方向。

流體中含有氧化石墨烯薄片,在管道中和液體混合在一起,以便在CMOS光子電路上,對於二維材料進行晶圓級的集成。

這些新的晶片製造技術,比傳統晶片的生產方法更加簡單且低成本,它將為新一代的計算機在速度、效率和容量方面帶來了革命性變化。

另外,半導體製造設備的性能提升,對於晶片性能的改善和成本的降低也很有幫助,我以後將另外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 多核技術

僅提升單核晶片的速度,勢必會產生過多熱量,而無法帶來相應的性能改善。

所以,多核技術便隨之產生,多內核是指在一枚處理器中集成兩個或多個完整的計算引擎(內核)。

單晶片集成了多個內核,可提升執行程序的並行性。

多個內核並行執行代碼,可提高主頻,降低功耗。

所以,各大晶片廠家都紛紛推出了它們各自的多核處理晶片。

去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微晶片,它包含了1000核的處理器晶片「KiloCore」,具有最大計算速率達每秒1.78萬億次指令,包含62100萬個電晶體。

另外,多核架構基礎上,要讓軟體更好地運行,必須創建有利於軟體運行的構架,例如增加核間通信、開發適合併行編程的多核晶片,我之前介紹過的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Swarm」晶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然,多核晶片的應用還需要軟體開發人員開發配套多核晶片的作業系統、程式語言、應用程式。

結論

當然,出路不僅僅在這些,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明天,我是深有信心的,因為希望在於不斷的創新和改進。

同時,我也將和大家一起關注半導體領域的更多技術前沿,也歡迎大家的建議、意見、指正和探討。

摩爾定律,是生存還是毀滅?結合以上的分析,在這裡分享我的一點思考:

未來,或許摩爾定律將有更多新希望,或許將被其它定律取代,更有可能有些新技術將顛覆傳統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和發展思路,我們拭目以待!

交流

需要進一步探討交流的朋友,請直接聯繫我的微信:JohnZh1984,或者微信關注公眾號:IntelligentThing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片國產化的產業鏈機會

一、關於代工對於集成電路,大家都會講摩爾定律,而摩爾定律其實是一個商業定律,它有它的價值在,對於我們的指導意義在於當工藝還沒有到達物理極限時,大家都按照這個規律往下做,在設計時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摩爾定律失效後 晶片的未來將會怎樣?

編者註:本文原作者John Markoff是《紐約時報》科技板塊的專欄作者。隨著晶片體積不斷縮小,半導體技術也在走向物理學極限。本文主要描述了摩爾定律失效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計算機科學家們為完成技術...

事關摩爾定律的生死

小小的晶片承載我國科技創新的夢想和驅動力。集成電路晶片是資訊時代的核心基石,它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更成為全球高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必爭制高點。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晶片產業一直受到西方在先進位造...

半導體工藝節點是如何演進的|智慧產品圈

01 摩爾定律下的工藝節點的形成 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傑克•基爾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片集成電路,1962年,德州儀器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集成電路生產線。此後,在市場需求的驅動...

晶片製造商挖掘新材料和技術應對市場調整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作為賴以拉動銷售增長的可靠因素的作用逐漸減弱,半導體製造商及其供應商因此亂了陣腳。這些公司的傳統應對方式是藉助更加微小的電路製造出功能更多的晶片,但這樣做可能不足以扭轉這...

半導體產業(一)

從本期開始,小編將為大家帶來半導體產業的系列介紹,為大家介紹半導體材料製備、產品封裝、測試生產技術等的詳細流程,揭開半導體行業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