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工業的生死賭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產業鏈《非常6+1》理論,即把整個產業鏈劃分為7個大部分,包括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以及生產製造。

其中,前六個環節是高利潤環節,掌握在歐美日韓等國家手中,而生產製造則在國際化分工的過程中來到中國,自此之後,資本家不斷用淅淅瀝瀝的利潤填充著中國勞動人民的胃;轉眼間20年過去了,中國基層員工的胃口越來越大,與跨國公司微薄的利潤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種矛盾最早期的表現就是代工廠不得不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尋找廉價勞動力,從中國沿海到中國內陸,再到越南、巴西,直到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但廉價勞動力畢竟有限,或者說人類約束自身慾望的能力有限;在遍尋不到可用廉價勞動力之時,代工廠只能選擇提高工人待遇,這是資本家和工人矛盾ver2.0;而這個矛盾再往下發展,就會升華成代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產業鏈重新進行分工等等,更確切地說,是要進行利潤的第二次分配…在這個過程中,誰能緊跟產業鏈節奏,熬過寒冬,誰就能做大做強,甚至建立萬事不拔之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康;而誰亂了節奏,保守維穩就容易煙消雲散,例如近期蘇州連續倒閉的萬人代工廠。

生死賭局,誰催生了代工倒閉潮?

自2014入冬以來,中國大陸代工業遭遇寒流,很多在業界威震一方的企業紛紛倒閉,比如勝華科技,昔日吞下蘋果訂單,但未能緊跟科技潮流,錯失in-cell技術導致被蘋果拋棄,去年10月份偷偷宣布破產;12月5日,手機零部件廠商「聯建科技」宣布倒閉,無獨有偶,幾乎在同一時間,代工廠閎暉科技也宣布倒閉,並遣散了大量員工;元旦之後,手機代工廠兆信老闆留下絕筆信之後自殺未遂,目前正在搶救之中…專家評價,中國代工廠倒閉屬於正常現象,而且倒閉潮剛剛開始,在未來兩年內會持續洗牌。

雖說現在的「專家」不是什麼好詞兒,但這次他們可能真說對了!

縱觀這些倒閉的企業,無不有著輝煌的歷史,卻一起癱倒在時代轉型的當口。

或錯失技術革命,或丟掉大額訂單,又或者庫存高企,這些琳琅滿目的因素統一化成的困難就是:資金鍊斷裂,錢沒了。

而這也是唯一能威脅到代工廠生死的困難,至於,那些品牌,尊嚴之類的影響反倒是其次。

蘇州聯建科技在業內應該是比較有名的代工廠,最巔峰的時候員工人數達到2萬人,主要生產手機和汽車零件,包括各種手機按鍵、鎂合金手機外殼、汽車音響及其它塑膠零件等。

其中最重要的身份就是諾基亞零部件代工廠商。

現如今,諾基亞讓微軟收購,按鍵手機進入博物館,聯建科技遇到困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最讓人感覺淒涼的就是倉庫里大批嶄新的手機按鍵,它們可能永遠都賣不出去了,又或許,他們早該意識到「按鍵手機」的命運。

趨勢幹掉技術,錯失潮流的代工廠勢必會遭遇困境,聯建科技能堅持到現在已然是不小的奇蹟。

無獨有偶,勝華科技也是因措施潮流技術而導致破產。

事實上,勝華科技向蘋果提供了iPhone4s之前面板,搞得自己陽光燦爛的,但自iPhone5開始,蘋果面板選擇了in-cell模式,勝華科技因缺少相關技術能力而丟掉巨額訂單,更糟糕的是,蘋果向來引領智慧型手機的潮流,小米、魅族等企業紛紛效仿iPhone面板,一時間全世界的手機市場都塞進in-cell模式之中,勝華斥巨資打造的傳統面板生產線也不得不變成閒置資產的櫃檯。

從勝華和聯建的狀況看,看錯技術趨勢是代工廠倒閉最主要的原因。

事實上,在主流技術上弄失誤了,一般會在短時間內引發大規模的連鎖反映,而且代工廠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實打實地投入廠房、設備、人力,一旦方向錯了根本無法回頭,這也是為什麼代工廠最常見的命運就是「倒閉」,能夠轉型或者建立自有品牌的例子實屬鳳毛麟角。

其實,每一位專家都能給這些倒閉企業診斷出病根,並至少打出三聲馬後炮:如果勝華科技…那麼…的句式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新聞里,但生產製造比起其他六個環節來,賭博性質更濃一點。

事實上,誰都知道要緊跟技術趨勢,但只有少數人能比較準確地判斷趨勢,而且即便是這些大神也不能完全沒有運氣,要知道,第一代iPhone的項目差點兒就被拿掉了,連蘋果這樣左右世界的公司都有如此驚險的故事,就更不要提什麼代工廠了。

末日危機,中國工廠會消失嗎?

倒閉的代工廠在遇到危機時,又何嘗沒有考慮過轉型或者提高技術呢,但這些都需要巨額的資本投入,代工廠本就利潤微薄,卻常常需要替上遊客戶墊付庫存費用,據說蘇州最近倒閉的代工廠內依舊有大量的庫存。

在這種背景下,代工廠就只能和目前的客戶簽生死狀,一旦諾基亞、Moto這樣的手機品牌遭遇寒流,代工廠就只能倒閉。

基於此背景,代工廠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要在鎂光燈照不到的地方倒閉,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貢獻的出貨量不同,這就好像養雞場裡的雞一樣,雖然他們也知道有東莞這種燈紅酒綠的世界,但大多數雞隻能呆在籠子裡,吃飯、吃激素、長肉,然後等著被吃掉。

目前,代工廠的倒閉潮並不意味著這個行業也到了末日,因為任何產業鏈(不僅僅限於消費電子)都需要有人把它們組裝起來,而且,代工廠要承擔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組裝任務,還要積極推動GDP發展以及帶動社會就業,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替跨國公司背負污染環境的歷史罪名,總之,這些代工廠不會輕易消失,也不會輕易從中國消失,否則,歐巴馬早就把蘋果產品的組裝搬回美國了。

未來,代工業仍會盛行於中國,大規模的洗牌之後,整個行業會留下3~5個巨頭,然後,和諧穩定地生產100年,直到這裡的環境不適合人類生存,直到中國人的力量連手機都拿不起來了。

效仿巨頭,小代工廠怎麼活?

其實,談到代工就不可能繞開富士康,它是代工大王,這家企業的健康程度也代表著中國代工業能活多久。

眾所周知,從MotoV3到諾基亞的各種外殼,再到蘋果的iPhone系列,富士康幾乎承擔了全宇宙最優秀品牌的代工任務,而且總處於行業的最前沿。

這種勢頭讓他們賺取了大量的辛苦錢,完成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資本積累,為其電商模式轉型、機器人探索、面板技術研發,建立自有品牌等戰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本養料,甚至能為戰略失誤買單,而這些戰略的成功又會幫助其增加資本積累速度,從而形成正循環。

或許,巨頭的操作模式可以給小型代工廠帶來些許參考。

表面上看,富士康的成功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時代的機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加之,各地政府的大力幫助才有了代工大王的今天,但了解代工業的人都知道,這些利好因素都是富士康憑藉「兢兢業業」換來的,真得是靠「擰好每一顆螺絲」、」貼好每一張保護膜」換來的。

在企業內部,沒有人高談闊論理想和夢想,而是由上而下修煉執行力和基本功,這種狀態已然超越了「勤奮」的範疇,簡直是自虐。

當然,也正是這種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對工作的無限分解才導致了大量的負面情緒,最高潮的表現就是2011年的墜樓事件。

此外,他們能夠堅持最基本的底線,例如按時發工資、按時交稅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墜樓事件鬧得全宇宙都知道了,富士康也沒被勒令停產整頓,深圳人才市場人頭攢動也都是想入職,更沒有爆出什麼員工未討薪的事件,這些都是巨頭企業能獲取社會資源的正向手段和先決條件,也是小型代工廠值得借鑑的地方。

世界上不可能出現第二個如此大規模且運轉良好的代工巨頭,事實上,中國根本不需要太多的代工巨頭,最好的狀態就是按照行業劃分留下每個行業的第一即可。

眾所周知,代工業沒有可產生溢價的核心品牌和技術,他們的品牌就是效率和品質,這種模式下小型代工廠要想獲得更多的談判話語權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迅速擴張,不斷挑戰效率極限。

相信蘋果也想培植富士康之外的代工合作商,但無奈只有後者的規模能滿足其變態的出貨需求。

另外一種辦法就是中國小型代工廠進行內部垂直整合。

代工廠的核心精神就是努力工作,而且中國是代工業最主要的陣地,內部過多的競爭只會不斷地壓低利潤率,事實上,代工業是中國所有部門中最需要壟斷精神,未來小代工廠要麼聯合提高溢價能力,要麼就只能去死。

(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微信公眾號:kejxfx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富士康將在任正非家鄉建設華為代工廠

蘋果將在印度設廠的消息被放出後,在華蘋果代工廠的命運是否也要為自己的錢途考慮了呢?是亦步亦趨追隨者蘋果的令旗在印度安營紮寨,還是另找一個新的「大腿」?生產蘋果產品占總營收約50%的富士康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