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拒絕斷供華為背後,日本半導體曾因妥協被摧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芝

隨著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之後,諸多美國企業開始準備執行出口禁令,其中包括谷歌、Intel、Oracle、高通、博通、英偉達、美光等包含軟體和硬體在內的諸多頂級企業,這對於華為來說可以是相當不利的局面。

除了上述的美國企業,和美國關係密切的其他國家也在蠢蠢欲動。

英國ARM(已經被日本softbank收購,但總部還是在英國)作為華為麒麟晶片的cpu提供商,也明確表示會遵守美國的禁令,暫停與華為及其關聯子公司的交易活動。

東芝否認停止供貨

之後網上開始瘋傳松下和東芝也暫停向華為供貨,但這兩家企業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求生欲",紛紛表示並未斷貨。

東芝"傲嬌"地表示"未使用美國產品及技術,將繼續向華為供貨"。

松下否認停止供貨

松下則是在否認斷供之後表示"貢獻微薄之力,為中國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東芝

其實從歷史來說,華為並不是第一個被美國單獨制裁的公司。

歷史上第一個被美國點名的公司正是東芝。

1987年因為東芝機械違反美國禁令向蘇聯出售五軸聯動高端數控工具機,美國以東芝機械未突破口開始了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行動。

違規出售名單

表面上看來確實是東芝違反了禁令,但實際上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已,在日本之前,西德,義大利,法國甚至美國最堅定的盟友英國都違反過出口禁令。

為什麼只處罰東芝自己呢?聯繫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日系半導體產業突飛猛進,將矽谷和美國打的一敗塗地,在1985年美國貿易逆差為1485億,其中日本占據497億。

而根據民調顯示,當時68%的美國人認為相比蘇聯,日本才是真正的敵人。

高速發展的日本半導體產業嚴重威脅了美國的科技利益,日本半導體產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產量都遠遠領先於矽谷企業,其中DRAM市場已經占據80%以上,可以說毫無對手。

時任英特爾總裁的"安迪·格魯夫"更是表示"日本正在摧毀整個矽谷",無法應對競爭的英特爾因此退出了DRAM市場。

世界半導體排名

曾經全球前二十名的半導體公司,日本占據了半數以上,而NEC,東芝,日立更是包攬了前三名。

彼時三星半導體不過排名18,不過是NEC的五分之一而已。

如果不是後來美國對於日本的一系列打擊,可能就不會有如今的巨無霸三星電子了。

為了恢復美國的經濟增長以及霸主地位,美國開始對日本半導體產業動手,相比現在的禁令來說,當時美國的手段可是更為強硬和無理。

美國不是想如何提高本國競爭力,而是要求日本想辦法將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提升"20%-30%",是的,我的產品就這樣,你想辦法把市場份額給我提上去。

廣場協議

這種無理的要求當然遭到了日本的拒絕。

於是美國開始尋找制裁的理由,而東芝無疑就是那隻替罪羊。

最終東芝集團所有商品被禁止向美國出口2-5年。

東芝機械社長,以及東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全部辭職。

日本向美國出口的三億美元的半導體產品被課以100%的懲罰關稅。

日本被迫簽訂《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單方面向美國開放半導體產業的智慧財產權和專利。

半導體市場份額

最終在美國的一系列科技加經濟制裁後,日本半導體走向了衰落,從曾經的市場霸主一路下滑,曾經的霸主NEC,日立,富士通等紛紛放棄了半導體產業。

而美國則在1993年完成了對日本的反超,再次成為了半導體產業的霸主。

華為

回到如今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表面上看來是對華為一家公司的禁令,但其背後自然是對於整個中國科技高速發展的恐懼——是的,就是恐懼。

就如同當年美國矽谷對於日本的恐懼一樣,正是因為恐懼而且沒辦法在正面市場上擊敗你,於是就只能採取制裁這種手段來打壓你。

妥協沒有意義

但時代畢竟改變了。

一方面美國對於世界的掌控相比80年代已經大幅下降,多邊形態之下不再是美國的一言堂了。

另一方面華為畢竟和東芝不同,相比東芝背後懦弱的日本,華為背後則是強硬的中國。

東芝已經用自己的例子告訴我們,妥協只會被摧毀,面對威脅除了反擊之外別無他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到三小時就反轉,東芝結束自查繼續供貨

(觀察者網訊)美國川普政府打壓華為,影響波及全球。今天曾兩度傳出消息稱,日本企業暫停向華為「供貨」。但兩家日本公司迅速做出回應,否定上述消息。根絕晚間最新消息,東芝已經結束自查,向華為提供的產品...

美企對華為斷供後 首家歐企無奈跟進

【文/觀察者網 谷智軒】川普政府對華為美國供應商的一紙禁令,讓大洋彼岸一些歐洲公司也不得安寧。《日經亞洲評論》20日援引兩名知情人士的話稱,德國晶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

華為自研作業系統真是鴻蒙!已註冊商標

自美國「封禁」華為一事發生以來備受外界關注,尤其關注的就是華為核心供應鏈是否會受到衝擊。對於美國的「封殺」,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強調,華為始終堅持打造自己晶片的核心能力,堅持使用與培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