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實際掌權者是誰?結果讓人意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不久,美國再次加大了對華為的打壓力度,從半導體行業入手想要給予華為致命一擊。

在最新的打壓措施中,美國宣布凡是使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設備或者是技術的企業都不得向華為提供代加工晶片服務,否則也將如同華為一樣遭受美國的制裁。

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最大晶片代加企業台積電在美建廠,準備加入美國陣營來打擊華為的謠言塵囂四起。

中國晶片界能扛大旗的獨苗「中芯國際」,順理成章的成了國人公認的華為當下危機的最後底牌,甚至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希望。

中芯國際憑為什麼能夠被給予如此厚望?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家忽然崛起的企業的前世今生,聊聊它到底是不是根正苗紅的「嫡系」。

從其發展歷程來看,可謂是歷經風雨。

第一大股東、CEO等重要角色都在不斷的變化中。

公司創立於2000年,其創始人為當時半導體行業的天才式人物——張汝京。

張汝京本科就讀於台灣的一所大學,之後前往美國留學,緊接著進入了當時全球頂尖半導體企業——德州儀器,並且一干就是20多年。

在中芯國際創立初始,張汝京憑藉其非凡的能力一舉籌集到了10億美元,這在當時無疑是天文數字。

從出生資本來對比,中芯國際比現在的晶片巨頭「台積電」有過之而無不及。

兩者唯一的差別就是創立時間,台積電在時間上要早於中芯國際十幾年。

別小看這十幾年,這期間可以說是晶片行業的黃金十年。

中芯國際雖然含著金鑰匙誕生,但是敵不過降生之時對手早已是個成年人了。

中芯國際自成立以來,始終將台積電作為最大競爭對手,兩者之間更是官司不斷。

但不論打多少官司,最終結果都是中芯國際敗訴。

以至於最後一次官司,中芯國際敗訴後,台積電直接收購了大量中芯國際股份,成為其第三大股東,張汝京也因此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奮鬥的企業。

張汝京離開後,王寧國開始執掌中芯國際,並且在之後的一年,2010年股權發生重大變化,大唐電信一舉成為中芯國際最大股東。

說到大唐電信可能很多朋友比較生疏,但是華為當年還和他並駕齊驅過。

在那個通訊公司還是蠻荒的上古時代,「巨大中華」(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承載著中國人的通訊絕夢。

這4家企業除了華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官方背景。

大唐電信的入駐也預示著國家力量注入的晶片行業這片藍海。

期間中芯國際的高管層變動頻繁,CEO更是來來往往。

管理層的不穩定使得企業註定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投入到生產中。

更何況晶片這一行業還是被國外封鎖的行業,註定註定會更加艱難。

這些變動的歲月中,中芯國際並沒有做出什麼亮眼的成績。

隨著晶片行業的地位越發高漲,國家發現僅僅通過代理人的形式不足以給予足夠的支持。

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砸重金進入中芯國際的股東層。

發展至今,中芯國際前三大股東分別為大唐電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和清華大學紫光集團,他們都是有著國家資本的影子。

中芯國際在2017年,引進了梁孟松,使其出任技術方面的CEO。

在國家的幫助下中芯國際終於穩定了自己的大後方,其優秀的研發能力開始慢慢綻放。

天才CEO梁孟松帶領下,中芯國際引來的自己的黃金時刻。

當下中芯國際已經掌握了14nm晶片生產技術,並且在不久之後將實現量產。

同時,中芯國際成功跨越了10nm障礙,直接在7nm晶片上取得了較大成就。

雖然尚不能投入量產,但就當下而言,已經居於國家首位。

正是這樣未來可期的成果,讓華為有了直面美國打壓的勇氣。

它知道自己的背後還是有一個正在急速成長的親兄弟,能在最關鍵的時候給予它最需要的支持。

縱觀中芯國際發展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了。

有人可能會責怪創始人張汝京,為什麼在一開始不注重科研,從而到了當下這一被動局面。

個人認為這樣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張汝京固然在決策上存在錯誤,但並不能把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落後歸結於他。

甚至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沒有張汝京也就沒有了現在的中芯國際。

就像錯誤不是一個人一天犯下的,進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實當時張汝京之所以不注重科研,不僅是因為他和台積電創始人之間的恩怨,更是當時的大環境所導致的。

試問,在21世紀之初,有多少企業注重了科研呢?很少,那時候幾乎所有本該科研的企業都忙著做營銷跑馬圈錢,像華為這樣沉下心來做研發的少之又少。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這句話用來形容現在的中芯國際,再貼切不過了。

現在中國面對的國際形勢一天比一天艱難。

美國肆意揮舞著科技大棒,打算要將中國打回那個只能靠縫衣服,加工簡單零件,接收洋垃圾的低端製造工廠。

但是中國人就是這麼倔,我們要麼不做,做就要做第一,就要站在最高的地方。

想讓這個5千年的國家聽從一個200多年國家的永遠領導?

中國人送他們一句話:「白日做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