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酷聯」變成「華米魅神」,小米、華為成為國產品牌的領跑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國產手機廠商們來說,2015年註定是騷動、不安與攻伐的一年。

「手機格局2015年將重新改寫,未來全世界能活下來的手機廠家不超過三四家。

」華為消費者BG的CEO余承東曾經多次向記者表述這一觀點。

近日,全球調研機構IDC發布了最新一季度的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其中提及中國市場時表示市場正在逐漸走向飽和。

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09.8百萬部左右,同比下滑5.6%。

其中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98.8百萬部左右,同比下降4.3%。

這是過去六年以來,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一次出現同比下滑的情況。

雖然已經提早布局,但數據中依然難掩部分廠商的落寞,曾經占據國內市場第一陣營的「中華酷聯」組合也遭遇挑戰,除了華為走出上升曲線外,其他三家廠商均呈現下滑趨勢,其中聯想下滑比例達到22%。

市場第一再度易主

誰也無法精確預料排行榜上自己的名次,雖然在這場排位賽中大家都竭盡全力。

在IDC的一季度手機榜單中,蘋果憑藉1450萬部的出貨量成為中國市場第一,這也是在過去5個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第一的位置四度易主。

「由於中國市場本身就對大屏智慧型手機的接受度比較高,iPhone6和6Plus的推出更激發了蘋果用戶的集中換機。

」IDC中國區研究總監王吉平如此總結。

他也同時指出,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一名一再易主反映的是中國智慧型手機的客戶忠誠度並不高,這也是「多品牌」策略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了解,在過去五個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一的位置從三星到聯想再到小米,本季度又易主到蘋果,很多廠商的銷售量都出現了過山車似的大起大落。

而對於國產手機一季度整體市場份額的下降,王吉平認為是需求提前釋放。

「2015年第一季度進入調整期,儘管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人均保有率已經很高,但是2014年4G智慧型手機和大屏智慧型手機等因素依然加速了智慧型手機的更新。

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4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已經達到了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76.0%,很多客戶都提前更新了智慧型手機。

與此同時,由於市場競爭激烈,截至2014年底,很多廠商都積累了過多的庫存量。

」王吉平指出,2014年下半年運營商調整了補貼方式和補貼預算,也讓市場不得不進入一段調整期。

中華酷聯成「過去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IDC的榜單中,曾經的「中華酷聯」組合在前五名中只剩下華為和聯想,而摩托羅拉的收購在一季度似乎並未對聯想出貨量起到促進作用,加上前者的量依然同比下滑23.1%。

早在幾年前,運營商為了推廣3G及智慧型手機,三大運營商出售手機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也造就了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等手機品牌的輝煌,不過從2014年開始隨著智慧型手機走向成熟,運營商已經開始減少補貼,中華酷聯遭受打擊。

中興通訊終端部門負責人曾學忠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興從2014年已經開始減少新機型數量,並主要聚焦於三大核心智慧型手機品牌—中興天機(ZTEGrand)、中興星星(ZTEStar)、中興刀鋒(ZTEBlade),此外還有努比亞(Nubia)這一子品牌。

「我們如今不再注重數量,而更多地將重點放在質量和(以新功能)給我們的用戶帶來價值。

」曾學忠最近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說。

而酷派也在2014年9月啟動調整,聯合渠道商投資10億元建立合資公司進行渠道改革,酷派與渠道商共同投資參股,而目前項目已經開始啟動。

酷派稱,當前的渠道格局正發生著重大變化,運營商減少補貼,運營商捆綁市場容量減少,電商渠道和社會公開渠道的作用不斷變大。

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聯想,聯想相關負責人也曾對媒體表示運營商渠道的補貼縮減使得原有渠道快速崩塌縮水50%。

「為了在銷售終端有更強的產品競爭力,廠商不只在電商平台發力,更多的廠商嘗試著開拓新興渠道。

」IDC分析師閆占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電商渠道對於此輪出貨量貢獻巨大。

一個例子是,過去被傳統手機廠商嗤之以鼻的小米出一季度貨量同比增長達42.3%,並且線上帶動線下的「網際網路」銷售模式成為廠商模仿的對象。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中華酷聯在接下來就一定會解體,伴隨著廠商自身的調整,在市場上依然具有追趕的機會。

」閆占孟對記者說。

IDC中國區總裁霍錦潔女士則表示,如何增加更多的新用戶是左右未來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的決定因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