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酷聯」之後 誰能進下一個寡頭陣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智慧型手機的說法,是相對於功能機來的,真正開啟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是2008年的iPhone
3G,從那時起,iPhone成為了引領業界的標杆產品,功能機時代的霸主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逐漸沒落。
也正是自那時起,一直到2012年,國內智慧型手機一直被蘋果和三星所把持,有數據統計,在2012年第三季度,蘋果和三星瓜分了智慧型手機市場106%的利潤。
但是此後國內手機廠商奮起直追,先有「中華酷聯」組合不斷稀釋三星蘋果市場,後有小米、vivo和OPPO等品牌靠線上亦或是線下優勢在市場中占據優勢。
靠運營商崛起的「中華酷聯」
從2012年起,為了快速推進3G網絡的普及和發展,搶占3G市場,三大運營商都開始大力補貼智慧型手機,於是一大批為運營商定製的中低端手機應運而生,也推進了國內3G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發展。
由於運營商這種採購買單方式,為終端廠商解除了後顧之憂,藉助運營商渠道銷售體系,一大批手機廠商完成了發展初期的原始積累。
這其中,中興、華為、酷派、聯想依靠與運營商緊密合作,取得了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2013年四家占比一度接近半壁江山。
國產智慧型手機的第一次大的格局「中華酷聯」就此確立了。
在這個階段,「中華酷聯」的確是風光無限。
市場研究和諮詢公司 Gartner 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到3.2億台,尤其是到了Q4,華為和聯想的出貨量同時擠進全球前五,當季國內手機出貨總量中智慧型手機達到90%以上。
靠運營商補貼的模式,讓國產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迅速達到了一個頂峰值,但是也埋下了此後大變革的種子。
補貼大潮退去,誰在裸泳?
運營商的補貼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初起到了拉低消費門檻的作用,運營商藉此迅速擴大了自己的用戶規模;當運營商在3G的布局已經穩定之後,補貼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那些因補貼而生的智慧型手機將何去何從呢?
運營商依靠巨額終端補貼,占據了國內超過50%以上的渠道市場,對手機廠商的控制和影響力空前增強。
同時手機廠商們又因為和運營商的這種綁定模式,並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利潤空間和品牌效應,這就造成了一旦運營商撒手,沒有渠道和品牌的手機廠商將面臨被踢出局的結局。
最火爆的「中華酷聯」四家手機廠商,當然也看到這個弊端,於是紛紛在運營商降低補貼之後開始了自己的內部架構、渠道和品牌調整。
華為在當時就做出了從「追求市場份額」到向「利潤和品牌導向」的轉變。
首先砍掉了運營商定製的中低端定製機型,只保留了高配機型D系列和重工藝設計的P系列;接著是榮耀品牌獨立出來,並全力推進電商平台的建設。
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幅提升社會渠道和電商平台的銷售占比。
聯想同樣開始向公開市場渠道轉型。
2014年聯想啟用了在PC公開渠道有豐富操盤經驗的張暉,並且重金收購摩托羅拉以彌補自己在移動終端的品牌短板,想要重現自己的PC市場的成功。
張暉上台之後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大力推進渠道下沉到T4以下市場(縣級和農村市場),並且嘗試激活原有PC渠道和門店的手機銷售能力。
中興同聯想類似,也是啟用了少壯派的曾學忠,大幅消減中興低端運營商定製機,2014年近50%的機型被砍掉;同時中高端新品全部應用到電商平台,並且投入1億元用於公開渠道的建設。
而酷派作為和運營商綁定最深的廠家,受到的衝擊也是最大的,在渠道轉型方面它選擇了與經銷商成立合資公司,共享股份和利益;並且按照3:4:3的比例,將旗下機型分為主打運營商定製中低端機的「宇龍」、主打社會渠道的「酷派」,以及電商產品「大神」。
然而轉型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容易,「中華酷聯」四家廠商除了華為之外,都在接下來的變革中被後起之秀摔在了身後。
如聯想,在收購摩托羅拉之後,又衍生出ZUK系列,其結果就是新品牌和引進的幾款摩托羅拉機型並沒有拉開檔次,品牌區隔性不夠突出;中興沒能真正的重視渠道建設和品牌傳播,一步沒趕上步步趕不上;而酷派缺少一種壯士斷腕的決心,渠道和品牌轉型中依然捋不出一個重點,結果就是網撒的夠大,但是魚沒撈上來,多個渠道產品並行,但並未看到有爆款級別產品殺出。
當然,「中華酷聯」格局的解體,除了上述幾家廠商自己的問題之外,網際網路手機廠商的衝擊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網際網路手機的崛起與混戰
小米的出現是打破「中華酷聯」最重要的一個砝碼。
憑藉著粉絲經濟與飢餓營銷,以小米手機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手機行業迎來了一個爆髮式的增長。
2014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數據清晰的反映出了這個趨勢:根據各家發布的數據,小米在雙十一當天銷售116萬台手機,成交額到達15.6億元,一躍超越華為,成為最大贏家。
根據調研機構TrendForce公布的2014全球智能型手機出貨排名,小米排在聯想、華為之後,首次殺入全球前十。
而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2015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報告顯示,小米更是超越華為,出貨量躍居第一。
小米靠著低價策略和線上營銷優勢,將粉絲經濟效益發揮到極致,在這個階段,小米是成功的。
小米的成功引發了一大批的網際網路手機湧現,而由於摩爾定律的失效,智慧型手機呈現出高度的同質化,於是價格戰不可避免的開始。
這樣做的劣勢顯而易見,大打價格戰的同時必然放棄了自己的品牌建設,而根據有關數據統計,70/80後在選擇手機的時候更看重的是品牌,這種情況下用戶的流失就在所難免了。
再加上線上營銷成本的增加,價格戰大大壓縮了手機廠商的利潤,電商渠道也不再是百試不爽的靈藥了。
尼爾森監測平台的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國內中高端智慧型手機(2000元以上機型)的整體份額已達到47.59%,增長近4.38%,而1000元以下機型的整體份額進一步下降。
由此可見,未來的智慧型手機主戰場將轉移到中端高機型上來了。
「反網際網路思維」,OV的線下渠道逆襲
根據TrendFroce 發布的報告,2016年Q2國內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上,華為、OPPO、vivo排名三甲,而小米僅列第五位;而華為、OPPO、vivo更是攜手進入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前六,並且進一步縮小與三星和蘋果的差距。
分析原因,其實很簡單,華為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正在不斷的強化自己的品牌溢價;OPPO和vivo因其自身品牌和渠道營銷極具特色,又重新煥發生機。
以OPPO和vivo的渠道為例,兩家都是專注於線下渠道的廠商,在三四線城市建立起了龐大的代理商模式,形成多層代理分銷的體系。
而兩款手機2000-3000元的定價,給每一層經銷商都留出足夠的利潤空間,大家自然有動力去推廣你的手機。
2012年到2013年是國內智慧型手機的爆發年,而根據T4以下市場每3-4年換一次手機的頻率,這兩年正好也是換機的爆發期,種種因素結合,這才造就了OPPO和vivo的逆襲。
但據有關媒體披露,OV的線下銷售亦存在許多混亂現象,如經銷商為拿廠商的銷售補貼,採取平價出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OV的市場價格。
智慧型手機未來格局誰將稱王?
智慧型手機發展到今天,這場混戰還遠遠沒有結束。
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曾斷言,未來3-5年內,全球市場能存活2-3主流手機廠商,而中國市場可以存活1-2家。
如果真如此言,在全球範圍內,擁有高用戶忠誠度的蘋果和擁有技術研發、自有供應鏈體系的三星應該依然是保有很大的優勢。
而國產手機方面,極具戰略眼光的華為、線下渠道強大的OV、網際網路手機的代表小米,到底誰能笑到最後呢?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決定未來智慧型手機霸主地位的幾個因素無非就是供應鏈體系、產品、渠道以及品牌溢價。
而現在看來,華為在供應鏈方面優勢明顯,搭載華為海思麒麟Kirin晶片的華為和榮耀終端產品出貨量已經突破一個億,且又與萊卡推出P9,其產業內外的整合實力足可證明;而渠道方面OV又借線下渠道出貨連連上升,小米靠相對低成本的網際網路銷售出貨量仍十分可觀;而在品牌溢價方面,國內廠商均在朝此方向發展,華為的P9,榮耀系列,售價已過3000元的vivo
Xplay5系列,以及最近主打商務安全的金立M6,此中小米的劣勢又相對明顯,低價已成為小米上升的主要障礙之一。
「中華酷聯」陣營隨著酷派的退出,其他品牌的崛起而解體,誰能進入下階段手機市場的絕對主力陣營如今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鐵哥也不好妄下結論,姑且觀望之。
手機銷量排行榜 聯想小米連前五都進不了
IDC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出貨量排名上,三星、蘋果以及華為仍占據市場前三,OPPO、vivo進入前五,但是老牌廠商聯想和網際網路新秀小米滑出五強。
「中華酷聯」變成「華米魅神」,小米、華為成為國產品牌的領跑者
對於國產手機廠商們來說,2015年註定是騷動、不安與攻伐的一年。「手機格局2015年將重新改寫,未來全世界能活下來的手機廠家不超過三四家。」華為消費者BG的CEO余承東曾經多次向記者表述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