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盛世隱憂:營收利潤雙增,但支柱業務停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3月30日華為發布了2017年的審計財報,報告顯示,2017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凈利潤4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1%。

同時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

華為歷年來的增長持續到今年依然取得了營收、凈利潤的雙上升,但是隱憂並非沒有,2017年的財報顯示,華為利潤率依然只有個位數,同時支柱業務運營商業務的增長極速冰凍至2.5%。

在剛剛過去的三月董事會重新選舉,新任董事長梁華接替孫亞芳,兩人在財報中的聯合致辭中寫道將為「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而不懈努力。

這將給華為帶來怎樣的變革?

營收利潤均好於去年,但利潤率依舊不見起色

總體而言,華為在2017年銷售業績表現出色,凈利潤475億元人民幣相較去年出現了大幅增長。

但營業利潤率並沒有出現好轉。

利潤率低是華為多年來的積病,2016年年初時就有關於任正非對華為利潤不滿意的傳聞,到了今年年報給出的數據顯示華為在2017年的利潤率為9.3%,近五年來僅優於去年9.1%的表現,相較5年內利潤率最高的12.2%,足足差了2.9個百分點。

(2013-2017華為財報公布的營業利潤及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單位為:百萬元人民幣)

與利潤率表現不佳的還有收入增速的放緩:華為2016年全球銷售收入的增幅為32%,幾乎是今年的兩倍。

研發費用高昂一直被認為是華為利潤受限的關鍵。

搜狐科技對比了2016年和2017年年報,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的764億元同比增長17.4%,但增速明顯放緩,低於2016年較2015年的28.2%增幅。

更為重要的是,去年的銷售收入增速明顯高於研發的增速,而今年華為的整體收入增速已經低於研發費用的同期增速。

高研發投入所帶來的增長拉動正顯乏力,瓶頸開始形成。

但對於一家科技公司,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華為十年內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人民幣。

華為未來的發展將面臨5G這一巨大的關卡,持續的投入讓華為在5G方面有了明顯的優勢,因此過去的研發投入或將在未來獲得更高額的回報,不過近兩年的交叉值得引起華為的重視。

除開研發,高工資高福利的華為的人力成本一直也高企不下。

根據華為2017年財報,華為2017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8萬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

根據財報信息,華為2017年共支付的雇員費用相較2016年上漲15.1%,增速已經連續三年回落。

區域解讀:區域收緊,中國區占比超50%

相比去年,華為在全球範圍內的業績分布變化不大。

根據區域劃分,華為在國內營收為3051億人民幣,占總營收的50.5%,相比去年營收比重上升5.2個百分點,同時中國區連續成為增速最快的一個市場,增速高達29.0%;

其次,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營收合計為1638.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回落至4.7%,增速相比去年收緊至4.7%;亞太地區營收為7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3%。

但是美洲地區營收出現10.9%的負增長,為392.85億元人民幣,成為最大拖累。

2017年華為各區域收入占比統計

2016年華為各區域收入占比統計

受美國政治因素影響,未能攻破的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的心病。

僅終端業務而言,Mate10與美國運營商合作的崩裂乃至後續包括百思買停售華為終端商品都將會對華為在美國的業績表現產生持續性影響。

即便如此,華為在歐洲中東非洲增速的收緊依然不太樂觀,中國區的占比超過50%的情況也並非立足全球化市場的華為所樂見的。

三大BG:運營商BG增長停滯

眾所周知華為有三大BG:carrier network BG(運營商BG),consumer BG(消費者BG)和enterprise BG(企業BG)。

每個BG下又分很多個BU(business unit,經營單元)。

在2017年,華為的架構上有一大調整在CloudBU的戰略性提升。

根據華為2017年財報,華為2017年各大運營商的收入的基本面為:

運營商BG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2,978億元,同比增長2.5%;企業BG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549億元,同比增長35.1%;消費者BG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2,372億元,同比增長31.9%。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1月份,華為在市場頒獎典禮上宣布了2018年的目標,1022億美元根據現場螢幕的信息,華為各BG的業務數據也相應公布:EBG(企業BG)實現收入106億美元、CNBG(運營商BG)實現收入450億美元、CBG(消費者BG)實現收入441美元。

這一數據可以為華為對未來發展的規劃作出參照。

運營商BG:增速冰凍至2.5%

相較於前兩年運營商BG保持的超過20%的增速,2017年的財報數據提及的2.5%的增速就顯得不是那麼好看,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對2018年運營商BG的銷售目標僅為450億美元,約合2828.48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2018年的預期目標甚至將低於2016年。

未來運營商BG依然在5G、視頻等業務方面有極大的空間,實際上運營商業務的矛盾在於市場份額的拓展同時利潤增長有限,收入的提高非常依賴於新市場的開拓。

2015年時運營商所占比重為59%,而今占比僅49.3%。

企業BG:未來空間巨大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三大BG中企業BG的增長最為迅速達到35.1%。

企業業務在華為體系中算較為年輕,但卻成為增長的焦點。

2011年年初,華為將企業業務單獨成立業務集團,與運營商BG和消費者BG共同組成了其三大業務架構。

2013年華為企業業務BG CEO徐文偉就表示,根據華為的規劃,其未來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企業市場。

不過在2016年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對企業BG的期望值是在2017年企業業務達到100億美元的營收,按照財報數據來看,道路已經非常通暢的企業BG依然需要面對的是增速動力維持的問題。

同時在對比增速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基數的變化,因此儘管今年企業BG的增速並沒有維持前兩年超過40%的亮眼數字,但也依然成為華為最值得關注的未來。

企業BG面對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盤踞這款市場多年的思科。

從企業級的交換機、路由、NAS到行業整體解決方案,思科都依然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然而華為的攻破速度依然強勁。

思科2017財年(截止到2017年7月29日)的全球銷售額達到480億美元,對於華為而言,國際市場的成長空間依然很大。

消費者BG:占比不斷提升

作為三大BG中聲量最大的BG,不僅是因為余承東個人的新聞性,也是由於華為在終端業務上近兩年的搶眼表現。

2017年消費者業務的占比已經上升至39.3%,同時隨著運營商BG增長乏力,消費者業務的占比還將進一步上升。

去年消費者業務經受了一些曲折,從重視利潤到強調重視低端機,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全球化的進程,華為手機在全年的銷量穩穩占據了全球第三的位置,市場份額突破10%

根據財報中引用的數字,2017年華為智慧型手機發貨量超過1.53億台,同屬華為榮耀形成「雙犄角」合力。

不過消費者業務BG的天花板也是最容易預見的。

在5G到來前,智慧型手機市場年出貨量的增速並不樂觀,國內市場已經呈現T型競爭格局,各家之間的競爭乃至市場份額的變化將趨於穩定,對於華為而言,未來的海外市場如何推進將成為一大關鍵。

同時華為的消費者業務也在努力構建「芯-端-雲」的態勢,並推動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在包括智能家居、車聯網等方面進行布局,或許將成為消費者BG新的增長點。

雲BU:競爭剛剛開始

2017年華為成立Cloud BU,搜狐科技採訪一些華為內部人士時都提出,華為雲將是華為的未來。

華為Cloud BU的發展要面臨的是包括阿里雲、金山雲等在內的巨大競爭壓力,儘管按照華為的節奏分析,未來3-5年將是企業上雲的關鍵階段,但如何迅速擠入市場獲得份額增長成為關鍵。

財報顯示,自Cloud BU成立以來華為雲的用戶數、資源使用量都增長了3倍。

對於華為而言,雲的競爭剛剛開始。

華為的未來與變革

利潤率難上升是華為不得不直觀面對的問題,三大BG與一大BG的發展自然也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華為而言,龐大的架構也考驗著管理層的智慧,今年3月華為剛剛完成了新一屆的董事會選舉,其中最為關鍵的人事變動在於梁華接替孫亞芳擔任董事,一位接近華為的人士告訴搜狐科技:「同孫亞芳一樣,梁華同樣是管家型的角色。

前排左起 :孟晚舟、胡厚崑、郭平、徐直軍、梁華

後排左起 :何庭波、徐文偉、閻力大、丁耘、任正非、陶景文、李英濤、汪濤、彭中陽、余承東、陳黎芳、姚福海

此外任正非之女孟晚舟是新一屆董事會的又一大看點。

從原常務董事晉升為副董事長,同時任正非卸任了副董事長(僅保留董事職位),不過仍是華為公司總裁。

這一次人事的變動在原有的架構基本沒有太大變動,輪值董事替代輪值CEO的變動也是在沿襲的基礎上進行的。

新的管理團隊並沒有太多新鮮感,但從財報的數據來看,基本面一片大好的華為依然需要真正落實華為那句有名的話:「雞蛋從內部打破才是生命。

【看更多網際網路、科技圈、創業投資內幕和爆料,歡迎關注《意外消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