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變身超級工廠?富士康那些你不知道的奮鬥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久以前,智能君有個同鄉,有段時間來電話說,要去血汗工廠上班了,我告誡他,小心點,別錢還在,人沒了。

這可能就是大家對富士康這家代工企業的印象,沒錯,就是血汗工廠。

據網絡資料,從2010年開始,富士康開始不斷有員工做自由落體行為,至今不完全統計已經有20多次。

這也是為什麼被貼上血汗工廠的最大原因。

然而這家公司竟然要光速上市?!

智能君在深深的思考之後,決定深扒一下,看看這家以代工起步的公司,究竟為啥能做成獨角獸。

富士康成立於台灣,在台灣叫做鴻海科技。

剛成立的時候做電子元器件,後來逐漸有了自己的生產線。

1988年決定投資大陸的時候,郭台銘已經是個大老闆了。

而轉向大陸這個決定,又讓他與競爭者迅速拉開了距離。

大陸低成本的勞動力是最大的優勢,藉助國內改革開放的東風,到2000年前後,富士康已經是台灣製造業的NO.1。

不得不佩服郭老闆開拓進取的能力。

等到進了世界五百強的時候,富士康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了。

起碼在電子產品代工領域,絕對的老大。

企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很多問題。

軍事化管理,極端壓抑,導致員工承受不了心理和生理的壓力。

同時勞動力開始短缺,成本也不斷上升。

東南亞的企業也靠著低成本勞動力開始搶訂單。

本來就利潤微薄的代工行業,這麼繼續下去,可以關門了。

老郭面臨的問題不小。

2006年前後,郭台銘聘請了一批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實驗室的自動化技術專家專職富士康機器人研發。

然而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線與人工生產線的流程並不一樣,也就是說,整個生產線都要重新設計。

而且,有些工位,看上去就是貼個東西,整理個盒子,但完全自動化,不太可能,技術還有很多無法實現的地方。

前有攔路虎,後有追命狼。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常常需要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相比富士康,美的花了200多億收購庫卡,換來了大量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划算。

而富士康,用了十多年時間,自動化生產線和工業機器人雖然有所應用,但距離大規模使用還有一段距離。

但是郭老闆不甘心,18年開年就宣布成立「鴻海工業網際網路AI應用研究院」,協助集團開發「工業網際網路+機器人」的AI創新。

在智能君看來,又像是喊口號。

一家公司,他的基因已經決定了他的走向。

當然,智能君也希望富士康的工業化機器人能真正做起來。

在代工領域,怎麼都繞不開蘋果。

占了富士康四成營收的蘋果爸爸,郭老闆卻不喜歡。

客戶一家獨大對公司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

這說明抗風險能力太低。

轉型,必須轉型,要脫掉代工的帽子。

富士康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全球創新型的人工智慧平台,而不僅只是一家製造公司」,老郭不止一次的對傳媒這麼講。

2016年,富士康收購了瀕臨倒閉的夏普,同年5月,鴻海旗下子公司富智康諾以3.5億美元買下諾基亞的功能機業務。

富士康試圖以這種方式介入消費端市場。

結果不用多說,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沒有掀起任何波瀾。

根據富士康的招股書,15年到17年,公司每年的毛利率都維持在10%多點。

毛利率都這麼低?

富士康毛利

是的,這就是代工行業的本質:幹得多,還拿得少。

也怪不得郭老闆拚命想要轉型,實在是,再不轉型,湯都喝不上。

這也是動力。

郭老闆早就意識到,做代工只能喝湯,要做自己的品牌,要介入銷售端,才能吃上肉。

投錢研發,高薪招人。

老郭還想要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搞雲計算,這都要錢。

沒錢咋辦?

上市!

雖然是個代工企業,但卻為國內帶來了巨額的稅收,這種企業上市,自然是極好的。

但上市之後,是不是能繼續開拓進取,全面轉型升級為智能製造的領軍企業?

這就要拭目以待了。

我期待在不久的未來,能看到富士康的智能化無人工廠,更期待他能站上產業鏈的頂層,收割全球低端生產力。

就講到這裡了。

點個讚吧,歡迎關注我!

關注微信「中國網」(CIIC_China)回復2018,告訴你一個小秘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