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IPO:大象起舞,「血汗工廠」能否變身「超級工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秋田

2月申報IPO的企業並不多,但是一家霸王龍級的企業卻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富士康。

大部分讀者對於富士康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昔日的「血汗工廠」,不過本次申報IPO的「富士康」全稱是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單從名字上看,便另有深意。

不僅如此,富士康IPO更是以一系列不同尋常之處抓住了廣大業內人士的眼球:

成立不滿3年即申報IPO,高調申請國務院豁免;

2月1日申報招股說明書,2月9日即披露反饋意見,2月22日招股說明書預披露更新,3月8日上會,全程耗時比迄今為止最快過會紀錄還縮短了80%,猶如一隻百米衝刺的霸王龍;

無懼民企IPO無實際控制人的先例,敢吃台灣上市公司子公司大陸IPO頭啖湯。

所有這些異常之處,似乎都在預示著中國資本市場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寬容姿態開啟一個新的紀元。

這一次登上舞台的富士康與從前的富士康有什麼不同?這隻行業巨象能否在智能製造的時代翩翩起舞?今天,秋田君就帶您去探個究竟。

富士康的前世今生

富士康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不過登陸資本市場的富士康不止一個,因此有必要先區分一下「富士康」家族的幾家上市公司。

傳統意義上的「富士康」指的是台灣上市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創立於1974年的企業也是整個富士康系最上層的公司,第一大股東為郭台銘,公司主營業務為3C電子產品生產,更準確地說是代工。

2016年營業收入約合人民幣9328億元。

鴻海精密最重要的商標就是FOXCONN,後來在大陸設廠的時候,被譯作「富士康」。

2005年,曾經有一家名為富士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公司港股上市,目前已經改名為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

富智康是鴻海精密旗下控股公司,主營業務為手機製造全流程代工。

2016年,富智康收入約合人民幣432億元,約占鴻海精密收入的4.6%。

而本次提交IPO申請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股份」)也是鴻海精密間接控股的公司,但是主要產品並不是手機的裝配,而是包括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的生產(代工)。

2016年富士康股份的營業收入為人民幣3545億元,為鴻海精密的38%,可以說是鴻海精密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次IPO也是台灣上市公司子公司首次登陸A股。

富士康股份業務板塊:

要理解本次富士康股份的不尋常之處,就要先回顧一下鴻海精密(富士康)的發展歷程。

在成立的前15年,鴻海精密只是台灣不大不小的一家電子代工企業,到1989年,在台灣製造業1000家大企業只能排到第294位。

20世紀90年代初,富士康邁出了戰略性領先的第一步——開始在大陸投資建廠,藉助內地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的特點快速擴張,逐漸確立了競爭優勢。

1990-1996年,富士康毛利率超過20%,而其主要競爭對手仁寶電腦在台灣設廠,毛利率僅為10%左右。

1995年,富士康在大陸產能集中釋放,與仁寶的毛利率差距甚至拉大到20%。

20世紀90年鴻海精密在大陸建廠獲得毛利率優勢: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台灣主要競爭對手也陸續將生產基地遷往大陸,鴻海精密再次先發制人,邁出戰略性領先的第二步——薄利多銷,通過將毛利率從26.8%下降到6.7%使其國際市場份額從3%迅速提高到18%。

2000年後,富士康繼續以低毛利策略與競爭對手血拚,終於在2007年躍居全球電子製造龍頭,一直保持至今。

在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製造企業後,富士康在產業鏈上的議價能力逐漸修復。

富士康利用成本優勢和嚴格的質量控制舉措,不斷鞏固和擴大與品牌合作商的合作。

20世紀90年代,富士康為康柏、戴爾、IBM、蘋果iMac、惠普,代工個人PC電腦和筆記本的零部件。

21世紀初,富士康的品牌合作商範圍,進一步擴大到英特爾、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和任天堂。

2006年之後,富士康正式進入蘋果手機產業鏈。

從機殼、精密零部件到筆記本和手機,富士康與國際品牌的合作,隨著產業發展不斷升級。

雖然成為代工業的霸王龍,但是鴻海精密卻有著濃重的時代色彩。

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高達9328億元,但是毛利率卻只有7.4%,這說明富士康的核心競爭力是成本控制而不是技術創新。

2016年富士康的員工總人數達到61.8萬人,其中,高中及以下學歷人員占比高達78%,這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工廠。

通過大量僱傭農村進城青年勞動力,從事高強度、長時間、重複性的勞動,富士康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產工人「機器化」,直接導致2010-2011年期間,連續發生數名工人由於不堪重負自殺的事件,讓富士康扣上了「血汗工廠」的帽子。

而這一歷史包袱也是富士康股份IPO面臨的第一道坎。

為此,證監會在《首次公開發行申請文件反饋意見》中提問富士康股份美其名曰「工業網際網路」的原因、該等稱謂是否客觀準確且有充分依據,以及富士康股份關於員工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及內部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是否存在違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規定的行為,是否存在群體性的勞務糾紛或嚴重的個體性勞務糾紛。

「血汗工廠」能否變身「超級工廠」

本次提交IPO的富士康股份成立於2015年3月,最終控制方式鴻海精密。

富士康股份是控股型公司,實際業務由其全資及控股31家境內子公司和29家境外子公司開展。

富士康股份股權結構:

富士康股份的主營業務涵蓋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和精密工具/工業機器人三部分。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很高大上,全然擺脫了低端製造的陰影。

秋田君以為,這也正是這份招股說明書最高明的地方,刻意淡化了富士康股份作為代工廠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實質,而極力強調其代工產品應用的朝陽領域。

這就好像某些汽車廣告向你展示的重點不是汽車的性能指標而是一家老小乘車出遊的幸福感。

富士康收入構成:

富士康主要產品,

網絡設備:

電信設備:

通信設備精密結構件:

伺服器:

存儲設備:

精密結構件:

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

讀者朋友可能會說,可能富士康股份真的就不是一家代工廠了呀。

中文的表述博大精深,話外之音難以捉摸,但是財務數據就要簡單直接很多。

對於公司工業企業的商業模式,毛利率這項財務指標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富士康毛利率數據:

富士康2015-2017年的毛利率穩定在10.14-10.65%之間,在電子製造業中,這就是無自主品牌、無核心技術代工業務的毛利水平。

我們從細分產品來看,富士康股份與有核心技術的電子行業製造商的利潤水平也存在較大差距:2015-2017年,公司通信設備產品毛利率從14.74%下滑至13.65%,而同行業的製造企業中,長盈精密的手機結構件板塊毛利率穩定在26%以上,中科曙光的計算機硬體毛利率高於20%;從雲服務設備來看,公司毛利率不超過5%,很難想像這是雲計算業務應有的毛利率,而真正從事伺服器供應的浪潮信息毛利率不低於13%;而工業機器人板塊,富士康確實實現了機器人製造應有的毛利率,奈何這部分業務收入只占總收入的0.3%。

總而言之,本次申請IPO的富士康股份還是標準的代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說明書中在對於公司業務的闡述中,通篇刻意迴避了「代工」字樣,轉而以「Buy and Sell模式」表述,但是經濟實質並沒有差別。

所謂的Buy and Sell,就是指代工廠從主要客戶,如蘋果,購買原材料,加工之後,銷售給蘋果。

這種模式的魅力在於,一方面,富士康股份明明做的就是代工的生意,卻能夠將加工件整體售價確認銷售收入,因此收入規模巨大;另一方面,蘋果通過其自身凈營業周期(=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天數-應付帳款周轉天數)與富士康股份凈營業周期的差異,能夠通過占用富士康股份的資金增加自身的營運資金。

2017年,富士康股份的凈營業周期為104天,而蘋果的營業周期僅為-200天。

簡單地說,每做一部手機,富士康要墊資104天,而蘋果不僅不需要墊資,還能夠把終端客戶的資金壓在手裡200天,之後再償付給上游元器件供應商,而對於為其提供代工服務的富士康股份,蘋果同樣是既要富士康股份出力幹活,又占用資金。

雖然處於產業鏈中附加值較低的環節,但是富士康股份終究以其無與倫比的規模優勢成為了電子產業生態中不容忽視的玩家。

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用工成本的快速提升,富士康股份的核心競爭力可能被削弱。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富士康股份公司總員工269,049人,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其中生產製造員工占比高達75.57%,78.03%的員工的教育水平在大專以下,59.65%的員工年齡在30歲以下。

在人口老齡化及生育率降低的背景下,勞動力面臨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勞動力成本不可避免地持續上行,對於利潤並不豐厚的代工產業來說,衝擊巨大。

而與此同時,「無人工廠」正在日趨成熟。

如何從人力密集型工廠轉向智能化超級工廠,這是富士康股份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

無怪乎富士康股份IPO融資的273億元中相當一部分用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雲計算和數據中心、無人工廠等智能製造升級改造。

富士康股份募集資金使用計劃:

是自我革新、轉型成為智能製造的領軍企業,還是如史前巨獸一樣在歷史中留下一個背影,我們拭目以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銷量爆發:富士康正建設專屬手機代工廠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主要為蘋果代工手機等產品,伴隨著蘋果硬體銷售出現萎縮,富士康也需要通過其他的代工客戶和訂單,避免業績出現大幅波動。據最新外媒消息,富士康正在貴州省新建一個手機生...

富士康將在任正非家鄉建設華為代工廠

蘋果將在印度設廠的消息被放出後,在華蘋果代工廠的命運是否也要為自己的錢途考慮了呢?是亦步亦趨追隨者蘋果的令旗在印度安營紮寨,還是另找一個新的「大腿」?生產蘋果產品占總營收約50%的富士康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