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關120天,華為獲多方援助,台積電產能全開,中芯從美退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美國禁令緩衝期一天天臨近,華為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台積電感到越發坐立難安。

新禁令將美國技術標準下降到10%,這使得台積電怎樣都無法繞開美國的技術專利,120天緩衝期結束,台積電就無法再給華為進行晶片代工。

公開數據顯示,華為去年為台積電貢獻了1528.76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364億)的利潤,年增幅80%,占台積電總營收的18%。

一旦失去華為這個最重要的客戶,對台積電來說,不僅僅是業務傷筋動骨,而是年營收直接損失五分之一。

並且,失去華為的訂單還意味著,台積電下一代3nm工藝製程研發進度放緩,技術更替延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晶片工藝每個納米級別的提升,都需要幾百億的資金投入。

研發晶片消耗資金的速度比直接燒現金真錢還恐怖。

並且期間還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通常代工廠的做法都是拉著幾個大客戶一起做,由客戶出資支持研發,台積電工藝成熟了再優先給客戶生產晶片。

這種互利互惠的商業模式讓台積電成為了世界最大,工藝最先進的晶片代工廠。

而如果這次失去了華為這個大客戶,台積電發展3nm工藝的資金就不夠了,研發速度放緩,就容易在技術上被其他人趕超,世界第一的位置不保,然後其他大客戶跟著轉投別家,營收下滑,陷入惡性循環,逐漸走向衰敗。

現在的台積電可以說和華為上了一條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它也必須想辦法主動出擊幫助華為度過難關。

近日,根據外媒報導,台積電已經招募了兩名專業人士前往美國遊說,希望商務部放寬對華為的訂單限制。

他們分別是美國商會前高管尼古拉斯·蒙特拉(Nicholas Montella)和英特爾前首席遊說人士彼得·克利夫蘭(Peter Cleveland)。

這兩人目前都是台積電的高管,尼古拉斯·蒙特拉於今年5月加入台積電出任政府關係主管,彼得·克利夫蘭也在幾個月前成為台積電全球關係副總裁。

除了派人遊說之外,台積電還在加班加點、馬力全開給華為生產加單晶片,力求在九月禁令生效前完成訂單交付。

同時積極和高通、AMD、思科、英特爾等客戶進行協調,把它們的訂單延後,眼下先讓出產線給華為。

另外,世界知名光刻機生產廠荷蘭ASML公司也送上了助攻,其在5月29日研製出一款用來檢測晶圓質量的新機器——多光束檢測機HMI eScan1000。

這台機器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將5nm工藝產能增加600%。

如果這台新機器能順利交付給台積電的話,那台積電就能在有限的120天為華為生產更多的晶片。

日前,台積電宣布將赴美興建5nm晶圓廠,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為了保住華為而給川普獻上的一份大禮。

新工廠能為美國增加不少的GDP和就業崗位。

大選在即,川普需要看到經濟和民意支持率上漲,這二者關乎選票能否支持他連任。

當然,和之前富士康赴美建廠,拖了好幾年都沒有建成投產一樣,台積電的聲明更像是一種表態。

因為從經濟角度上看,在美國建廠實在不划算,已開發國家的土地資源,人力成本都更高。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電話會議上也表示,台積電正在評估美國建廠計劃,現在的成本缺口令人難以接受。

台積電在幫忙,華為自己同樣沒閒著,積極備戰備荒。

先是禁令剛出台,緊急向台積電追加7億美元晶片訂單,後接著把很大比例的晶片訂單轉給中國本土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並派遣工程師前往中芯國際合作研發。

以分流晶片的方式,減輕斷供的壓力。

中芯國際同樣非常給力,為了接下大單,從美國退市,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重新上市,打算以發行股票的方式募集30億美元資金,這批資金很大一部分都將用於12nm晶片製程的研發。

業內人士表示,中芯退市的舉動,主要為擺脫美國資本的影響,從而為承接華為訂單做準備。

除了台積電、中芯國際,華為也向三星、聯發科發出了訂單請求。

三星電子表示願意馳援華為,給華為開闢新生產線。

聯發科則回應道,願和國內的手機廠商保持長期友好合作關係。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

雖然這些代工廠表示願意支持華為,但它們最終還是看美國的臉色。

在不清楚美國的下一步打算之前,我們需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美國舉一國之力,來打壓一家民營企業,這種霸權行為,註定會讓越來越多的合作商感到寒心,讓美國在世界上的生意夥伴越來越少。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新禁令,更無異於自毀燈塔,拖慢整個人類科技的進程。

時間終將證明,誰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誰又將絕地反擊,浴火重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