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交付28nm國產光刻機的上海微電子,其最大股東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從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之後,確實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此前,任正非就透露華為至少損失100億美元,而華為手機在歐洲市場份額更是持續下滑。

然而,美國並不滿足於此,還要將打壓升級,徹底封殺華為。

不過,由於華為和很多企業的合作沒有到期,所以給了120天的緩衝期。

據了解,華為已經追加訂單給台積電,而台積電也在儘量和各大客戶協調,將生產時間讓給華為,以確保在這120天內生產出足夠的晶片。

另外,據日本媒體報導,華為的晶片夠用2年。

可2年之後呢?所以,最終還得靠國產廠商來生產才行。

晶片製造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光刻機,高端的7nm和5nm都被荷蘭ASML公司壟斷,但現在又不賣給中國。

就在近日,國產光刻機「一哥」,上海微電子集團宣布將最快在2021年交付第一台國產28nm光刻機,無疑是重大突破。

對於這個突破,大多數網友表示了讚揚,國產光刻機從無到有,從最低端到如今的28nm,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突破,未來擺脫歐美國家的封鎖,也是有希望的。

不過,還有一些網友卻表現出了嘲諷,認為離7nm和5nm還差得遠,抱這種心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想得,也不了解國產光刻機的發展歷程。

荷蘭ASML於1984年從飛利浦獨立,至今已經36年歷史,而且有歐美等國家的技術支持。

而中國的上海微電子成立於2002年,至今為18年的歷史。

但是發展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2018年3月,90nm光刻機項目才通過正式驗收,短短2年多時間,28nm光刻機又將交付了,這樣的進步是值得鼓勵和驕傲的。

不過,也有晶片巨頭不看好。

比如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中說到:晶片業務很複雜,不是大陸花很多錢、投入舉國之力就能夠做成的,所以大陸在半導體製造方面並不容易超越。

張忠謀不看好,但是大陸的決心不會改,必定會在這上面做突破。

如此看來,作為技術最領先的國產光刻機廠商,上海微電子承載著「用中國人的光刻機造中國芯」的夢想。

只有讓將資金和人才不斷投入進去,才能加快國產光刻機的發展速度。

那麼上海微電子的最大股東是誰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它的最大股東是一家國企,也就是上海電氣總公司。

根據天眼查數據,上海電氣總公司持股32.09%,是第一大股東。

上海電氣總公司是上海大型國企,是一家大型綜合性高端裝備製造企業,是中國企業500強之一。

第二大股東是上海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3.28%,其母公司為上海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國企。

第三大股東為上海光微青合投資中心,持股11.98%,其母公司為宜興光控股投資,是江蘇宜興的一家公司。

實際上,上海微電子也是由上海電氣總公司牽頭成立的。

2002年,時任上海電氣總公司執行副總裁賀榮明受上級指派,在浦東張江組建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開啟了國產光刻機的研發之路。

目前,賀榮明擔任公司總經理。

18年來,上海微電子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已經完全掌握了先進封裝光刻機、高亮度LED光刻機等高端智能製造領域的先進技術。

在先進封裝光刻機領域更是一騎絕塵,占領了80%以上的國內市場和30%以上的國際市場。

不過,光刻機的製造確實很複雜,一台光刻機的零部件就有幾萬個,還有幾百個執行器傳感器、千萬行代碼組成的超複雜思維繫統。

而且,這些零部件大部分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

即使是荷蘭ASML,也是要採用這些國家的零部件。

所以,在零部件上,還是需要和全球合作才行。

目前,國產晶片代工一哥中芯國際,能夠生產14nm晶片,還是能夠為華為代工一些中低端晶片。

現在也只能看上海微電子的發展速度了,看2年後是否可以交付14nm的光刻機。

有差距並不可怕,只要有行動,差距遲早會縮小,相信總會有趕上的一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