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美國疑似全面供斷華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看似層層加碼,實際上打成了添油戰。

現有的制裁,已無法對華為造成根本性傷害。

這一點,我們看得到,美國人自然也能看清楚。

我之前說過,只要台積電不出問題,菊廠大機率大勢已成。

從今天的情況看,美國人的判斷也差不到哪裡去。

所以,美國的短期目標很明確,就是針對台積電。

之前美國進一步加大了對華為的打擊力度,使用美國技術占比超10%的零部件都在制裁行列。

台積電的內部評估是,10nm以上的製程美國技術占比較高,而7nm、5nm等先進位程不在管制行列。

華為順勢將部分14nm晶片轉單中芯國際,也就有了麒麟710A。

個人認為,台積電此前一直試圖左右逢源,兩邊不得罪。

即使美國進一步加大力度,從10%的基礎上繼續下降到5%,4%,台積電終究會找出種種藉口在內部評估中將先進位程的美國技術占比訂到更低。

今天這一幕,就是斷掉台積電可能的退路,逼迫其表態。

結合台積電宣布在美國本土建設5nm製程工廠的新聞,更顯耐人尋味。

但即使如此,事情未必真能走到那一步。

對於台積電而言,很遺憾的一點是:

天堂太遠,大陸太近

畢竟,真理還是在東風的射程內的。

而在美國的工廠即使一切順利,建成並形成產能也要幾年後,遠水不解近渴。

何去何從,恐怕台積電也很頭疼。

我個人更傾向於,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延遲華為拿到先進位程的時間,降低華為的競爭優勢,而非徹底一拍兩散。


但是,對於我們而言,正如我曾反覆說過的那樣,要做好敵人徹底撕破臉的準備。

首先,針對美國的狗急跳牆,該有的反制肯定會有。

官媒原話說的很明確,如果美國人真的不管不顧,我方必然會反制。

甚至於,官媒點了這幾個公司的名字:

高通,思科,蘋果,波音。

這幾家裡面,我認為最可能被反制的就是思科,其次是高通和波音。

一旦局勢失控,思科國內鐵定涼涼。

高通我個人認為有一定可能,畢竟移動SOC並非沒有其他選擇。

波音因737MAX8的失利處在低谷,又碰上美國疫情航空業損失慘重,本是非常好的目標。

但這個領域基本上是波音空客兩家壟斷,除非我們的大飛機量產,否則長期壓制波音代價比較大。

蘋果我認為大機率不會受到影響,蘋果帶動了國內諸多相關產業,一向反對川普的政策。

越是在敵人倒行逆施的時刻,我們更應該堅守正道,堅持對外開放和自主研發並行。

我們要團結儘可能多的人群,這不僅包括歐洲日韓等其他國家,也包括美國的部分跨國資本


其次,保障先進位程勢在必行。

晶片代工是整條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台積電更是法理上的中國企業。

於情於理,中國都不太可能坐視台積電加入制裁行列,坐看高速發展中的國內半導體產業收到重創。

為防萬一,該做的準備大家都懂。


值得慶幸的是,就在前不久,中芯國際順利實現14nm的量產出貨。

而對於未來的先進工藝,中芯國際的進度喜憂參半,但總體上更偏樂觀。


中芯國際目前正在研發的,是N+1及N+2代FinFET工藝。


前不久,梁孟松博士公開了N+1及N+2代工藝的情況。


性能方面,N+1工藝相比於14nm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63%,SoC面積縮小55%。


從數據上看,中芯國際的N+1代已經接近台積電的7nm,主要是性能提升幅度弱了一些(台積電是35%)
目前N+1已進入客戶導入及產品認證階段,預計今年底會有限量產N+1工藝。


而對於N+2代工藝,梁孟松稱有信心綜合性能領先台積電N7工藝10%,預計相當於台積電N7P。


總的來看,中芯國際通過N+1和N+2兩步走,追趕台積電7nm的步伐比想像中更快。


中芯國際的核心供應商中,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相對好解決,關鍵還是光刻機。

目前中芯國際的N+1和N+2工藝節點都不打算使用EUV,這在目前算是個重要利好。

不過考慮到遠期的5nm乃至3nm,光刻機的問題仍然嚴峻。


最後,其他各個領域都要做好受衝擊乃至全面脫鉤的準備。

無論被川普打多少次臉,知乎上總有某些人沉醉於「自由貿易」,大談特談「全面脫鉤是閉關鎖國」

但現在我們也都看到了,很多事情不是我們選擇的。

雖然我個人認為,以幾十年上百年的宏觀視角上看,全球化仍然是大勢所趨。

但是就可預測的未來而言,局部甚至全面的逆全球化已經難以避免,中美高科技領域的部分脫鉤已經難以避免。


今日美國的舉動,固然可能是川普疫情防控失利的情況下轉移視線的短期行為。

最終雙方仍然部分達成妥協妥協,局勢並未走向失控的可能性同樣不低。

但高科技領域的戰爭絕不可能就此停止,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不斷前進,戰火必將向各個領域蔓延。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中興、華為、大疆、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一批企業進入美國所謂「實體清單」。

我個人認為,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北方華創、上海微電子等企業日後完全有可能加入這個行列。


而且,一次次的加碼,難保沒有擦槍走火的那天。

一旦轉向全面脫鉤,現有的產業鏈必將面臨徹底的重塑。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中國的高科技行業,都應具有一定的底線,做好極端條件下切換的準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