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正當時,說說華為IT產品線背後的那些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鄭凱
6年前的華為,和今天的華為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那時候的華為,並不是一個科技的品牌,也不是一個終端的品牌。
2011年以前的華為,儘管已經通過運營商市場,成為了全球化品牌當中的佼佼者,但離用戶距離還很遠。
其實,以當時華為的體量和運營商市場的影響力,華為足以用勝利者的姿態沿著既定的路線走下去。
但當時華為就意識到企業市場將有天翻地覆的變化,雲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智能革命,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主導。
所以在2011這一年,華為正式成立了IT產品線,這一年,華為回購了華賽,並推出了第一批存儲與安全產品。
也開啟了華為全面擁抱雲計算的大門。
因雲而生:進軍企業IT背後是華為超越時代的遠見
對於任何出現重要調整的企業來說,最初的陣痛,無疑都是在所難免的。
畢竟華為的戰線拉得太長了,從運營商領域同時進軍企業級和消費級兩大市場,這在全球的公司轉型中也難有成功的樣本。
更何況,當初的IT市場強手如林,國內外的品牌夾擊下,華為的前景確實撲朔迷離。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2011年華為成立IT產品線,本質上是對「雲計算」模式提前布局,這種對市場把握的遠見,從很多細節當中可以挖掘出來。
當時華為總裁任正非就說:「我們在雲平台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裡趕上、超越思科,在雲業務上我們要追趕谷歌。
讓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電一樣享用信息的應用與服務。
」
我們知道,馬雲將雲計算譽為未來世界的水和電是2015年的事,而早在2011年華為成立IT產品線時,任正非就已經提出過同樣的觀點,只是當時處於雲計算革命的初期,任正非的這種認知,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但從任正非的觀點不難發現,華為IT產品線,正是因華為對雲計算髮展方向的判斷應運而生的。
如今六年過去了,雲變成了手段,而智能成為了新的終點,但云的價值和意義依然重大,華為IT產品線也從當初的蹣跚學步,成為了當下企業IT和雲計算市場的領導者。
回過頭來看,正是因為對「雲計算」模式的渴望,華為回購了華賽,補齊了數據中心時代的最後一塊短板。
早期華為在企業網絡市場一直有優勢,路由器和交換機等產品的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僅遜於思科,伺服器也比較早有了研發上的投入,所以2011年華為直接完成了數據中心業務的所有模塊,以便於更快的磨合,迎接雲時代的挑戰。
如今看來頗有些前瞻意味的整合,實際上引領了未來5-6年整個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之後的幾年裡,我們陸續看到了圍繞雲計算的大整合,比如全球範圍內,在2016年戴爾併購EMC,國內市場,新華三整合惠普企業級產品線,這些案例本質是都是為了提供一體化的雲計算解決方案。
但是,只有華為早在2011年就做到了整合,儘管之後的幾年陸續也有一些調整,但向雲布局的整合與布局,始終是走在行業的最前面。
客觀的說,雲時代對任何科技公司的衝擊都是巨大的,回想2011年站在科技頂峰的IT巨人們,IBM如今經歷連續的下滑,已大不如前;惠普在不斷的調頭後終於將企業級業務進行了分拆,甚至丟掉了「HP」的品牌;思科遭遇稜鏡門之後,業務也出現了大幅波動。
而華為,從零起步,一開始就瞄準了雲計算,不僅成就了企業IT的輝煌,又衍生除了雲BU這樣的新業務機會,華為的遠見始終令人嘆服。
因需而變:從被集成到平台+生態的戰略進擊
實際上,2011年全面向企業IT進軍時,華為起初並不被人看好。
在2011年,筆者第一次聽說華為進軍企業IT領域,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抱以謹慎的態度,甚至於在華為IT產品線成立3年後,還有一些中國頂級的集成商仍在懷疑華為是否會走得持續,因為IT市場多以項目驅動,周期較長,相比於技術和品牌,他們更希望穩定和長期的合作。
2014年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說,「競爭對手甚至合作夥伴都曾經帶著一種幸災樂禍的姿態看著華為犯錯,他們都懷疑華為到底會不會做企業IT市場?」 也證實了起初的三年,華為企業IT市場算得上是步履維艱。
當時一位世界級科技公司的高管曾告訴我,「華為以狼性著稱,市場拓展的速度很快,技術和研發能力也是華為的優勢,但很多人擔心華為的到來,會搶走它們現有的蛋糕」。
與華為熟悉的運營商市場不同,IT市場當中的企業角色不僅僅是設備的提供者,更是生態環境的塑造者,如果華為找不到自己的邊界,那麼「狼來了」的結果也許會讓華為感到失望。
所以,早期的華為為了彌補生態的缺失,並讓合作夥伴放心,提出了標誌性的策略:被集成。
時至今日,這個策略仍然是教科書般的存在。
「被集成」戰略的根本目的,是不與合作夥伴形成利益競爭關係,充分激發合作夥伴的積極性,本質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選擇;其次是要約束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追求短期的銷售而對各種項目大包大攬,從而偏離自己的業務主航道。
當時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也承認,「『被集成』作為戰略定位,實際是定義華為到底是誰,我們定位是做ICT的基礎設施提供商,不越界和合作夥伴在業務領域產生競爭。
另一層含義就是指華為放棄原來從研發、銷售到服務一條龍的模式,在客戶介面,由合作夥伴簽約和服務。
」
應該說從運營商市場的單打獨鬥,到企業IT市場的「被集成」,華為的蛻變就是懂得了取捨。
華為的成功如果歸結為「以客戶為中心」,那麼企業IT市場,合作夥伴離用戶最近,圍繞合作夥伴的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思想,本質上也是更好的服務於客戶。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大行其道的今天,準確清晰的邊界,會讓華為更容易建立起合作的信任。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華為,才是真正可怕的華為。
被集成戰略的成功,實際上也為這兩年華為平台+生態戰略的布局,打下了基礎。
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曾告訴我,早在2014年10月,華為內部就開始研究未來企業IT業務模式該向哪個方向走。
被集成是一個渠道戰略的準則,華為還需要更高一個層級的模式。
做平台的理念就從當時開始在華為紮根, 「那時候做平台對華為是個挑戰,從做產品的公司轉型,不僅是技術、觀念、文化、還有流程的變革,比如價格體系的複雜化,再比如與合作夥伴的價值如何分配等等。
」閻力大說。
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華為進一步落實了 「平台+生態」的戰略,核心是基於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寬頻和SDN等新技術上高強度的投入,打造一個開放、彈性、安全、靈活的ICT基礎架構平台,進而構築合作共贏的新生態,與合作夥伴共同助力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成功。
按照華為一貫的前瞻性和持續性,這個戰略應該就是華為企業IT業務的第二個五年計劃。
承前啟後,確保華為進入更快的成長期。
不忘初心,從布局雲計算看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賦能
有了6年前對雲時代的遠見,和對生態邊界的堅持,如今華為這條IT之路,應該如何進行評判?
今年3月,華為公布了2016年的業績表現,實現全球收入5216億元,同比增長32%,凈利潤371億元人民幣。
與2011年轉型之初相比,總的營收翻了一倍不止。
而在企業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4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
從無到有,再到成為華為業務組成中重要的模塊。
華為IT的很多產品和解決方案也從當初的跟隨走到引領。
根據Gartner,2017年第三季度的報告顯示,華為存儲在中國市場銷售收入、發貨套數、發貨容量均位居第一。
華為存儲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20.9%。
同樣是Gartner的數據,截至2017年Q3,在過去四個季度,華為伺服器整體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中國市場整體出貨量和營收額實現雙第一。
我們知道伺服器和存儲,代表了數據中心業務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華為伺服器和存儲業務在中國市場的同步領跑,也顯示了華為IT產品在雲數據中心的布局中,占據了先導地位。
再來看看今年華為IT產品線交出的分析師報告成績單。
在存儲領域,華為存儲蟬聯Gartner存儲領導者象限位置並穩步提升。
在雲計算領域,華為雲政務雲解決方案、華為雲FusionAccess桌面雲解決方案在IDC中國市場報告中位居第一;華為雲FusionSphere虛擬化解決方案在中國廠商中排名第一、華為雲NFVI解決方案在GlobalData全球NFVI報告中被評為綜合能力領導者。
在大數據領域,華為雲FusionInsight大數據解決方案首次進入Gartner大數據DMSA四象限,並且在IDC中國大數據平台報告中位居領導者第一名。
在伺服器領域,華為FusionCube超融合基礎設施的市場占有率在IDC中國超融合市場跟蹤報告排名第一。
羅馬從不是一天建成的,華為IT產品線有如今的成就,最大的工程還是對產品技術的研發。
儘管2011年華為才正式成立IT產品線,但其實早在2002年華為就已經投入到了伺服器和存儲的研發,並在2003年發布了第一代刀片伺服器T8000,在2004年發布了FCSAN產品F800,此後一直到2009年,華為不斷發布新的技術,比如在2008年就開創性的推出RH1285和RH2285兩款機架伺服器,這也是華為最早對雲計算的提前布局。
過去對技術的積累,在今天身兼華為雲BU總裁兼IT產品線總裁兩個職務的鄭葉來看來,都是值得的,他也依然保持了那份初心,「無論外界對華為做雲計算的看法有何種認知,我們始終要安安分分的做好基礎設施,對於我來說事情沒有任何改變」。
華為雲在2017年的橫空出世,同樣造成了2011年華為進軍企業IT市場時「狼來了」的效果,無論是網際網路系的雲計算公司,還是同樣出身科技領域的雲計算服務商,都會華為雲的出現,表達了不少的疑惑。
但從前文所述即可發現,華為對雲計算的渴望,早在2011年就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
所以這些年間,在全球範圍內,華為在雲計算領域可謂建樹頗多。
截至2017年年底,華為雲計算服務於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00家客戶,覆蓋政府及公共事業、運營商、能源、金融、製造、媒資、醫療、教育等多個行業;華為在全球共部署了超過300萬台虛擬機,在全球有超過110萬桌面雲用戶。
截至2017年Q3,華為在全球累計部署262個NFVI項目。
實際上,華為所做的每一次業務轉型,都是對未來市場的理解。
過去的6年時間,IT產品解決方案的成功,客觀說已經為華為雲計算業務的確立和發展,埋下了伏筆。
而華為雲BU的出現,本質是還是對客戶需求走向的一個判斷。
鄭葉來在今年的HC2017上表示過,「雲市場的到來,讓華為從整個商業流程層面到整個與客戶做生意的介面都會發生變化,但華為一切思考模式最終是為客戶解決問題,從客戶出發往回來梳理我們的流程。
」
毫無疑問,全球化的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市場的大趨勢,而智能世界,則是社會化發展的趨勢。
華為對雲計算部門的調整已接近完成,而以IT產品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的競爭力與日俱增,這兩者的協同,讓華為看到了更遠的未來。
華為鄭葉來:未來ICT發展將以IT為核心
華為於8月2日在北京隆重舉辦以「精簡IT,敏捷商道」為主題的IT解決方案巡展,會場展出了華為高端存儲HVS、高端8路伺服器RH5885、融合一體機FusionCube,吸引了200多位來自政府、...
徐文偉解讀華為雲服務:從「被集成」到「雲生態」
新華網上海9月18日電(記者孫雲龍)9月18日,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在上海舉行的2015華為雲計算大會上接受媒體採訪時解讀了華為雲服務的戰略。從5年前的堅持「被集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