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7成本及台灣供應商名單曝光 能否力挽狂瀾終止蘋果頹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徐志平

iPhone7發布之前,不少供應商對其均表示不看好,然而,iPhone7發布後的短短時間內,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部分原因在於其勁敵三星發布的GalaxyNote7因為爆炸事故而空出一片市場!目前蘋果供應商已經得到追加訂單的消息,不過,對於iPhone7在今年的銷量,除了其供應商看好以外,外界仍有兩種發音,一種是看好iPhone7,而另一種則是對iPhone7今年的銷量並不看好,而且認為目前iPhone7實際銷量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好。

其實不管是三星的GalaxyNote7還是iPhone7,兩者的創新均不大,尤其是蘋果自以為是創新的耳機更是遭了不少「白眼」,但是從目前來看,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說自己的新品手機都買的很少,以三星GalaxyNote7來說,GalaxyNote7號稱銷量是4倍2倍,iPhone7同樣稱比與去年同期新品相比熱賣,尤其是台灣媒體更是不斷吹噓。

而我們都知道蘋果絕大部分供應商是在台灣,而且有一種十分強烈的「一榮共榮一損共損」事態!隨著智慧型手機創新越來越小,從三星和蘋果也可以看出,高端智慧型手機的增長空間已經十分有限,這也是蘋果推送iPhoneSE的一大原因!

受益於iPhone7系列拉貨,蘋果台灣供應商市場前景也是一片大好,近來,除了台積電(漲5.19%)、鴻海(漲3.88%)、大立光(漲5.70%)、嘉聯益(漲7%)、廣達(漲5.73%)等供應商股價上漲以外,日月光、矽品、欣邦、京元電、景碩等也通過封裝成為iPhone7的供應商,其中日月光提供指紋識別晶片SiP封裝、3D觸控晶片及MEMS氣壓傳感器封裝,欣邦提供面板驅動IC封裝,景碩提供晶片CSP封裝,除此以外,星科金朋和Amkor據推測可能負責晶片的電磁干燒遮蔽技術!

iPhone7成本及台灣供應商

再來看看iPhone7台灣供應商名單及其成本情況,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台灣有40多家供應商,但都是配件供應商,晶片供應商幾乎沒有!此外,32GB的iPhone7的成本結構也被曝光,據調研結構表示,32GB的iPhone7的整體成本在224.8美元(合約人民幣1500元,應該僅僅是硬體成本),比iPhone6s成本要高出36.89美元,其中直接材料成本約為219.8美元,加上製造成本才224.8美元,製造成本約5美元,從這也可以看出iPhone7的利潤空間有多高!

32GBiPhone7主要成本

此外,從成本方面來看,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觸摸屏模組、基頻射頻功率放大器模組及台積電代工的A10處理器。

其中觸摸屏模組的成本高達43美元,其供應商主要來自於台灣和日本;基頻射頻功率放大器模組成本約為33.9美元,這一模組基本上都是美國晶片公司,其中英特爾(Intel)提供多模基頻晶片和多模射頻收發器、TDK提供天線轉換模組,此外博通(Broadcom)、Skyworks、以及RFMD和TriQuint合資公司Qorvo,提供射頻前端模組和功率放大器模組。

而第三的是台積電代工的四核的A10處理器成本則為26.9美元,排名第四的是其前置的Facetime鏡頭和後置的1200w像素的鏡頭成本價約為19.9美元,第五的是三星的2GBRAM和海力士的32GB的NAND,成本約為16.4美元,機構件成本約為18.2美元,其中TapticEngine、天線、麥克風、PCB板、揚聲器等電機機械元件的成本價,約16.7美元。

其他關鍵零組件包括博世提供氣體壓力感測元件、Alps提供電子羅盤、CirrusLogic提供音訊放大器、恩智浦提供近距離無線通訊(NFC)控制元件、Dialog提供主要的電源管理晶片等。

iPhone7台灣主要供應商

從iPhone7的成本表格以及台灣供應商表格中可以看出,iPhone7台灣供應商主要偏向於零部件方面以及代工組裝和封測為主,不過,獲利最大仍是晶片設計公司,但iPhone晶片供應商主要仍是美國公司。

如上述顯示屏模組、基頻、射頻、功率放大器模組、攝像頭模組及快閃記憶體仍占據絕大部分成本。

iPhone7不被看好的原因

據美國行動電信商T-Mobile指出,T-Mobile開放預訂4天,iPhone7預購量已經是2年前iPhone6推出時的4倍,銷量創下歷史新高。

此外電信營運商Sprint表示,前3天預售iPhone7與iPhone7Plus的訂購數量,為去年同期產品的375%。

歐洲手機零售商CarphoneWarehouse指出,想買iPhone7的人,比去年想買iPhone6s的人數多出70%。

不過,蘋果並未公布已經預定的iPhone7銷售量。

儘管從其供應商和電信運營商側來看,都看好iPhone7的銷售量,那麼,事實上iPhone7的銷售量到底如何呢?

據《ZeroHedge》報導,摩根大通分析師RodHall認為,雖然目前iPhone7的銷量從數據上來看還可以,但是如果現在就判斷iPhone7能打一場翻身仗仍為時過早。

據其表示,蘋果在美國的成長空間仍有4%左右,但是對於蘋果的預期銷量和股價仍有待考察!對此,其從以下多方面進行了解說:

一、電信商的補貼將在10月結束:美國4大電信商跟去年一樣,都提供iPhone7舊機換新機的服務,這項補貼預計10月結束。

二、依據幾大電信商的說法,Sprint公司表示,iPhone7/7+預購較去年上升375%。

T-Mobile指出,預購是前一款的4倍。

相對來說,Verizon指iPhone7的銷量正常,AT&T則說,銷量增長優於預期。

綜合來看,摩根大通認為iPhone7銷售略有增長,但稱不上火爆。

三、美國市場帶來的影響,iPhone現在愈來愈依賴美國以外的市場,但是這些市場需求是負成長,而且ASP(平均銷售價格)也在下降。

摩根大通估計,這兩季iPhone銷售中,美國市場估占35%及32%,整體銷售數字上,在6月這季年減5%之後,9月這季可能降2%,要到12月這季才有機會增4%。

不過,增加宣傳的話,有可能提升9月這季的銷量。

四、蘋果iPhone第3季的庫存水位,已經到達正常水淮以下,估計到6月這季為400萬台。

摩根大通認為,這代表蘋果對秋季銷售謹慎應對,而iPhone7/7+的產量也是如此,估計單季僅7000萬台,低於去年同期的8500-9000萬台。

因此銷售一空其實是供應不足的結果。

五、三星Note7電池爆炸的問題,讓蘋果有機會搶下客戶。

不過摩根大通認為,Note7主要在美國以外地區銷售,海外的成長及售價都在下滑,放棄三星Note7,很可能去買更便宜的機種,或是放棄換新機,改買iPhone的比例並不高。

不過,對於第五條說法,韓國兩家投資公司則持不同態度,韓國投資公司IBKInvestment&Securities分析師則持不同觀點,其認為,三星在召回GalaxyNote7的同時,為競爭對手蘋果加了分。

美國消費者安全協會建議用戶停止使用Note7,以及爆炸事件的持續上演,這些將導致用戶轉而購買iPhone。

投資公司HiInvestment&Securities分析師也稱,在三星召回GalaxyNote7之後,移動運營商開始主推iPhone7,這將使iPhone進一步主導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

更為重要的是,據IBKInvestment&Securities稱,韓國供應商之前已經獲得了8000萬部至8500萬部iPhone的零部件訂單。

不過目前,這些訂單又增加了17%至25%,意味著到今年年底,iPhone銷量有望突破1億部。

蘋果在全球主流市場的情況

那麼,iPhone7真的能成為挽救蘋果在全球頹勢的救世主嗎?從蘋果的各大市場來看,首先是美國本土市場,不可否認的是,在美國本土市場,對蘋果支持依然高漲,據市場調研機構KantarWorldpanel調查得出,蘋果用戶有高達88%會續用iPhone,三星以86%小幅落後。

從這一數據也可以看出,在美國市場蘋果與三星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

其次在歐洲市場,歐洲市場目前銷量走高仍屬三星,蘋果在歐洲市場的現狀是前有三星後有華為,尤其是華為,華為在淡出美國市場以後,其在海外市場更多的布局在於歐洲市場,當前華為在歐洲市場僅次於三星和蘋果,尤其是在義大利和西班牙更是極為出色,在這種情況下,蘋果的處境可想而知!

第三是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今年外來手機品牌的現狀不用多說,國內市場基本上都已經被國有品牌所占領,蘋果已經被排擠到第五名,其中主要功勞當屬華為、OPPO及vivo、小米,值得一的是,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一直都不高,這也為國有品牌贏得了更多的市場空間!

第四是日本市場,對於日本市場,素有「蘋果大本營」之稱,這也是去年蘋果在網上公布其向日本800家供應商採用300億美元的訂單原因所在。

儘管蘋果能夠在日本市場穩居第一,但是日本市場畢竟空間有限,這也是為何哪怕蘋果在日本市場占據了出貨量第一的寶座,但是在在日本的營收的營收仍下降的原因!

值得一的還有印度市場,從增長程度來看,蘋果在印度市場的增長速度的確很快,與此同時,蘋果在印度也推出低價iPhoneSE搶市、砸重金做廣告、在當地設立研發辦公室,計劃開零售專賣店等相關策略,但是,蘋果手機的市場定位,註定其在印度的成長空間很有限。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印度市場從手機品牌數量來看,基本上都是國內手機品牌,並且已經形成了「圍剿」三星、蘋果的趨勢,而且印度手機供應鏈配件等基本上都是依賴國內,這也為國內手機品牌在印度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優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蘋果翻牌之後 指紋晶片廠商的變革

指紋識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2013年iPhone5S搭載指紋模組後,可以說紅遍半邊天,到2014年高端旗艦手機基本都開始配置指紋識別,也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感受到指紋識別的魅力,不過隨著市場的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