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的教戰守則 掌握三大重點,成功反擊職場霸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職場上,我們選擇善良,並不代表對不公不義逆來順受。

勇於用正確手段捍衛自身權益的同時,也是讓更多潛在霸凌者的惡行無法得逞。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首頁 海外職場 職涯 「強者不屑霸凌」:面對職場小人,法律人的教戰守則──掌握三大重點,成功反擊職場霸凌 彭孟嫻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2021/08/30 97720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在職場上,我們選擇善良,並不代表對不公不義逆來順受。

勇於用正確手段捍衛自身權益的同時,也是讓更多潛在霸凌者的惡行無法得逞。

若在職場上遇到惡意羞辱你的主管、或刻意排擠你的同事,導致原本好好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時,你會如何反應? 是「良禽擇木而棲」直接離職? (但下一份工作未必會更好,且這可能正順了職場小人的意) 是告訴自己「別跟豬打架」於是持續默默忍受? (別跟豬打架是對的,但只被動忍受,問題並不會因此解決、甚至可能加劇) 是上社群媒體訴苦、甚至發動公審? (千萬小心觸犯個資法、或進公司時簽訂的法律條款) 還是乾脆豁出去加入戰局演出宮鬥劇,「以牙環牙以眼還眼?」「加倍奉還?」 (但現實人生畢竟不是戲劇,通常只會造成兩敗俱傷而已) 其實上述這些常見的應對,或許都不是面對職場霸凌時的最佳解。

圖/Shutterstock 遇到霸凌,最好的方式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有時候甚至需要反擊──但是這樣的反擊並非「硬碰硬」、「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是要清楚自身的權益,並且透過適當的申訴/法律途徑,讓更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加入調解或處理。

以下,筆者將以長期從事法律調停工作的經驗,分享幾個面對職場霸凌時的實務「教戰守則」──掌握以下三大重點,面對動輒欺壓下屬、攻擊同事的職場小人,你將更能從容以對: 重點一:「以靜制動」、清楚霸凌定義與自身權益 最常見的職場霸凌,往往來自「上對下」(如主管對員工、高層對勞方)的不當關係。

但由於職場上本就有結構性的權力位階,基層工作者因此時常因為分不清什麼時候是「主管權限/任務交辦」、什麼時候則是遇到了「職場霸凌」。

另一方面,職場上有千百種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態度,主管的求好心切嚴格要求、或同事間的小摩擦與衝突在所難免,也都是職場上的常態。

如果動輒上綱到「職場霸凌」、實情卻非如此時,也可能反讓自己沒事招惹一身腥。

因此,面對可能的職場霸凌,首先最大的重點是清楚自身作為公司一份子的基本權益/權利,並對職場霸凌的定義有所認知。

圖/Shutterstock 我經常強調,即使不是法律工作者,不論白領藍領、在哪國工作、職稱title是什麼,大家都應該盡量熟悉當地的勞動法規(如台灣的《勞動基準法》、還有較少人知道但實務上非常重要的《勞動事件法》等等),了解自身的基本權益。

這樣在面對職場紛爭時,便不會對方或有心人似是而非的論調牽著走。

如果當事人還是不太清楚自身權益,現在台灣和多數先進國家都有地方的勞工機構、勞工權益相關組織的辦事處等,建議可向這些機構的專業人員進行免費諮詢。

舉例來說,如果老闆認為你工作表現不好而把你叫去「訓話」、或在同事們面前指責你的績效表現不佳讓你很沒面子,算不算職場霸凌?這件事情就很難一概而論。

法律實務上來說,由於爭議雙方必然「立場不同」,因此最後往往都會回到行為本身:老闆的「訓話」之中是否對你進行人身攻擊?又或者其指責本身毫無根據、不符事實?⋯⋯等,都會影響到「職場霸凌」與否的判定。

在這裏也提醒大家一個原則,在工作上的所有衝突或爭執,不論對方多麼「機車」,仍請盡可能地「對事不對人」。

因為每個人在工作上的做事方法不同、爭執在所難免,然而一但將職場上產生的情緒投射到「個人」身上,往往就很難理性看待爭執本身,甚至會讓狀況越演越烈,工作問題沒解決、還演變為私人仇怨,得不償失。

此外,建議大家特別留意進公司時簽訂的「勞動契約」。

當中關於基本薪資、加班費、出差費、休假相關規定⋯⋯等,是否符合當前的勞動法規。

若否,則公司不但有違法之虞,更不值得你為之效力。

重點二:收集充分證據,利用行政、法律調解手段解決問題 在今(2021年)夏天我的新書《職場霸凌:法律調停專家教你維護職場權益,化解工作場合的欺壓侵犯》當中,介紹了各國職場當中出現、高達20種涉及「職場霸凌」的爭訟案件。

當中包括:薪資霸凌、職場權益霸凌、人力剝削、言語霸凌、妨害名譽、共同過失栽贓(到特定同事身上)、性騷擾、不當解雇、網路霸凌、歧視孕婦、歧視身障者、文化/種族歧視、年齡歧視,甚至到公然的肢體霸凌⋯⋯等等。

面對這20多種涉及職場的霸凌事件,因應當時狀況和相應法律條文的不同,處理方式自也有所差異,我在書中也分別介紹了其事發情境、適用條款和後續處理方式。

然而背後不變的共通原則是:在(疑似)職場霸凌事件發生的當下,請先控制住情緒、盡可能收集完整的證據,如此之後不論是走內外部調解或訴訟方式,才能有所依憑。

以「薪資霸凌」──即公司給予員工「不合理/法」待遇的事件來說。

員工要怎麼證明這樣的薪資「不合理」?這時包括薪資單明細(上列薪資是否達到最低薪資標準/是否符合入職合約)、歷月薪資匯款單(是否按時給付薪資、是否刻意降薪?);或者是公司內部公告關於「加班費」、「出差費」、「特別休假」、「薪資報稅預扣方式」等等規定,就都可能是十分重要的證據。

圖/Shutterstock 當收集足夠充分的證據後,建議大家在此時可委請熟悉相關法律的專業人事諮詢。

在這裡大家不用過於擔心「對簿公堂、傷財又耗時耗心」:因為在實務上,多數職場中出現的不公爭議,都可以用調解的方式來解決,情節較輕微者在公司內部就可調解;即使是「上法院」,如果證據明確,通常也會走流程較快的法律調解/判決路線。

在台灣,前面提到的《勞動事件法》中,有「司法調解」一項供勞工選擇:企業老闆將面臨法院法官的快速調解與判決壓力。

有關勞資糾紛爭議實務,目前台灣主要是以《勞資爭議處理法》來做行政調解的依據,以《勞動事件法》來做司法調解的依據──這些實務內容和流程,在我的書中均有介紹,歡迎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進一步參考。

關於「職場霸凌」,也想跟大家溝通一個觀念:很多職場糾紛,在員工看來是「惡性霸凌」,但資方會認為是「員工太草莓」。

勞資雙方本身的立場、認定就經常不同,各說各話下必然出現更多爭議。

因此,重大霸凌爭議以「法律調停」或「法律訴訟」等公正第三方介入的手段解決,並不是所謂的「拖公司下水」、「找自己麻煩」⋯⋯等,反而可能是順利解決事件的最好方式。

重點三:正確處理霸凌紛爭,在職場更上層樓 最後,或許也是對當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在面對並處理完「職場霸凌」之後,對自己產生的影響。

作為職涯路上一路走來,曾經遇過很多好同事、好主管,也經歷過少數職場霸凌事件的我,在這裡想特別強調一句話: 「面對職場霸凌,你可以化負面經驗為往上提升的最佳動力。

」 當職場霸凌發生時,不論最後的處理方式和結果如何,許多人都難免會有一種負面的情緒感受。

或許是擔憂其他同事對自己的看法、或許是不知如何處理和公司的關係,甚或是擔憂自己「在業界的形象」等等。

但其實霸凌者的行為,就是想要讓你的生活混亂,進而影響工作甚至職涯。

也因此,我們更不要讓對方或公司的失當行為,影響你對自己的期望與目標。

就我多年以來的觀察,在職場上霸凌他人者,不論其位階有多高、部門有多大,絕大多數都是職場上的「弱者」──為什麼說霸凌者是弱者呢?因為會以霸凌方式欺壓員工的上司,或是以結黨孤立、陷害算計等霸凌方式對待同事的員工,在心態上往往有強大的不安全感和偏差認知,他們總是深怕下屬會超越自己;或者因自卑情結作祟,而認為貶低別人、才是證明他自己更好的唯一方式。

若他們無法放下這樣的扭曲心態,其實終其一生,無論表象上獲得多高的成就與收入,內心都無法感到真正的平靜與喜悅。

面對這樣的「職場小人」,請無需害怕恐懼。

你只需以正當的程序來保障自己的權益,並持續鞭策自己永遠以霸凌者為警惕就好。

也許在霸凌事件過後部分同事會因為「怕惹上麻煩」等和你疏遠、甚至因為你與公司的爭端結黨攻擊你等等,若是如此正好──你也因此分清哪些人是真正值得一同提攜成長的真夥伴、哪些人的「友誼」則不過是利益結合下的虛像。

千萬不要炮製霸凌者的「結黨攻擊」方式來進行所謂的「反擊」──因為那只會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變得猶如深陷泥沼般的骯髒。

綜觀多數職場霸凌者的行為,其實在業界多已樹敵無數,因此你也不需要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在「對抗」他們之上──只需要用正確管道保護好自身的權益,並且在工作中穩扎穩打、盡心盡力,霸凌者就無法扳倒你。

如此,就算你選擇離開與霸凌者共事的公司,也必可以在同一個產業中繼續茁壯成長──有些人會擔心因為和公司或同事的爭端「鬧上法庭」,會讓自己在產業中「黑掉」等等,其實大可不必。

至少在絕大多數成熟競爭的市場和企業中,檯面上下的職場糾紛相關案件其實多如繁星、你絕對不會是少數的「特例」,只要是經過法律正當程序調解、判決,均不會影響到多數企業對(當事人)的專業評價。

圖/Shutterstock 我認識很多曾經遭受過職場霸凌的人,如今在職場上的表現和成就斐然。

因為他們在理解如何處理霸凌以及維護自身權益之後,反而在工作中更有「動力」──這樣的動力,不是「復仇」的動機,而是在「坦然面對問題、正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切身地產生了對自己的強大信心。

反觀若因相關事件產生擔憂,反而遂了霸凌者的目的──再強調一次,正如許多其他領域的霸凌事件一樣,對方的最終目的,不過就是希望你在職場上跌倒;因此面對這樣的挑戰,更要堅定地站穩腳步。

另外,就比較務實面的角度來說,很多人會問:到底在霸凌事件解決後,當事人該不該「離職」?這點因為每個個案大不相同、狀況無法一概而論。

但多數爭議情節較輕微的事件,若得到妥善處理,其實並不會影響到(受害)當事人的工作。

如果當事人最後仍是決定離職,則要注意當初自己是否有簽訂「競業條款」以及「保密協定(NDA)」等相關規定即可,避免引發後續不必要的爭端。

結語:職場有如「修道場」,長路上請彼此關懷 我始終認為,職場其實就是人生的「修道場」。

因為在你我人生中的多數時光,其實都在公司中與來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相處、共事,並學習如何從中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

因此,我們不用過度戰戰兢兢、擔心自己是否會遇上「職場霸凌」,只需要清楚自身在公司中的應有權益、應盡義務,並預先知道職場中常見的霸凌類別、若遇上職場霸凌之後該如何正確處理,就能在事件發生時從容以對,將對自己心境的影響減到最低。

對於職場小人的「惡意」,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對方,但至少要懂得保護自己。

讀者朋友們千萬不要小看「職場霸凌」造成的身心危機。

因為若情節過於嚴重,甚至是會造成「命案」的。

如在台灣有不少社會事件,例如2013年軍方洪仲丘的「被虐致死」事件;2018年成大醫院「喋血殺人」事件;2019年澎湖醫院的黃姓總務主任的自殺事件⋯⋯等等,其實本質上都與長期扭曲的「職場」結構、潛規則,或職場中被視而不見的霸凌事件有關。

目前根據各方研究統計,先進各國的在職人士,因為職場霸凌所造成的憂鬱、抑鬱、躁鬱以及精神疾病,已經產生巨大的職災傷害。

這樣的情況,也提醒企業界的雇主們需要格外重視──因為職場霸凌造成人才損失,也必然會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

同樣的,在職人士也需要更意識到「職場霸凌防治」的議題,正確地認知相關議題,除了能讓你在工作中突破情緒框架、活出自己想要的職場生活外,也別忘了保護周遭可能正受到職場霸凌之苦的同事或下屬。

在職場上,我們選擇善良,並不代表對不公不義逆來順受。

勇於用正確手段捍衛自身權益的同時,也是讓更多潛在霸凌者的惡行無法得逞。

執行編輯:劉芳瑜 核稿編輯:張翔一 職場霸凌 法律 勞動權益 職場 勞工 關聯閱讀 「到底是員工太草莓、還是主管職場霸凌?」──北美7大常見案例與因應方式 硬撐吃苦熬過去,就能適應「瘋狂職場」?──勇敢對霸凌說不,在日本當個快樂海外工作人 作品推薦 「不一樣,也一樣」:從比爾蓋茲離婚,談「富豪」、「熟齡」離婚,和我們市井小民差在哪? 老派寫信之必要──加拿大學生發起「筆友計畫」,為安養院老人尋找忘年之交 參考資料 TOP 彭孟嫻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彭孟嫻JessicaPeng,目前從事法律調停工作(家事法&商業法),同時也是加拿大調停仲裁協會會員。

曾任加拿大家事法庭諮詢部、加拿大市議員助理、加拿大皇家銀行、德商醫療研發加拿大總公司進出口部門。

畢業於約克大學法律調停(YorkUniversity:Mediation)、森尼卡法律顧問(SenecaCollege:Paralegal)、皇后大學經濟系(Queen’sUniversity:EconomicsDegree)。

專注於家事法離婚議題調停、小額法庭調停、租約法調停。

著有《職場霸凌》、《戀愛脫單魅力學》、《不怕離婚,再說IDo!》。

臉書專頁:彭孟嫻JessicaPeng 新浪部落格:默語鏡花 IG:jessicapeng888 YouTube頻道:彭孟嫻JessicaPeng Podcast頻道:陪你飛越地平線 網站:彭孟嫻JessicaPeng 看更多 上一篇 從「日本人害日本人」說起:商場、職場上,「信任」兩個字比什麼都重要 下一篇 宛如一場時裝秀的職涯:從時尚採購到精品銷售,我在義大利時尚產業的10年工作路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教育Education 1400萬觀看人次、少女阿曼達的死亡控訴,可曾改變了什麼?嚴肅談談「網路霸凌」 評論Opinion 其實「同志權益正常化」這場仗,反動者早已輸了:「反同婚3公投」的論據與手段,真能阻擋時代潮流? 生活Life 遇到金錢糾紛先「爆料」再說?不如善用「小額錢債法庭」保護權益 職涯Career 比起安穩,他更渴望創造──30歲放棄教職鐵飯碗,改行從事不動產 廣編企劃|【U20論壇演講精華|#逆轉氣候變遷:2030氣候願景,新北淨零碳城市】 熱門文章 1 走遍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環遊世界7次──西班牙旅行達人:想了解世界就得旅行(BBCNews中文) 2 我的中國交換「奇幻之旅」──包括武漢大學室友對我說:「好像不統一也挺好的」 3 「幼童與后冠」:當3歲孩子打扮成性工作者、墊起假胸假臀──關於兒童選美之我見 4 鯨魚也有「不表演」的權利!加拿大警方對海洋公園提吿,盼悲劇不再重演 5 「在德國生活,到底需不需要會講德文?」──曾經完全不懂德語的我,如今這麼認為 6 我的30歲,艱難卻不無力:一個台中技職畢業生,來到德國成家立業的真實心路歷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