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糖尿病自古代就已被發現,糖尿病被最早記載於西元一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

在中世紀以後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直到1900年左右糖尿病的發病機理才被 ... 糖尿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5月8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世界糖尿病日代表符號「包 圈」(Universalbluecirclesymbolfordiabetes.)[1]讀音/daɪəbiːtiːs/症狀頻尿、容易口渴、容易飢餓[2]併發症心血管疾病、非酮症之超滲透壓的昏迷(英語:nonketotichyperosmolarcom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風、慢性腎臟病、足部潰瘍(英語:diabeticfootulcer)[2][3]類型glucosemetabolismdisease[*]風險因子maternalsmoking[*]診斷方法高血糖[2]治療健康飲食、運動[2]藥物胰島素、metformin[2][4]盛行率4.25億(8.8%)[5]死亡數每年約320–500萬[5]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內分泌學ICD-9-CM250OMIM612227MedlinePlus001214eMedicine117739、117853PatientUK(英語:PatientUK)management-of-type-1-diabetes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Orphanet101952[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糖尿病(拉丁語:diabetesmellitus,縮寫為DM,簡稱diabetes)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6]。

高血糖會造成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多食(英語:polyphagia)、多飲(英語:polydipsia)、頻尿(英語:polyuria)及體重下降。

對於第一型糖尿病,其症狀會在一個星期至一個月期間出現,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則較後出現。

不論是哪一種糖尿病,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引發許多併發症[2]。

一般病徵有視力模糊、頭痛、肌肉無力、傷口癒合緩慢及皮膚很癢。

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與高滲透壓高血糖非酮酸性昏迷(英語:Hyperosmolarhyperglycemicstate)[7];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足、以及視網膜病變等[2]。

糖尿病有兩個主要成因:胰臟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或者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8]。

全世界糖尿病患人數,1997年為1億2,400萬人,2014年全球估計有4.22億成人患有糖尿病[9]。

由於糖尿病患人數快速增加及其併發症,造成財務負擔、生活品質下降,因此聯合國將每年的11月14日定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目次 1種類 1.11型糖尿病 1.22型糖尿病 1.3妊娠糖尿病 1.4其他類型糖尿病 2併發症 3歷史 4病因及類型 4.1糖代謝 5診斷標準 5.1糖代謝狀態分類(WHO1999) 6治療和生活、飲食控制 6.1口服降糖藥物 6.2胰島素 6.3飲食原則 6.4美國糖尿病診斷標準 7高危人群 8糖尿病與感染 9自我檢測 10參考文獻 11延伸閱讀 12外部連結 種類[編輯] 1型糖尿病[編輯] 主條目:1型糖尿病 由於身體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或根本無法生產胰島素,病理上也被叫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英語: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或是青少年糖尿病(因屬於先天性疾病,大多數是在嬰兒時期至青少年期間發病,故名),病因目前不明[2]。

1型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理完全不同,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可能是基因或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破壞產生胰島素的胰腺胰島β細胞引起的,因此患者必須注射胰島素治療,目前世界上對此病沒有治癒方法。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於2009年發布的數據,全世界目前約有3000萬1型糖尿病患者[10]。

目前人類還無法治癒1型糖尿病,但還是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使絕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過上正常的生活,保證他們和其他人有同等的生活品質和壽命。

糖尿病的綜合防治必須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變、心態調整為前提;以飲食、運動、藥物等綜合治療手段為原則;同時,必須調動患者本人和家屬的合作方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2型糖尿病[編輯] 主條目:2型糖尿病 始於胰島素抵抗作用異常(細胞對於胰島素的反應不正常、不靈敏)[2]或細胞對胰島素沒有反應,而本身胰臟並沒有任何病理問題。

隨著病情進展胰島素的分泌亦可能漸漸變得不足[11]。

這個類型過去被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英語: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或成人型糖尿病,病因是體重過重或缺乏運動[2],根據一些研究,肥胖為胰島素阻抗的主因之一,因此肥胖可說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12]。

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型態改變,可減輕體重,並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13]。

另據最新研究顯示其與身體長期發炎反應有關,因為有7-8成病患根本不胖[14]。

2型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

特徵為高血糖,主要由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素相對缺乏引起。

1型糖尿病與其為之不同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身體因為胰臟裡的胰島細胞已經損壞,所以完全喪失了生產胰島素的功能。

[8]而2型糖尿病是由於進食大量精緻飲食及高反式脂肪的食物等原因。

糖尿病已成為發達國家的文明病之一,潛在病人數量不斷攀升,並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病徵為多尿症、多飲症(Polydipsia)以及多食症(Polyphagia)。

2型糖尿病患者佔糖尿病患者中的90%左右,其餘10%主要為1型糖尿病與妊娠糖尿病,因此後者可能被誤診。

因遺傳因素而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一般認為引發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肥胖症。

妊娠糖尿病[編輯] 主條目: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也是常見的糖尿病種類,它指過去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期間血糖高於正常值的孕婦[2],是周產期的主要併發症之一。

此病可能導致胎兒發育畸形、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低血糖、巨嬰症(英語:Largeforgestationalage)以及難產或者死產等併發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最新的診斷標準: 孕婦於妊娠24-28週時,進行75克口服葡萄糖量(口服)試驗,分別測量空腹、餐後1小時、2小時血糖濃度,若 空腹 > 5.1 mmol/L; 餐後1小時 > 10.00 mmol/L; 餐後2小時 > 8.5 mmol/L; 符合其中的任意一項,即可確診妊娠糖尿病。

其他類型糖尿病[編輯] 一些糖尿病導因有別於第一型,第二型和妊娠糖尿病,這包括: β細胞基因缺陷(β細胞分泌胰島素) 遺傳性胰島素抗拒 胰臟疾病 荷爾蒙失調 化學或藥物導致 成人隱匿遲發性自體免疫糖尿病 併發症[編輯] 經過光凝治療的糖尿病患的視網膜 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全身微循環的障礙,可以發生在心臟血管、腦血管、眼的視網膜、四肢週邊血管及腎臟,也可引起神經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俗稱「糖尿眼」,長期的高血糖環境會損傷視網膜血管的內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變,如微血管瘤、硬性滲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體增殖甚至視網膜脫離。

一般糖尿病出現十年以上的病人開始出現眼底病變,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則可能更早出現眼底病變,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眼科檢查眼底。

糖尿病腎病:俗稱「糖尿腎」,可分成五個階段,最終可能引致腎衰竭。

糖尿病患者患上腎病的機會比非糖尿病人士高出許多,當中約一半二型糖尿病患者受到影響。

在晚期時,腎病更可能會導致腎衰竭,患者必須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腎功能下降除了和患者的壽命較平均壽命為短有關外,亦會增加其他和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例如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俗稱「DPN」,因長期代謝失調血管系統功能影響,引起神經系統病變。

常見:下肢、手臂、手指出現劇烈疼痛刺痛、燒灼、麻木感,持續性異感痛,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情緒(焦慮、憂鬱)。

晚期後遺症包含足部潰瘍、夏科氏神經性關節病變、甚至截肢。

共病症包含:憂鬱、自律神經病變、認知功能障礙、周邊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糖尿病足:俗稱「糖尿腳」,初期只是腳部傷口難於癒合,若處理不當可引致截肢。

心血管疾病,俗稱「糖尿心」,過高的血糖水平會持續影響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多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二至四倍,更有約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於心血管疾病。

因此,醫學界近年提倡在「控糖」之餘,同時必須重視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方式包括維持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戒菸、維持理想體重。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壓控制與腳部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型糖尿病必須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2];而第二型糖尿病則可以使用口服藥控制血糖,若有需要也可以搭配胰島素注射[15]。

糖尿病用的部分口服藥與胰島素可能會造成低血糖[16]。

對同時患有肥胖症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減肥手術是有效的治療[17]。

對於妊娠糖尿病的患者來說,血糖通常會在生產後恢復正常[18]。

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的的報告指出全世界有4.22億人患有糖尿病,2012年估計有150萬人死於高血糖所引起的後果。

[9]2012年,糖尿病患中超過80%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19]。

2013年,全球共有三億八千二百萬名糖尿病患者,其中有90%是第二型糖尿病[20][21]。

在成年人口中患有糖尿病的比例已達8.5%[9],性別比例則大致相等[22],預期到203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將增加至五億九千二百萬名[23]。

2012-2013年間,每年糖尿病了造成一千五百萬至五千一百萬人死亡,在死因中排名第八[24]。

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會使死亡風險加倍[2]。

2013年全球因糖尿病所導致的耗費估計達五千四百八十億美元[25],2012年單在美國就花費二千四百五十億美元[26]。

另有研究發現,亞洲人(特別是東亞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並與以米飯為主食高度相關。

[27][28] 歷史[編輯] 糖尿病自古代就已被發現,糖尿病被最早記載於西元一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29][30]。

在中世紀以後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直到1900年左右糖尿病的發病機理才被科學實驗所證實。

1889年,德國科學家約瑟夫·馮·梅林(JosephvonMering)和俄裔德國科學家奧斯卡·明科夫斯基發現摘除了胰腺的狗出現了糖尿病所有的症狀並在不久後死亡。

1910年,愛德華·阿爾伯特·沙比-謝弗爵士提出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是因為缺少一種胰腺製造的物質,他建議稱這種物質為「insulin」(源自拉丁文「insula」,原意為小島,中文譯為「胰島素」)。

直到1921年,胰臟在新陳代謝中的內分泌作用以及胰島素是否真的存在才被進一步的研究所證實。

1921年,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爵士和查爾斯·赫伯特·貝斯特重複了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實驗,然後,他們進一步證明,可以通過注射健康狗的胰島提取物使患了糖尿病的狗恢復過來。

班廷、貝斯特以及他們的同事,特別是化學家科利普(Collip)在多倫多大學繼續從事提純牛胰島素的工作。

直到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了一種有效的治療——胰島素注射療法。

班廷和實驗室主任約翰·麥克勞德因此獲得了19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最快的一次,從發現到獲獎只有2年的時間。

班廷和貝斯特為胰島素註冊了專利但是並沒有收取專利許可費或控製商業生產,這使得胰島素的生產和使用迅速的遍及全世界。

1936年1月哈羅德·珀西瓦爾·希姆斯沃斯(英語:HaroldPercivalHimsworth)爵士發表論文指出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

其他的劃時代的發現包括: 1942年,發明磺醯脲類藥物(作用於胰島的β細胞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 1955年,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爵士(SirFrederickSanger)確定了胰島素中胺基酸的排列次序,他也因此而獲得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胰島素的放射性免疫測定(radioimmunoassay),由羅薩林·耶洛和所羅門·伯森(SolomonBerson)發明,耶洛因此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69年,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發現了胰島素的三維空間結構; 1988年傑拉德·瑞文博士確認了代謝症候群(metabolicsyndrome) 2006年12月20日,聯大通過第61/225號決議,此後每年的11月14日為聯合國糖尿病日。

這一天是發現了胰島素功用的加拿大醫學家弗雷德里克·班廷的誕辰。

病因及類型[編輯] 此章節需要擴充。

此章節包含過多行話或專業術語,可能需要簡化或提出進一步解釋。

請在討論頁中發表對於本議題的看法,並移除或解釋本條目中的行話。

糖代謝[編輯] 因為胰島素是調節大多數組織細胞(主要是肌細胞和脂肪細胞,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細胞)吸收葡萄糖的主要激素,所以胰島素缺乏和細胞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在所有類型的糖尿病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大多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被轉化成葡萄糖單醣——一種在血液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也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不能轉化,例如果糖(fructose),雖然其也能作為細胞能量來源,但是並不會轉換為葡萄糖,也不參與胰島素-葡萄糖調節機制。

另外,纖維素也不能被轉換成葡萄糖,雖然其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組成的長鏈,這是因為人類和許多動物的消化道沒有能力消化它。

當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升高時,比如飯後,β細胞就釋放胰島素到血液中。

胰島素使得大多數的細胞(通常的估計是全身2/3的細胞,包括肌細胞和脂肪組織)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作為能量或轉化成其它人體所需要的分子,或者儲存起來。

胰島素也是葡萄糖和儲存於肝臟和肌肉細胞中的肝醣之間相互轉換的主要控制信號,血糖濃度降低則會導致胰島β細胞減少釋放胰島素,也會降低葡萄糖向肝醣的轉化。

高胰島素水平可以加速多種生化合成的過程,比如細胞的生長和分裂、蛋白質合成和脂肪形成等。

診斷標準[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31][32]  編輯 條件 餐後兩小時血糖 空腹血糖 HbA1c mmol/l(mg/dl) mmol/l(mg/dl) % 正常 <7.8(<140) <6.1(<110) <6.0 空腹血糖障礙(英語:Impairedfastingglucose) <7.8(<140) ≥6.1(≥110)&<7.0(<126) 6.0–6.4 糖耐量受損(英語:Impairedglucosetolerance) ≥7.8(≥140) <7.0(<126) 6.0–6.4 糖尿病 ≥11.1(≥200) ≥7.0(≥126) ≥6.5 糖代謝狀態分類(WHO1999)[編輯] 糖代謝分類 靜脈血漿葡萄糖(mmol/L) 空腹血糖(FPG) 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2hPPG) 正常血糖(NGR) <6.1 <7.8 空腹血糖受損(IFG) 6.1~<7.0 <7.8 糖耐量減低(IGT) <7.0 7.8~<11.1 糖尿病(DM) ≥7.0 ≥11.1 治療和生活、飲食控制[編輯] 總的治療原則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控制、體育鍛煉、減輕體重,不吸菸及避免二手菸對預防及控制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效果,並配合一定的藥物治療,以達到控制血糖、預防並發症的目的。

口服降糖藥物[編輯] 參見:抗糖尿病藥 口服降糖藥物類型包括:[33] 雙胍類藥物: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減少肝葡萄糖的輸出和改善外周胰島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磺脲類藥物:屬於促胰島素分泌劑,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體內的胰島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TZDs):主要通過增加靶細胞對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瑞格列奈類藥物:為非磺脲類的胰島素促泌劑,主要通過刺激胰島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後血糖。

α-糖苷酶抑製劑:通過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腸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後血糖。

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抑製劑):通過抑制DPP-4而減少GLP-1在體內的失活,增加GLP-1在體內的水平。

SGLT2抑制劑: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2):幫助患者直接將糖份經由尿液排出體外,需小心泌尿道感染。

對於嚴重的第2型糖尿病且嚴重肥胖的患者,最近發展了一種胃繞道手術[34],可顯著改善其血糖水平。

2015年,台灣中央研究院的3名研究員以花費13年和1000種植物作研究,然後在苦瓜中發現最有效的植物性類胰島素苦瓜胜肽(BitterMelonExtractPeptide),隨後在臨床實驗上證實相關副作用與過去的常見口服降糖藥物緩和很多。

胰島素[編輯] 根據來源和化學結構的不同,胰島素可分為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

人胰島素如諾和靈系列,胰島素類似物如門冬胰島素、門冬胰島素30、地特胰島素注射液。

按作用時間的特點可分為: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包括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和預混胰島素(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常見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如門冬胰島素,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如地特胰島素。

臨床試驗證明,胰島素類似物在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和減少低血糖發生的危險性方面優於人胰島素。

[35] 飲食原則[編輯] 避免肥胖,維持理想且合適的體重。

因為胰島素阻抗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原因,而根據研究,肥胖為胰島素阻抗的主因,因此肥胖可說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危險因子[12]。

紅肉中的脂肪已被證實可以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36]。

肉類烹煮及加工過程會生成所謂的非酶糖基化及脂質氧化最終產物,可促進氧化反應進行,導致胰島素阻抗的產生,並加速糖尿病併發症的進展[37][38]。

根據研究,蔬食者由於攝食大量的穀類纖維,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血脂濃度,減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9][40]。

美國糖尿病診斷標準[編輯]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英語: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ADA)2010年的推薦標準,滿足以下任何一條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空腹血漿血糖在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或以上; 在口服糖耐量試驗中,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時後,血漿血糖在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或以上; 有高血糖症狀,並且隨機血漿血糖在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或以上;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在6.5或以上。

不過一些標準會認為,如果空腹血糖高於100毫克/分升或糖化血色素大於5.7,就已經算是糖尿病前期,但很有機會透過飲食控制、健康減肥及充足運動來治癒。

高危人群[編輯] 有報章曾列出下述情形之一為糖尿病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指血篩查,指血異常者需到醫院進行糖耐量試驗。

有糖調節受損史 年齡≥45歲 超重、肥胖(BMI≥24.0kg/m2),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級親屬 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妊娠糖尿病史 高血壓(血壓≥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HDL-C≤0.91mmol/L,三酸甘油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有一過性糖皮質激素誘發糖尿病病史者 BMI≥24.0kg/m2的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 嚴重精神病和長期接受抗抑鬱症藥物治療的患者 糖尿病與感染[編輯] 糖尿病患者常見感染類型:泌尿系感染、肺炎、結核病、膽道感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外耳炎和口腔感染。

自我檢測[編輯] 糖尿病患者可採用血糖儀進行自我檢測,準備工具:血糖儀、試紙、採血筆、採血針。

方法: 消毒皮膚 把試紙放入血糖儀 使用採血筆採血 把血液放置試紙讀取數據 參考文獻[編輯] ^DiabetesBlueCircleSymbol.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17March2006.(原始內容存檔於5August2007).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DiabetesFactsheetN°312.WHO.October2013[25March2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Kitabchi,AbbasE.;Umpierrez,GuillermoE.;Miles,JohnM.;Fisher,JosephN.Hyperglycemiccrisesinadultpatientswithdiabetes.DiabetesCare.2009-07,32(7):1335–1343.ISSN 1935-5548.PMC 2699725 .PMID 19564476.doi:10.2337/dc09-9032.  ^Ripsin,CynthiaM.;Kang,Helen;Urban,RandallJ.Managementofbloodglucoseintype2diabetesmellitus.AmericanFamilyPhysician.2009-01-01,79(1):29–36.ISSN 0002-838X.PMID 19145963.  ^5.05.1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DiabetesAtlas,8thedn..Brussels,Belgium: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2017[2020-09-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Aboutdiabetes.WorldHealthOrganization.[4April2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31日).  ^Kitabchi,AE;Umpierrez,GE;Miles,JM;Fisher,JN.Hyperglycemiccrisesinadultpatientswithdiabetes.Diabetescare.Jul2009,32(7):1335–43.PMID 19564476.  ^8.08.1GardnerDavidG.;Dolores,Shoback(編).Chapter17.Greenspan'sbasic&clinicalendocrinology9th.NewYork:McGraw-HillMedical.2011.ISBN 0-07-162243-8.  ^9.09.19.2全球糖尿病报告(PDF).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4月[2016-11-2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6-07-05).  ^Latestdiabetesfigurespaintgrimglobalpicture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9-24. ^Tripathy,Bb;Chandalia,HemrajB.RSSDITextbookofDiabetesMellitus.JPMedicalLtd.2012-01-15:235.ISBN 978-93-5025-489-9(英語).  ^12.012.1Hu,FB;Sigal,RJ;Rich-Edwards,JW;Colditz,GA;Solomon,CG;Willett,WC;Speizer,FE;Manson,JE.WalkingComparedWithVigorousPhysicalActivityandRiskofType2DiabetesinWomen:.Journalof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2000-03,20(2):130–131.ISSN 0883-9212.doi:10.1097/00008483-200003000-00009(英語).  ^PositionoftheAmericanDieteticAssociation:VegetarianDiets.JournaloftheAmericanDieteticAssociation.2009-07,109(7):1266–1282.doi:10.1016/j.jada.2009.05.027(英語).  ^不胖也患糖尿病國衛院:免疫發炎反應.華人健康網.[2021-03-03](中文(臺灣)).  ^Thetop10causesofdeathFactsheetN°310.WorldHealthOrganization.Oct2013[2015-0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30).  ^Irwin,RichardS.;Rippe,JamesM.ManualofIntensiveCareMedicine.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10:549.ISBN 978-0-7817-9992-8(英語).  ^Picot,J;Jones,J;Colquitt,JL;Gospodarevskaya,E;Loveman,E;Baxter,L;Clegg,AJ.Theclinicaleffectivenessandcost-effectivenessofbariatric(weightloss)surgeryforobesity:asystematicreviewandeconomicevaluation.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Winchester,England).September2009,13(41):1–190,215–357,iii–iv.PMID 19726018.doi:10.3310/hta13410.  ^Cash,Jill.FamilyPracticeGuidelines3.SpringerPublishingCompany.2014:396[2015-01-05].ISBN 978082616875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糖尿病.世衛組織.2011年9月[2011-1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0).  ^Williamstextbookofendocrinology12th.Philadelphia:Elsevier/Saunders.2011:1371–1435.ISBN 978-1-4377-0324-5.  ^Shi,Yuankai;Hu,FrankB.Theglobalimplicationsofdiabetesandcancer.TheLancet.2014-06,383(9933):1947–1948.doi:10.1016/S0140-6736(14)60886-2(英語).  ^Vos,Theo;Flaxman,AbrahamD.;Naghavi,Mohsen;Lozano,Rafael;Michaud,Catherine;Ezzati,Majid;Shibuya,Kenji;Salomon,JoshuaA.;Abdalla,Safa.Yearslivedwithdisability(YLDs)for1160sequelaeof289diseasesandinjuries1990-2010: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0.Lancet(London,England).2012-12-15,380(9859):2163–2196.ISSN 1474-547X.PMC 6350784 .PMID 23245607.doi:10.1016/S0140-6736(12)61729-2.  ^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DiabetesAtlas.[4April2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8).  ^IDFDIABETESATLAS(PDF)6.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2013:7.ISBN 293022985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6-09).  ^IDFDIABETESATLAS(PDF)6.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2013:7.ISBN 293022985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6-09).  ^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EconomiccostsofdiabetesintheUSin2012..Diabetescare.Apr2013,36(4):1033–46.PMID 23468086.  ^Hu,E.A.;Pan,A.;Malik,V.;Sun,Q.Whitericeconsumptionandriskoftype2diabetes:meta-analysisandsystematicreview.BMJ.2012-03-15,344(mar153):e1454–e1454.ISSN 0959-8138.PMC 3307808 .PMID 22422870.doi:10.1136/bmj.e1454(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Sacks,FrankM.;Carey,VincentJ.;Anderson,CherylA.M.;Miller,EdgarR.;Copeland,Trisha;Charleston,Jeanne;Harshfield,BenjaminJ.;Laranjo,Nancy;McCarron,Phyllis.EffectsofHighvsLowGlycemicIndexofDietaryCarbohydrateonCardiovascularDiseaseRiskFactorsandInsulinSensitivity:TheOmniCarbRandomizedClinicalTrial.JAMA.2014-12-17,312(23):2531.ISSN 0098-7484.PMC 4370345 .PMID 25514303.doi:10.1001/jama.2014.16658(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Leutholtz,BrianC.;Ripoll,Ignacio.ExerciseandDiseaseManagement,SecondEdition.CRCPress.2011-04-25:25.ISBN 978-1-4398-2759-8(英語).  ^Poretsky,Leonid.PrinciplesofDiabetesMellitus.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10-01-24:3.ISBN 978-0-387-09841-8(英語).  ^Definitionanddiagnosisofdiabetesmellitusandintermediatehyperglycemia:reportofaWHO/IDFconsultation(PDF).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6:21.ISBN 978-92-4-159493-6.  ^Vijan,Sandeep.Type2Diabetes.AnnalsofInternalMedicine.2010-03-02,152(5):ITC3–1.ISSN 0003-4819.PMID 20194231.doi:10.7326/0003-4819-152-5-201003020-01003(英語).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治糖尿病胃繞道手術助擺脫終身服藥.蘋果新聞網.[2021-03-03](中文(臺灣)).  ^新型胰島素類似物的研究進展.《世界臨床藥物》2004年第12期. ^、Hu,F.B.;Liu,S.;vanDam,R.M.DietandriskofTypeIIdiabetes:theroleoftypesoffatandcarbohydrate.Diabetologia.2001-07-01,44(7):805–817.ISSN 0012-186X.doi:10.1007/s001250100547.  ^Peppa,M.;Goldberg,T.;Cai,W.;Rayfield,E.;Vlassara,H.Glycotoxins:AMissingLinkinthe"RelationshipofDietaryFatandMeatIntakeinRelationtoRiskofType2DiabetesinMen".DiabetesCare.2002-10-01,25(10):1898–1899.ISSN 0149-5992.doi:10.2337/diacare.25.10.1898(英語).  ^Vlassara,H.;Cai,W.;Crandall,J.;Goldberg,T.;Oberstein,R.;Dardaine,V.;Peppa,M.;Rayfield,E.J.Nonlinearpartialdifferentialequationsandapplications:Inflammatorymediatorsareinducedbydietaryglycotoxins,amajorriskfactorfordiabeticangiopathy.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02-11-26,99(24):15596–15601.ISSN 0027-8424.PMC 137762 .PMID 12429856.doi:10.1073/pnas.242407999(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Rose,H.J.;White,F.;MacDonald,A.;Rutherford,P.J.;Favre,E.FatintakesofchildrenwithPKUonlowphenylalaninediets.JournalofHumanNutritionandDietetics.2005-10,18(5):395–400.ISSN 0952-3871.doi:10.1111/j.1365-277X.2005.00643.x(英語).  ^Nagy-Gasztonyi,M.;Kardos-Neumann,Á.;Biacs,P.Á.Potentialindicatorenzymesatbroccoliblanchingtecnology.ActaAlimentaria.2000-05,29(2):181–186.ISSN 0139-3006.doi:10.1556/AAlim.29.2000.2.8(英語).  延伸閱讀[編輯] PolonskyKS.ThePast200YearsinDiabete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12,367(14):1332–40.PMID 23034021.doi:10.1056/NEJMra1110560.  外部連結[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糖尿病」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糖尿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亞裔糖尿病研進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國糖尿病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香港糖尿聯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的自我檢測 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內分泌系統疾病(E00-E35,240-259)胰臟/糖代謝機能減退 糖尿病 類型: 1型 2型 MODY1(英語:MODY1)2(英語:MODY2)3(英語:MODY3)4(英語:MODY4)5(英語:MODY5)6(英語:MODY6) 併發症 昏迷 血管病變 酮酸中毒 腎病變 神經病變 視網膜病變 心肌病變 胰島素感受器官(拉布森-門登霍爾氏綜合徵) 胰島素抵抗 功能亢進 低血糖 β細胞(高胰島素症) G細胞(左-艾二氏症) 下視丘/腦下垂體軸下視丘 促性腺激素 卡門氏綜合徵 肥胖生殖無能性營養不良 CRH(三級腎上腺機能不足) 抗利尿激素(神經源性尿崩症) 普遍(灰結節錯構瘤) 腦垂體垂體功能亢進症 前部 肢端肥大症 高泌乳素血症 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症 後部(SIADH) 普遍(尼爾森氏綜合徵) 垂體機能減退症 前部 卡門氏綜合徵 生長激素缺乏症 ACTH分泌不足症/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症症 GnRH不敏感症 FSH不敏感症 LH/hCG發育不良 後部(神經性尿崩症) 普遍 空蝶鞍綜合徵 垂體卒中 席漢氏綜合徵 自體免疫性垂體炎 甲狀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 碘缺乏病 先天性碘缺乏症候群 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 粘液性水腫 甲狀腺功能正常的病態綜合徵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高甲狀腺素血症 甲狀腺激素抗性綜合徵 家族性白蛋白異常性高甲狀腺素血症 橋本氏甲狀腺毒症 人為甲狀腺毒症 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 甲狀腺炎 急性感染性 亞急性 德庫凡氏 亞急性淋巴細胞性 自體免疫性/慢性 橋本氏 產後 里德爾氏 甲狀腺腫 地方性甲狀腺腫 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 毒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 甲狀腺結節 甲狀旁腺甲狀旁腺機能減退症 甲狀旁腺機能減退症 偽甲狀旁腺機能減退症 偽偽性甲狀旁腺機能減退症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 原發性 繼發性 再繼發性 囊性纖維性骨炎 腎上腺功能亢進症 醛固酮:醛固酮增多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康恩氏綜合徵 巴特氏症候群 糖皮質類固醇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AME 利德爾綜合症 17αCAH 皮質醇:庫興氏症候群(偽庫興氏綜合徵) 性類固醇:21αCAH 11βCAH 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症(愛迪生氏、WF) 醛固酮:醛固酮減少症 21αCAH 11βCAH 皮質醇:CAH 類脂 3β 11β 17α 21α 性激素:17αCAH 生殖腺 卵巢:多囊卵巢綜合症 卵巢功能早衰症(POF) 精囊:酶 5-α還原酶缺乏症 17-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缺乏症 芳香化酶過度綜合徵) 雄激素受體(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徵) 普遍:性腺功能低下症(青春期延遲) 性腺機能亢進症 早熟青春期 雄激素過少症 雌激素過少症 雄激素過多症 雌激素過多症 體長度 侏儒症/身材矮小症 小矮人症 萊倫氏綜合徵 社會心理 垂體性侏儒症 巨人症 多發型 自體免疫性多內分泌腺病綜合徵多發型 APS1 APS2 類癌綜合徵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 1 2A 2B 早年衰老症候群 維爾納症候群 肢皮早老 變形性早老症 伍德豪斯-沙卡第氏綜合徵 閱論編內分泌系統索引描述 腺體 激素 甲狀腺 中間物 代謝物 礦物性皮質素 生理(英語:Template:Endocrinologyphysiology) 發育(英語:Template:Developmentofendocrinesystem) 疾病 糖尿病 先天(英語:Template:Congenitalendocrinedisorders) 腫瘤 其他 症狀 治療 程序(英語:Template:Endocrinesystemprocedures) 藥物 鈣平衡(英語:Template:Calciumhomeostasis) 皮質類固醇 口服降血糖藥物 腦下垂體及下視丘(英語:Template:Pituitaryandhypothalamichormonesandanalogues) 甲狀腺(英語:Template:Thyroidtherapy) 閱論編糖尿病(E10–E14,250)糖尿病的類型 前期糖尿病 空腹血糖受損 葡萄糖耐量障礙 胰島素抵抗 常規胰島素療法 1型 LADA 2型 KPD MODY NDM 暫時性 永久性 糖尿病的詞彙 糖尿病與妊娠:妊娠糖尿病 血液檢查 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 糖耐力測試 果糖胺 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飲食 抗糖尿病藥 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類似物 胰島素療法 強化性胰島素療法 搏動性胰島素 治療 胚胎幹細胞 胃旁路手術 人工胰臟 併發症/預後 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低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滲性高血糖狀態 糖尿病血管病變 糖尿病足 潰瘍 神經性關節病 糖尿病性肌壞死 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心肌病 糖尿病性皮膚病 糖尿病皮膚病變 糖尿病性大皰 糖尿病手關節病變 糖尿病足潰瘍 其它 低血糖症/高血糖症 閱論編內分泌系統索引描述 腺體 激素 甲狀腺 中間物 代謝物 礦物性皮質素 生理(英語:Template:Endocrinologyphysiology) 發育(英語:Template:Developmentofendocrinesystem) 疾病 糖尿病 先天(英語:Template:Congenitalendocrinedisorders) 腫瘤 其他 症狀 治療 程序(英語:Template:Endocrinesystemprocedures) 藥物 鈣平衡(英語:Template:Calciumhomeostasis) 皮質類固醇 口服降血糖藥物 腦下垂體及下視丘(英語:Template:Pituitaryandhypothalamichormonesandanalogues) 甲狀腺(英語:Template:Thyroidtherapy) 規範控制 GND:4070446-4 LCCN:sh85037456 NDL:00573283 NSK:00022616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糖尿病&oldid=68170788」 分類:糖尿病營養學慢性病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CS1英語來源(en)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自2015年5月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Infoboxmedicalcondition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擴充中的條目所有擴充中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包含過多行話或專業術語的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粗劣翻譯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Gaeilge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ગુજરાતીHausa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ugandaLimburgsLigureLietuviųLatviešu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ဘာသာမန်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नेपालभाषाLiNiha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Oromoo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