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shoring - cirericire - 痞客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offshoring. 中文是怎麼翻? 境外轉包? 在台灣業界這種假掰的地方,一定就是說offshoring... 反正意思就是把價值鏈之中一部分的行為外包出去,讓國外 ... 關閉廣告 cirericire 跳到主文 每當欲言又止...部落格歌聲嘹喨... 部落格全站分類:心情日記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ug08Wed201210:28 Offshoring 最近在K的Feenstra的國貿課本, (身為一個差勁的phD學生我知道這是一本我早該讀的書...但沒辦法啊...大學時真的不是念這科的,我又太愛玩了...T.T所以到現在才在惡補很多十年前早該看的書...) 看到第七章。

  offshoring 中文是怎麼翻?境外轉包? 在台灣業界這種假掰的地方,一定就是說offshoring... 反正意思就是把價值鏈之中一部分的行為外包出去,讓國外的人去作。

我自己蒐集的資料裡,台灣和大陸的確出現這樣的現象,90年代前期。

(根據定義,這樣的狀況會呈現產業間相對工資的同向移動) (也的確出現了,但我並沒有用統計軟體或VAR模型得到一個統計上顯著的證據 因為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從88年以後到2012的每年大陸各行業平均薪資,也只有近30期而已) (樣本數太少。

) 好,但現在,根據Samuelson的說法, offshoring不見得一定代表了國內的工作被國外的人搶走。

而很可能,因為產能的增加,而造成事業的擴展,其實反而讓國內增加了就業機會。

課本裡摘錄了Slaugter的一篇Journal的文章,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022804575041253835415076.html 其中也抨擊了Obama的選舉前的口號,就是要終止對某些公司的taxbreak 讓這些把產業中部分行為外包出去的公司,因為是境外營運而不用課稅的部分, 要把這個數量討回來,並且補貼回社會。

因為他們某種意義上,算是賣國賊,把國內的就業機會,丟到國外去。

在當時似乎是一個還算響亮的口號、連希拉蕊也口徑一致。

  Slaughter認為,這反而是一種產業升級,國內的勞工可以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去作邊際產出更大的工作,創作更多附加價值的事情。

  想到老爸寄來的天下雜誌裡,反而提到另外一個例子。

提到美國現在竟然反而變成中國企業逆投資回來的標的, 在美國設廠,反而比在中國內地設廠便宜。

電力,居然尤其如此。

因為當地部分各州政府開始補助,協助培育人力資源、甚至在公共建設上都作出相當的配合 (比方說為了現代汽車(韓商)開設了一條專門讓他們運零組件、貨品的鐵路) 目的就是吸引外資、招商。

而做出來的產品,一來品質保證,二來,美國本土仍然是數一數二的大市場。

很多可能就直接賣給當地了, 當然更多的銷售對象是全世界。

所以,美國本土企業回流、中國外資躍躍欲試。

這在Feenstra的課本裡,被稱為onshoring或是reshoring... 這個現象配合著相對變弱勢的美元走勢,使得進口至美國本土變得相對困難。

而金融海嘯之後的的不景氣也讓美國勞工願意壓低工資。

該雜誌是以最後的一句話作結,大家都想得到是哪句話: 那麼,台灣呢?台灣的商人,準備好了嗎? 然後下一頁就是剛剛提到的產業相關的廣告。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廣告打的是產品。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廣告打的就是投資標的、一盞明燈, 不過我倒不認為真有這樣的mindset在其後操作, 畢竟,投資者對於某些公司的一時間的熱中,造成股價上升,有時候未必是公司經營者樂見的。

所以未必,但我也不清楚就是了。

  而對照回來feenstra目前給予我的教誨。

這樣的逆投資,正是很好的例證。

一開始,作為offshoring的起始者, 把部分產業鏈作境外的外包,而其FDI投資的標的當然是搜尋 固定成本投入對低廉的國家,會有一個bottomseeking的情形出現。

(就是,交通方便的、設廠有優惠的、可以免稅的、最好成品就在當地完成、當地販售,成本越低,越好!) 而這樣的動作,feenstra的第七章的model預測,會造成兩國各自的, 產業間的相對工資的同時提升。

只不過,哪一個國家提升較多、哪一個國家的絕對工資較高,則未必一定。

所以,有朝一日或許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包括人工、原物料、固定成本) 也很可能追上已發展國家的水準、並且超而越之, 那麼,資本的逆向注回也只是剛好而已。

(雖然,直觀上我們會覺得offshoring出去的國家出的是資本,當然是因為國內的 勞力成本太貴了,通常找的都是工資低廉的發展中國家。

那麼,理論上,或者說, 在我還未查證出理論的"經濟直覺"來說,發展中國家工資攀升的幅度要 比發展程度較高國家的工資攀升的要快的多。

這個,在我蒐集的資料裡 (1988-2011年的製造業和科技業的相對工資in台灣和in中國) 發展程度較低的中國的確有較高工資攀升率。

因為,邊際產出是一開始遞增、在通過某特定點(忘記是不是叫歧點了) 後來是遞減的。

這可能就剛好是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國家的差異。

    (借用一下生產力曲線totalproductionfunction,在圖中L2之前的邊際產出是遞增的(曲線的切線斜率增加),就是所謂生產三階段的第一階段,或許可以對照至發展中國家在產能還在萌芽時,邊際產出是遞增的,也就是說,實質工資有增加的趨勢,這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後是可以明顯觀察得到的。

而在L2之後,邊際產出開始遞減。

至於台灣的實質工資雖然沒有遞減,但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是否可以視為類似solow的steadystat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