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繁榮之下,華為的冬天是不是又來臨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龍章

16年前,當華為銷售額達到220億的時候,任正非在內刊上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

當時華為正值勃勃上升期,任正非卻大談華為的危機和失敗,這種憂患意識引起輿論一片讚揚。

16年後,任正非並沒有寫下第二篇《華為的冬天》,但是對於華為的一些員工來說,已經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冬天的到來。

華為2016年業績未完成

誰也沒想到,2017年春節之後華為引起輿論關注的話題是因為清理34歲+員工。

2月6日,在華為內部心聲社區上,有華為的員工爆料稱華為開始清理在中國區34歲以上的員工。

雖然在心聲社區的原帖很快無法顯示,但這條消息迅速開始在電信從業者中流傳和發酵。

在知乎上,有疑似知情者表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的交付員工,主要是交付的工程維護人員

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的程式設計師。

面對輿論質疑,華為官方表示清理34歲以上員工消息純屬謠言。

但是官方的回應並沒有打消質疑,實施上,在內部社區中,員工被迫離職的帖子依舊每天出現

2月24日,華為CEO任正非也出來發聲回應此事,在一份華為總裁辦電子郵件中,他表示,「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

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在裁員和任正非講話的背後,一個鐵一樣的事實是華為其實沒有完成2016年的收入目標。

2016年1月,華為將2016年銷售收入目標訂為818億美元,較2015年將增長36%左右。

但是在2016年12月30日,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對外發布的華為2016年銷售收入位5200億人民幣,約757億美元,同比增長32%。

即便是排除匯率因素影響,華為也沒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標。

正如16年前寫下華為的冬天的時候一樣,任正非在警告員工的時候,華為也並沒有走在下坡路上。

這是一份非常亮眼的業績。

作為中國企業家中卓越領袖,作為華為的大腦,任正非對華為的大方向和市場的變化一貫嗅覺靈敏

在寫下華為的冬天之後,華為很快遭遇到了慘烈的市場競爭,被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通信、中興通訊等國內外電信設備商圍剿。

在持續十多年的競爭中,華為終於登上世界之巔,成為首屈一指的電信設備商,營業收入超過競爭對手。

如今華為企業業務穩居第一,手機業務成為僅次於蘋果和三星的世界第三之後,但任正非在華為內部警告依舊值得琢磨。

在一片繁榮之下,華為的冬天是不是又來臨了

運營商業務潛力挖盡

作為華為起家和發展的基礎,運營商業務一直是華為的基本盤

以2014年和2015年為例,運營商業務在華為的總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66%和59%。

在占比下降的同時,運營商業務的增速也在華為的三大業務體系中處於拖後腿的角色。

2014年華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的增速分別為16.4%、27.3%和32.6%。

2015年華為的三大業務增速分別為21.4%、43.8%和72.9%。

從某種程度上說,華為的運營商業務至今依然保持著增長已經是非常難得。

其增量主要來源自運營商在4G業務上的投入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合中國電信在過去數年在4G的基礎設施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僅僅在2015和2016年中國移動就建設了60萬個基站,基站總數達到146萬個。

而中國電信方面4G基站總數達115萬個,聯通建設70萬個基站。

三大電信商基本上覆蓋人口超過13億,實現全國鄉鎮以上連續覆蓋和行政村熱點覆蓋。

「中國移動的4G,我們實際上只做了三個年頭,2014、2015、2016,三年的時間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4G網絡。

隨著基站設施的大量建成,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開始減速,中國移動方面多次傳出結束大規模投入4G的消息。

隨著4G網絡建設的高潮的過去,運營商的相關投入必然減少,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在2017年之後面臨著下滑的危險——愛立信收入下滑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北美4G建設的高潮已過。

作為全球最大的無線設備供應商,運營商業務的下滑威脅對華為的威脅也最大,也是華為高調研發5G業務的原因

2016年11月,以華為為核心代表、由中國主導推動的Polar Code碼被3GPP採納為5GeMBB控制信道標準方案。

2017年2月22日高通和華為同一天先後完成了基於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5G新空口(5GNR)標準工作的5G連接。

但是,5G業務依然處於試驗早期,而且要推動電信運營商對剛剛建設成型的4G網絡進行更新換代,也是很艱巨的問題

在更加深遠的層面上,華為的運營商們目前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頹勢,有人認為「電信冬天」已經來臨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OTT開始對電信運營商們展開了巨大的衝擊,對電信設備商現有的「現金牛」業務——語音和簡訊,形成了極強的替代作用。

雖然說OTT業務也依賴者網絡流量才能使用,但是OTT費用的增長無法彌補,運營商們在語音和簡訊業務下降的損失。

就連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都承認,現在整個電信行業面臨轉型壓力,各國都在想辦法促進運營商降價,運營商陷入困境,增長和盈利能力下降。

「電信設備供應商的連帶效應,供應商與運營商唇齒相依,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迫切希望華為從一個網絡設備供應商轉型為商業解決方案提供商。

手機業務虛胖

雖然從出貨量來看,華為已經成為全球第三的智慧型手機廠商,但是在盛名之下,其手機業務其實難言樂觀。

從國內來看,2016年華為有望打敗多年對手小米榮登中國手機老大的位置,但是由於OPPO和VIVO的橫空出世,這一榮耀硬生生被搶走。

與小米的「為發燒而生」,OPPO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品牌口號相比,近年來華為手機在消費者的印象相當的模糊

可能最大的印象就是三天兩頭的手機發布會,據統計,華為2016年總計發布了22款手機,三星和蘋果分別為31款和3款,OPPO和vivo分別為9款和13款。

平均每款手機的銷量為600萬步左右,低於大部分的競爭對手,「機海戰術」名副其實。

體現在另外一個競爭的維度即利潤上

華為消費者業務部門公布了2016年全年業績,預計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1780億元人民幣,智慧型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台。

但是營業利潤僅20億美元,不僅沒達到內部設定的25億美元的目標,甚至低於2015年的22億美元。

從利潤率方面來看不僅與三星和蘋果差距較大,就連OPPO和vivo也遠遠不如。

我們盈利能力還是不足,利潤增長太慢,太多利潤都被渠道商賺走了,我們成了為渠道商打工了

這是任總比較不滿意的

」華為手機掌門人余承東認為,這一點也是的任正非非常不滿意,任正非要求向小米、OPPO和vivo以及三星和蘋果學習。

「三年內,服務水平趕上蘋果,利潤率趕上OPPO/VIVO,這樣我們就很滿意了。

在所有的業務類型當中可以看到消費者部門的收入占比在不斷的提升,目前已經超過了企業業務,逼近運營商業務。

但是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其凈利潤卻不增反降,拖累了華為整體利潤率

實際上,這樣的營收增長是無效的增長,對華為來說有害無益。

就手機業務而言,華為手機在過去一直處於跟隨者的模式當中,其對標對象從小米轉到了OV身上,主打特色從性價比到拍照,並沒與走出行業窠臼。

走入無人區之後,真正趟出一條路,才說明其走向成功。

海外業務增長停滯

對海外來講,2015年是一個巨大而悄然的轉變。

這一年,華為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比重開始超越海外,中國大陸業務占比從37.8%猛然上升到54.3%。

與此同時,其海外各大區的營收占比均出現下降:美洲區從10.7%下降到10%;歐洲中東非洲占比從35%下降到32%;亞太區從14.7%降到了13%。

從營收額的絕對數字上看,各海外大區增長接近停滯

未來華為的增長主要將依賴於中國大陸,雞蛋從放在幾個籃子變成了放在一個籃子裡,企業經營風險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華為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美國進展不大,目前在美國市場,四大電信運營商都沒有使用華為的設備

在運營商業務受挫之後,華為頻頻通過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試圖重新叩開美國市場大門,試圖樹立高端品牌的形象。

但是目前來看,並沒有取得進展。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布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

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其版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若涉及侵權,敬請聯繫我們,以便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