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三十年,從青銅到王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基思·詹森、伊萊亞斯·格羅爾,譯/觀察者網 周枝萍】

2009年,瑞典手機巨頭特里亞-索內拉電信(TeliaSonera)開始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一些最重要的、技術最先進的城市建設全球首批4G無線網絡。

在挪威奧斯陸的4G網絡承建商選擇上,特里亞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出人意料的決定:華為。

當時的華為除了在國內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外,海外市場的業務並不多。

然而就在那一年,華為再次出人意料地拿下了一份更大的合同,全面重建並更新挪威的移動通信網絡,而該網絡最初是由全球通信行業領軍者——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建造的。

最終,這個來自中國的初生牛犢以低於預算的成本提前完成了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網絡升級任務。

在許多無線通信行的從業人士看來,這件事象徵著華為和中國的成人禮。

華為與其它靠壓低定價或山寨技術來攫取市場份額的中國公司再也不可同日而語。

仿佛忽然之間,華為作為一家自己掌握尖端技術的公司,硬是在愛立信、諾基亞等歐洲巨頭的後院裡擠出一片天地。

「那時人們第一次意識到,華為不僅價格低,關鍵是性價比具有競爭力,"惠譽解決方案公司(Fitch Solutions)的電信業分析師德克斯特·提利安說道。

時間回到現在。

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華為這家私人控股的企業發展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商,公司去年在 170多個國家總營收超過107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各方均認為華為已經在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5G)的開發競賽中取得了領先,而這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與前幾代移動通訊技術不同——它們僅僅賦予了讓消費者發送簡訊、手機上網、快速播放視頻的能力——而5G則預計將徹底顛覆全球經濟。

隨著華為的市場份額和技術實力日益增長,中國政府的 「冠軍企業」終於獲得了主導下一代技術的優勢地位,這或許是中國現代史上頭一次。

5G帶來的數據傳輸速度將遠遠超過現有的移動技術,這對消費者來說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5G是人工智慧無縫運行,無人汽車安全駕駛,世界各地自動工廠的機器可以完美的實時通信,以及地球上幾乎所有設備全部實現互聯互通的技術基礎。

簡而言之,5G將成為21世紀經濟的中樞神經系統——如果華為繼續崛起,那麼最有可能主導世界經濟的將是中國,而不是美國。

在此之前,世界經濟主導權一向由已開發國家壟斷,華為令人驚愕的闖關能力不僅震撼了通信行業,也深深觸動了西方國家的政府。

華為的成功使其成為美國川普政府的目標。

後者警告稱,華為在全球電信網絡中日益突出的角色可能使中國有能力藉機控制全球數字通道,進而監視其競爭對手,或竊取對方的商業機密。

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Swed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5G技術的蒂姆·魯利格表示:"5G正在變成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戰場"。

這便引出了一個有待回答關鍵的問題:華為到底為誰而工作?儘管華為以私有企業身份為豪,但1987年創立該公司的任正非曾經是解放軍的工程兵,而且軍隊也是華為創業初期的重要客戶。

上月底,英國5G監管機構發布的重要報告引發人們對華為可能成為高科技特洛伊木馬的擔憂。

報告的結論是,「潛在的缺陷(underlying defects)」致使該公司軟體和網絡安全系統可能遭到黑客攻擊,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

但即便如此,這份報告主要歸咎於工程設計上的疏忽,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這些漏洞是在中國當局的指示下植入的;報告也沒有建議英國完全禁掉華為。

實際上,經常疏遠長期盟友的川普政府,已經在孤立華為的全球行動中步履蹣跚。

儘管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盟國已經在華盛頓方面的領導下對華為技術下了禁令,但許多其他國家仍在考慮之中。

英國與德國一樣,仍在權衡購買華為設備的地緣政治影響。

泰國和韓國等其它國家已經先走一步,允許華為啟動5G項目。

作為一個美國指望用來制衡中國的大國,印度此次拒絕了美國將華為擋在電信網絡之外的要求。

仿佛在一夜之間華為便占據了技術高地,西方的擔憂背後有個直白的問題:這個30年前名不見經傳,靠進口基礎電信設備起家的中國私有企業,怎麼就成了全世界關鍵技術的主宰呢?

華為的成功及其近年來的技術實力,不能用某個單一因素來解釋。

成本優勢當然也是因素之一。

國家支持,免受外來競爭衝擊,以及龐大的本土市場,都有利於華為的巨額收入一再翻番。

另外,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是退伍老兵,而華為的首批客戶就是軍隊,這恐怕不僅是巧合。

然而,華為的光速崛是許多不同政策和抉擇相互作用的結果,西方競爭對手的若干失誤也算是獻上了助攻。

華為2018年營收已破千億美元大關

有一點很明確:歷年來華為所得到的國家支持,是西方競爭對手所享受不到的,儘管這種支持的確切性質很難量化。

由於華為是員工持股制的私有企業,它沒有義務像上市公司那樣公布詳細的財務報告。

但歐盟調查人員找到的證據顯示,華為可能獲得過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300億美元信用額度,以及其它一些時機恰到好處的融資。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的「維護民主聯盟(Alliance for Securing Democracy)」中國分析師馬修·施拉德爾說:"國家支持的融資對華為的發展至關重要。

" 這幫助華為控制了國內市場,進而使其有能力通過向海外市場提供大幅折扣來實現擴張。

華為否認接受了國家的直接援助。

不過任正非一向坦言,中國產業政策在華為的成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曾經表示,如果不是中國政府保護本土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免受來自海外競爭的激烈衝擊,"華為恐怕就不存在了。

"

因此,華為的崛起或許可以被視為兩種資本主義形式之間鬥爭的最新考驗: 一種是開放的私有化的西方市場經濟,另一種是政府支持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不過這次意識形態分野並不那麼清晰,因為華為並不是正式意義上的國有企業。

無論中國政府扮演什麼角色,任正非的個人願景和抱負顯然對華為起到了塑造作用。

2000年,《遠東經濟評論》在對華為公司的側寫中記載道:任正非39歲離開軍隊,在國企南油集團下面的一家電子公司工作了四年,後從一家國有銀行拿到了850萬美元貸款,和14名同事一起創辦了華為。

他最初經營的是電信交換機代理業務,交換機是一種基本的網絡技術。

1990年,華為開始自產交換機,但他沒有跟從行業的標準做法——與外國公司合作,而是下大力氣對內投資進行自主研發。

分析師納撒尼爾•阿倫斯在研究華為業務記錄後發現,上世紀90年代初,華為擁有500名研發人員和200名生產人員,這種嚴重「一邊倒」的產研比例極不尋常。

到1993年,華為推出了新的交換機,並選擇軍隊作為客戶,為其架設電信網絡。

根據《遠東經濟評論》的報導,這份合同在華為超越競爭對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助力作用。

一年後,任正非設法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政府保護。

他在獲得江澤民總書記接見時向其陳述,程控交換機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說它與國防一樣重要,絲毫也不過分。

這番見解得到了江的認同。

到了1996年,在任正非的推動下,中國政府改變產業政策使其偏向民族電信企業,將外國競爭對手擋在門外。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華為火力全開,在全國範圍內浩浩蕩蕩地擴張,與地方政府特別是農村基層政府部門簽約,以超低的破盤價出售技術消滅競爭對手,有時甚至向政府機構提供免費服務。

到1998年,華為的市場份額已經趕上了其主要競爭對手上海貝爾。

華為在國內崛起的同時,也通過比競爭對手提供更多折扣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

與西方競爭對手相比,華為擁有一大批願意接受較低工資待遇的工程人才,節省的人力成本化作了面向客戶高達20%的折扣。

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提供的數據顯示,華為如今控制著全球29%的電信設備市場,這個數字在亞太地區高達43%,在拉丁美洲達到34%。

儘管華為也有技術剽竊案的黑歷史,如本世紀初竊取思科路由器軟體代碼一案,但專家們依然認為,正是因為任正非從創業伊始便高度重視研發,如今華為才會成長為研發巨頭。

信號研究集團(Signals Research Group)創始人、行業分析師邁克·特蘭德表示:"我認為,華為現在擁有很多技術專長的原因是他們匯聚了很多聰明人。

你可以批評華為,但不可以全盤否定。

"

如今,任正非認為作為私有企業,華為可以自由地投入更多的資金用於研發——這個數字約為每年150億到200億美元。

在華為,約有8萬人致力於研發工作,這差不多是公司的半數員工;僅在深圳的華為企業園區,就有數以萬計的研發人員。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前首席技術專家亨寧•舒茨萊寧說,華為專注於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這樣的能力與思科和谷歌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舒茨萊寧表示,華為的研究機構"很好地融入開發過程",使華為能夠迅速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銷售額。

華為實行高度的垂直整合。

與其主要競爭對手愛立信和諾基亞不同,華為幾乎設計了5G技術的所有組成部分,包括網際網路經濟的核心技術:智慧型手機。

華為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僅次於韓國的三星。

專家們認為,通過設計晶片組和生產配套的手機,華為可以更快地將5G產品推向市場。

在建設3G和4G網絡時,華為還是一名追趕者,它向老牌競爭對手尋求獲得許多技術授權。

惠譽解決方案公司的提利安表示,華為當年的做法讓今天同樣逐鹿5G技術的愛立信和諾基亞多多少少出現了自滿情緒。

愛立信和諾基亞都在當時看來的尖端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所以只想著最大限度的擠出利潤,而不是朝下一個階段奮勇前進,這使得它們在開發上逐漸掉隊。

此外,他們當時也覺得沒有必要擔心一個毫無威脅的中國公司。

現在,情況發生了翻轉。

追蹤智慧財產權業態的德國公司IPlytics的數據顯示,華為現在擁有的5G相關專利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

這意味著未來其他公司要使用5G核心技術將不得不向華為支付費用。

全球主要5G相關專利擁有者(大陸地區企業/機構標紅)

在掌握了技術武器之後,華為具備了制定5G發展規則的能力,這是它在前幾代技術中無法獲得的優勢。

過去幾年裡,電信工程師們每隔幾個月就會定期開會,敲定不斷發展的技術標準,這些標準將管理5G的各個方面。

根據IPlytics公司的調查,在這樣的會議上處處可見華為的身影,它派出參會的工程師比其他任何電信公司都多,為仍在發展中的技術標準做出首屈一指的貢獻。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取得的技術突破是其他公司無法比擬。

它的低頻段(高覆蓋)和高頻段(高速度)5G技術已經通過了現場測試。

今年早些時候,華為發布了自主設計的晶片組和設備,它們將使5G成為現實。

華為表示,目前在全球各地已經簽下了30份5G網絡建設訂單,還有幾十份訂單很快也可以拿下。

當來自全世界的海量數據——包括電話、電子郵件和商業交易等——通過一家中國公司搭建的網絡進行傳輸時,美國官員擔心這樣的電信基礎設施可能被用於間諜行動,使中國情報機構有機會收集大量通信信息。

令美國感到更憂慮的是,中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情報大國,甚至可能不給予美國網絡准入權,而網絡是全球商貿往來和軍力投射的基礎。

幾十年來,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利用美國公司在全球電信網絡中的核心角色來監視敵國手並收集重要情報。

如今,不管是計劃還是巧合,抑或兩者兼具,中國可能獲得扭轉劣勢的辦法,美國儘管有聲名顯赫的矽谷,卻沒有開發5G的「國家隊」。

反倒是歐洲電信公司通過整合與合併成為了西方世界主要的網絡盒子、天線和波束形成設備製造商,而這些設備將成為5G技術的支柱。

全球主要5G標準貢獻者(大陸地區企業/機構標紅)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技術政策項目主任詹姆斯·劉易斯說:「如果你是中國政府,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走美國的老路,花幾十億美元構建一個信號情報網絡;也可以選擇資助華為,這樣做成本低得多。

美國國家情報主任丹·科茨在《全球威脅評估報告》中警告稱,外國生產的先進通信網絡「將對美國的競爭力和數據安全構成挑戰」,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數據在這些網絡里流動,「外國侵入系統和拒絕服務的風險」將變得更高。

出於這方面的擔憂,美國國內基本上已經禁用華為設備。

去年12月,美國司法部以試圖竊取美國技術並在伊朗業務上欺詐美國銀行為名,下令逮捕華為財務長、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

目前她正在盡力反抗美國的引渡要求。

同時,美國還發狂般地讓西方盟友保證禁用華為,這恐怕是一場必敗之戰。

華為在全球電信網絡建設和制定5G標準的競爭中已經處於主導地位,川普政府發現哪怕在最親密的盟友之間美國也越來越遭到孤立。

儘管美方不斷施壓,歐盟仍然沒有對這家中國公司下禁令,甚至連英國和德國這樣與美國關係密切的盟友也不太可能完全禁用華為,這些國家尚未最終決定由哪些公司來參與建設它們的5G網絡。

原因很簡單:許多歐洲國家的4G網絡已經使用了華為設備,臨陣換馬的代價實在太高。

美國決策者尤其對德國施以高壓,甚至警告柏林方面如果允許華為進入其5G網絡,美國可能吊銷其情報共享權。

「歐洲很像一個戰場,而德國則是戰場中的戰場, 」惠譽解決方案公司的提利安表示。

然而從許多方面來看,川普政府都未能說服歐洲盟友相信華為會帶來安全隱患,再加上他總是抨擊歐洲國家領導人,使問題更加棘手。

美國政府沒有公開任何證明華為設備在中國間諜活動中發揮作用的證據,而它私下可能也沒有拿出什麼證據來。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施拉德爾認為,如果美國情報官員真的掌握了確鑿證據證明華為幫助中國開展間諜活動,可能會「主動湊上去」將其告知盟友。

隨著美國的圍剿行動露出敗相,美國情報官員已經開始準備面對未來由華為主導新一代電信網絡的世界。

上個月,美國國家情報局首席副局長蘇•戈登在在講話中表示:「未來我們將不得不在5G世界中尋找出路,讓我們能夠在多樣化的網絡里管控不可信任的技術所帶來的風險。

你必須假設網絡是骯髒的。

華為高管們聲辯指出,美國的指控是不負責任的,任正非表示即便中國法律要求華為收集情報,他也會拒絕以確保公司的獨立性。

美國的中國專家們認為這種說法很可笑。

施拉德爾表示:「在中國,一家公司的規模越大,就越需要使自身商業目標與黨的政治目標保持一致。

華為能夠公開表達如此不符合實情的立場,這件事本身就佐證了它所擁有的政治支持。

『普通』企業如果表態說自己公然抗令,不可能不受責罰。

為了滿足執法需要,通信網絡在搭建時一般都允許植入某種形勢的監聽功能,過去美國情報機構曾利用這種功能竊聽電話和攫取數據。

國際計算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韋弗認為,如果美國網絡採用中國設計的設備,等於是邀請北京方面開展間諜活動, 「因為網絡基礎設施本身就支持這種干預行為。

華為美國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在接受《外交政策》採訪時指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揭發者愛德華·斯諾登所記錄的美國間諜活動導致電信行業爆髮根本性信任危機。

斯諾登披露的內情曝光了美國企業是如何被迫與政府合作支持其情報活動的。

「美國從根本上認為,中國會利用中國公司——甚至是私有公司——去從事美國利用美國公司進行的勾當,」珀迪說。

華為高管甚至開始用川普的「美國5G掉隊論」來嘲諷美國。

今年早些時候,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對記者說:「(川普)意識到美國在這方面落後了。

我認為他的信息是清楚明白和正確無誤的。

與此同時,許多專家表示,針對華為設備的安全擔憂被誇大了,因為幾乎所有電信設備巨頭都靠中國工廠大量生產零部件。

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的魯利格表示:「目前關於華為安全問題的討論有點愚蠢,沒有抓住重點。

我們應該假定,不管你使用華為還是其它廠家的設備,中國都可以攻破5G網絡。

禁用華為本身不會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

基於這樣的想法,華為方面也要求美國政府重新審視其技術。

珀迪提出:「我們應該探討行之有效的風險降低機制,讓我們有機會在美國做生意。

」然而,美國政府尚未對這一提議做出回應。

相關領域專家們也在爭論華為是否真的像某些美國官員擔心的那樣強大。

某些曾經同時使用過華為和其他廠商設備的電信企業高管表示,華為確實處於行業領先位置,無線電數據傳輸方面的基本功尤其紮實。

「從技術角度來看,特別是在無線電接入網方面,我們認為華為擁有巨大優勢,領先其他供應商好幾年, 」西方某國運營全國行動網路的一名企業高管表示。

也有人認為,華為所謂的技術優勢可能遠沒有那麼突出,而且由於很多公司從不同的方向破解5G技術拼圖,它們取得進步的領域不同,因此很難全面衡量技術優勢。

5G網絡涉及許多不同的技術領域,其中許多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專責工程小組尚未完全確定5G標準——也就是不同設備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換數據所使用的技術語言。

這意味著當前缺乏科學標準來評價誰處於5G技術的領先地位。

「什麼叫領先?我不知道你如何定義領先,」信號研究集團的特蘭德說。

此前,移動通信技術從3G升級到4G,促生了以應用軟體為基礎的技術。

向用戶智慧型手機提供高保真內容的流媒體服務,比如YouTube和Spotify都依賴這項技術,Uber等網絡打車服務也是如此。

3G到4G的升級只是一種進化而不是革命;但5G儘管仍然依託於現有的蜂窩無線組網技術,卻在數據傳輸量、速度和可靠性方面實現了突破。

未來的創新都需要數據傳輸速度和可靠性大幅提升,只有這樣才會迎來技術公司高管們口中所說的「網際網路革命的下一個階段」。

為了實現汽車自動駕駛,我們需要可靠的高帶寬連接和幾乎瞬時的數據傳輸,以便能夠在毫秒內對路況變化作出反應。

同樣,人工智慧的進步和機器學習也需要大量數據集才能正常運作。

不管華為領先同行一年也好,幾個月也罷,還是大致處於相同水平,恐怕這些都不是問題關鍵所在。

5G技術仍在研發之中,相關產品基本都要等到明年才會陸續面市;而真正在功能性上符合人們預期的5G網絡可能至少要到2025年才會到來。

今天華為在重大新技術的標準制定上發揮領導作用,未來可能轉化為動輒數十億美元的許可費紅利;而且隨著各國爭相建設5G網絡,技術標準可能給華為帶來優勢。

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的魯利格表示:「誰制定標準,誰就會奪取更高的市場份額。

」華為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正在向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國的技術標準,」他說。

事實上,隨著各國爭先恐後地著手建設先進的電信網絡,儘管有美國阻撓但華為的地位已經日益穩固。

許多亞洲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甚至美國的盟友泰國都在考慮讓華為參與建設5G網絡。

美國的歐盟和北約盟友,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匈牙利也在進行類似的考慮,德國和英國也不太可能完全禁止華為。

近200年來,中國一直被動接受著其他國家開發的技術。

今天,它正在以最令人矚目的方式重返歷史上曾經占據的技術領導地位。

(觀察者周枝萍譯自《外交政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美國對華為的阻撓,阻礙了全球的5G部署計劃

美國領導的針對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攻勢正在為移動運營商開始構建下一代無線網絡帶來巨大的阻礙。美國正在試圖說服其他國家不要使用華為設備來建設5G網絡,它聲稱這些設備可能被中國政府用於間諜活動。華為強...

看了外媒眼中的華為,才知道華為多麼強大

前言:2018年,對華為來說,危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的到了任正非所說的冬天。針對目前華為的困境,作者選取了許多外媒對華為的看法以及對此事件的態度,包括BBC、英國衛報、CNN、美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