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穩居全球半導體前三強,張忠謀是怎樣創造傳奇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張春生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近日表示,今年台積電營運將成長5~10%,仍會優於全球半導體產業成長率。

他信心滿滿地指出,台積電製程技術超越任何競爭者。

根據不久前台積電公布的財報,2016年收入增長12.4%,收入增幅為前五強之首。

半導體行業起起伏伏,台積店卻長盛不衰,多年保持全球半導體前三強,離不開台積電創始人、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的個人功勞。

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張忠謀老先生,依然執掌台積電,對台積電發展的重大事項做最終決策。

1月底,老先生在夏威夷自家泳池邊跌到,輕微摔擦傷,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為避免資本市場恐慌,台積電還專門聲明張董事長並無大礙。

但業界再次紛紛揣測其未來接班人的選擇問題。

張忠謀從1955年開始半導體生涯,除1984-85年不到兩年時間短暫離開半導體行業外,在半導體行業已經從業60年,可以說半導體已經成為老先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親自創辦台積電,並帶領台積電成為全球半導體代工的領軍企業,占據半導體代工業的半壁江山。

可以說是張忠謀打造了台積電的輝煌,無愧於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稱號。

執著堅持的韌性、整合資源的能力和做世界級企業的雄心是張忠謀老先生成功最主要經驗。

只因1美元,「誤入」半導體,從此矢志不渝堅持60載

1949年,按照父親的安排,剛滿18歲的張忠謀遠赴美國求學。

先後就讀於哈佛和麻省理工,專攻機械工程專業,1952年獲碩士學位。

因兩次申請攻讀博士學位落榜,開始尋求工作機會。

張忠謀更傾心於汽車巨頭福特公司,專業對口,公司名氣也大。

但是,福特公司給的工資比電器公司「希凡尼亞」半導體部門低1美元,張忠謀希望福特提高起薪的要求遭到拒絕。

年輕氣盛的張忠謀,覺得很沒面子,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一氣之下,投身「希凡尼亞」公司,從事鍺晶體研發生產。

他後來也曾感慨:「人生的轉折點,有時竟是這麼的不可預期。

短短的一個電話,加上一時衝動的青年感情,就讓我和半導體結了一生的緣。

但是,因為這1美元而「意氣用事」,也苦了張忠謀,專業完全不對口,全部要重新來過。

他只好夜以繼日地研讀荷馬史詩般晦澀難懂的《半導體之電子與洞》,「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並且不斷向身邊的大拿們請教。

經過一年的艱苦拼搏,終於小有成績,提拔為管理4個人的團隊負責人。

兩年後,因為公司虧損,在裁人上與公司領導意見分歧,憤而辭職,轉頭德州儀器(TI),繼續負責鍺晶體研發生產。

因工作努力,成效突出,27歲即成為TI鍺開發部門經理。

1961年,TI公司保留全薪並承擔其他費用送他到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6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效力於TI,負責半導體研發生產。

此後十年多時間,是他在TI最春風得意之時。

1972年,41歲的他,先後就任TI副總裁和資深副總裁,是TI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的第三號人物,統領TI全球30000名員工,專注於半導體研發製造,逐步確立TI在全球半導體的霸主地位。

1978年,TI向消費電子轉型,任命張忠謀為消費品集團總經理,希望他為TI再造一個消費電子王國。

但他不看好TI向消費電子產品轉型,仍持續不斷為加大半導體投入而疾呼。

這些想法的不到TI總裁的重視和回應,感覺很不開心,1983年離開IT,跳槽的通用儀器公司任總裁,短暫離開半導體行業。

但是,張忠謀的半導體情節並未因此終結。

1985年,在台灣方面反覆遊說下,毅然決定奔赴台灣,幫助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

從此,專注於半導體代工業30多年,一手創辦台積電,並帶著台積電一步步成長壯大。

56歲再出發,整合各方資源,親自創辦台積電

早在1982年,「台灣行政院」院長孫運璇、政務委員李國鼎等就曾遊說張忠謀,希望他到台灣幫助發展半導體產業。

此後,兩人幾乎每次去美國必去看望張忠謀,請他赴台。

1985年,他終於下定決心,奔赴台灣。

到台後,他先任台工研院院長,後又任工研院董事長。

在孫運璇、李國鼎等的鼓勵和支持下,1987年,56歲的他決定親自創辦半導體製造企業。

在籌建過程中,也得到了孫運璇、李國鼎等充分信任和授權,公司股權構成、治理機制、激勵方案等均由他操辦。

籌備公司,首先要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他多方奔走,努力籌措,當然也得到了孫運璇和李國鼎等的大力協助支持。

「行政院國家開發基金」出資約1億美金,占股48.3%,荷蘭飛利浦占27.5%,台塑等7家私人企業占24.2%。

這些資金分5年逐步到位,一直到1992年底才全部到位。

這筆資金之所以能堅持這麼長時間,主要是台積電成立初期沒有自己新建工廠。

台積電的一廠是租用工研院原來已經建好並運行的中試線,廠房、設備甚至辦公場所等都是租用工研院的。

這大大降低了其建設和運營成本,並在1988年12月就實現了當期盈利。

在此期間,台積電籌措了大量長期貸款(1992年底長期借款餘額為32.6億台幣),籌備建設了二廠,二廠一期於1990年4月投入使用,二期於92年6月投入使用,每月產能增加到7.6萬片6吋晶圓。

技術來源也是張忠謀要解決的問題。

他採取國際合作和自主研發兩條腿走路來解決這個問題。

國際的技術來源,主要來自飛利浦。

在籌備期間,與荷蘭飛利浦公司簽訂技術授權協議,飛利浦提供技術來源並支持開展研發工作,台積電每年支付授權費以及每年按照銷售額3%提取的權利金。

與飛利浦的合作,不僅解決了技術來源問題,也解決了資本問題,更解決了台積電成立初期的市場問題。

另一個技術來源來自工研院。

工研院的技術積累出自此前台灣政府出資購買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技術,工研院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連續幾年的研發,並建立了一條中試線,也積累了一定工藝製程技術,為產業化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台積電從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研發,很快就成立了研發部門,並且不斷加大研發投入。

最初,研發部門由主管生產運營的副總裁領導,1995年專設副經理主管研發工作,研發部門不斷壯大,投入不斷增加。

1990年代中期,研發投入銷售收入比達到5%左右,此後大部分年份維持在5%以上,最近幾年更是在8%以上。

隨著技術實力的不斷增強,也開始逐步向外進行技術授權,到2001年前後,其技術授權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

依靠很有吸引力的激勵機制和不斷壯大的公司業務。

張忠謀率領的台積電也招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張忠謀特別重視高端人才的引進,1992年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占1893名員工的比例達到11.6%,1994年這一比例進一步增長到14.5%。

為了留住這些人才,必須要設立好的激勵機制。

成立之初,台積電就建立了很好的激勵機制(下篇文章會專門介紹),讓全體雇員共同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對穩定人員隊伍,特別是業務骨幹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曾繁城是工研院中試線和半導體研發部門負責人,跟隨張忠謀創辦台積電,並一直跟隨至今,仍然就任副董事長。

現任總經理及共同執行長的劉德音、魏哲家分別於1999年、1998年就任台積電副總經理。

人員隊伍的穩定,成為台積電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

做世界級企業是張忠謀堅定執著的信念

先後就讀於哈佛、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又在TI帶領半導體部門多年稱雄全球半導體,因此在他心中既有濃濃的半導體情節,更具有做世界級企業、引領產業發展的雄心。

台積電成立不久,他就已經開始進行全球化布局,要稱雄代工領域。

首先通過各種方式建設獲得產能。

一是自己籌資興建,2000年之前,台積電自籌資金開工建設9條生產線。

1988建立開始建設二廠(6吋),一期於1990年4月投產,二期於1992年6月投產。

1993年12月建設三廠,1995年4月建設四廠(後來併入三廠),1995年11月建設五廠,這三個都是8吋廠,1998年,建設六廠(8吋),1999年建設七廠、八廠,1999年12月,建設六廠二期(12吋),2000年在新竹和台南同時建設十二廠、十四廠(12吋)。

不斷新建產業的同時,也不斷對原有生產線升級改造,擴充產量,提升工藝水平。

二是聯合其他主體出資興建生產線,擴充產能。

1994年,聯合「經濟部」及其他出資人,在新竹建設世界先進半導體,定位於生產DRAM,台積電按股權比例獲取產能;1996年,聯合美國Altera、ADI、Integrated Silicon Solution等公司投資建設美國工廠(後來逐步轉為全資持有),台積電獲取全部產能;1999年,聯合飛利浦及新加坡政府EDB投資公司,共同設立Systems on Silicon公司,建設新加坡工廠,台積電擁有28%到100%產能。

三是通過併購獲取已建成產線獲取產能。

2000年,通過換股方式,全資併購台灣宏碁半導體和世大半導體,獲取兩家公司已建產線全部產能。

通過以上幾種方式,台積電的產能迅速提升,到2000年底,月產能達到34.8萬片8吋晶圓,並將最高工藝水平提升到0.18微米。

與此同時,台積電採取市場開拓和提升品質並舉的策略,穩定和擴大市場客戶群。

台積電成立之初,飛利浦是其最主要客戶。

但是,緊靠一個飛利浦,台積電顯然「吃不飽」,急需擴展國際市場,開發新客戶。

台積電成立後,第二年就在美國成立了全資子公司,1989年又成立歐洲公司,後來又在日本成立子公司,負責開拓當地市場。

同時,張忠謀又藉助外力來提升行業影響力,並提升公司內部質量管控意識和能力。

一個突出的案例就是藉助英特爾(Intel)力量來建立內部管控體系,提升其在業界的影響。

在TI工作期間,在DRAM領域與Intel有過激烈競爭,最後迫使Intel退出DRAM。

但在此期間,張忠謀與格魯夫建立了個人友誼。

1988年,張忠謀邀請格魯夫到台灣對台積電進行認證,並希望能夠得到為Intel代工的機會。

格魯夫帶去的團隊挑出了200多個問題,要求台積電立即改進。

張忠謀作風強悍,雷厲風行,要求全員努力,要不折不扣進行改進,必須達到要求。

Intel的人員也非常嚴謹,一站一站檢查,檢查通過後,才到下一個環節。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改進,終於通過了認證。

這個認證,對台積電後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對當時的台積電來說,要做世界級企業,第一個難題就是得到世界的認可,拿到了Intel的認證,就等於拿到了全球半導體業界的認證。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認證過程,讓台積電上上下下認識到了什麼是世界標準,更體會到了張忠謀的世界級苦心和決心。

這些努力,為日後台積電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不斷增強和穩定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代工地位,並逐步樹立霸主地位。

(作者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公司副總裁,文章轉自公眾號「我說芯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圓代工帝國台積電是這樣煉成的

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本身晶圓代工這個行業也是台積電首創的。而張忠謀,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把一個台灣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到巔峰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晶圓代工龍頭的發展...

半導體「吞金獸」台積電是如何搞到錢的?

2016年收入增長12.4%,收入增幅為前五強之首。半導體行業起起伏伏,台積店卻長盛不衰,多年保持全球半導體前三強,離不開台積電創始人、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的個人功勞。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張...

為蘋果等企業代工的台積電是怎樣的存在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TSMC,是台灣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總部與主要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