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小米供應鏈:它的供應商是怎麼活著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虎嗅註:本文轉載自鳳凰科技,原文載於理財周報,略有刪減。
小米總部位於北京朝陽區,這裡是小米手機以及一系列智能硬體技術的研發中心。
每年雷軍都要從這裡出發,帶著團隊夜以繼日開發智能解決方案,與各地方的供應商商談,將這些想法落實成一件件小米產品。
此外,雷軍對於供應商也十分重視,為了維持與供應商的關係,從2014年開始每年召開供應商大會。
供應商與品牌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構築起小米手機的每個生產環節。
從產品定價、談供應商到確定供應量,每一環都彰顯著雷軍營銷的藝術,而對於供應鏈的管理,業內也是褒貶不一,有的供應商認為小米量大壓價,競爭對手批判小米供應鏈靠的是營銷的技巧。
小米的供應鏈(見下圖)到底有什麼優勢?又有哪些隱患?
供應鏈擴張
3月25日,小米科技攜全球幾百位主要合作夥伴,召開了第二屆供應商大會。
當晚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在微博中總結稱,「1.小米手機是小米和供應商一起做的產品,成績是大家共同的成績,謝謝大家。
2. 高度重視品質管控,一定要讓小米成為質量最好的手機。
3. 小米今年發貨目標是8000萬台到一億台,希望大家確保完成生產任務,讓用戶更容易買到手機。
」
從2011年30萬台、2012年719萬台、2013年1870萬台到去年6500萬台的銷量,小米的快速崛起與它身後日益龐大的供應商隊伍密不可分。
在供應鏈模式上,小米採用飢餓營銷、縮短供應鏈的方式,依靠專業的代工廠為其代工,減少中間代理商和流轉環節,直接對接生產商與用戶。
易觀智庫分析師朱大林認為,「與傳統廠商相比,小米的這種網際網路模式帶有極強的掠奪性。
生產上,它不能達到供求平衡的水平,但這也正是它的銷售策略,飢餓營銷的手段。
不過隨著小米手機的銷量增加,成本曲線會逐漸向下傾斜,產品生命周期越長,累積利潤也越多。
」
事實上,小米內部有一套較為完善的供需生產流程:雷軍、林斌、黎萬強和周光平每周都會開一個小型生產會,根據當周銷售額、預約購買數等確定三個月之後的訂單量,而這個生產計劃馬上就會交由50人的管理團隊去進行跟進管理。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負責:黎萬強負責小米網電商和倉庫,周光平負責供應鏈管理,林斌負責採購核心元器件,雷軍則負責統一協調。
如果說蘋果憑藉自身IOS系統圈起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那麼小米則是依靠飢餓營銷的網際網路思維,以資金為紐帶,在取得規模效應後綁定大批硬體供應商,進而形成成本優勢狙擊其它競爭對手。
從小米供應鏈的布局上來看,分散供應商,向內地轉移的趨勢已經顯現。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與小米結盟的國內供應商有上百家之多,其中上市的公司達到了12家,為小米提供不同的晶片、結構件等手機零配件。
目前小米的整體供應鏈中心以台灣和中國大陸為主,其中小米台灣系供應商主要有負責組裝的代工廠富士康和英業達,手機晶片製造商聯發科,提供面板的友達,開發驅動IC方案的聯詠、相機鏡頭廠大立光等。
晶片之爭,或自主研發晶片
蘋果一直是小米學習與趕超的對象,整個小米供應鏈生態體系是對蘋果的借鑑與吸取。
小米目前使用的晶片製造商同時也兼備蘋果、三星等大牌手機晶片生產。
而與高通建立合作關係之時,小米還只是個不具備知名度的中國品牌。
當時高通在晶片研製方面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並且為蘋果主要的晶片代工商。
在很長一段時間,小米一直是高通最新晶片的首發平台,小米與高通關係可以用如膠似漆來形容,小米1和2都是採用高通的處理器。
這種關係止於小米3的出現。
此時,另一家晶片製造廠商出現在小米視野里,英偉達晶片在圖片處理技術上擁有更為領先的技術,同時,與其合作也能與高通互聯制衡,避免「將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的風險。
英偉達的存在,給了小米更多的戰略迴旋空間,使得其可以在和高通的談判中更有底氣。
然而,這並沒有完全為小米規避風險。
2014年,高通受到中國「反壟斷」制裁,而英偉達決定退出手機市場無疑對小米是沉痛一擊。
雷軍苦心營造的制衡關係隨著英偉達的退出而被打破。
目前在市場上,除了英偉達的Tegra,在性能上可以和高通相抗衡的主流廠商幾乎不存在。
小米晶片很大程度上要依仗高通,而在壟斷制裁下高通制定了「不捆綁、不強制交叉授權」的措施使得小米必須為晶片的專利費用多支付成本。
這無疑削弱了小米的性價比優勢,也抬高了之後專利授權的門檻。
晶片無疑是小米擴張路上繞不開的障礙。
國內品牌只有華為有自己的晶片部門,且擁有自主設計的基帶模塊;小米、聯想、中興、酷派、魅族等廠商都要完全依賴第三方供應商。
小米要成為第一之前先要超越這些品牌,提供有小米基因的晶片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而之前也有消息指出小米正在籌劃自主晶片的研發。
雖然如此,小米相關負責人卻表示:「晶片研發這塊目前沒有可以披露的信息」,自主研發晶片已經不可避免地成了小米通往高端品牌必經之路。
量大欺人,供應商敢怒不敢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與小米達成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達到9家之多,其中深圳公司占了絕大多數。
華南地區可以說是小米手機的生產中心。
小米往往一樣的產品會分給許多不同的工廠完成,以此相互牽制。
據了解,小米旗下代工廠達到上百家之多,而據這些上市公司公布年報看來,小米並未成為任何一家公司的前五客戶。
一位小米電池代工廠內部人士透露:「小米只能算是我們的前8客戶。
」
與此同時,小米手機產量不斷增加,智能硬體的開發也加大了小米的產出,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保證小米手機高性價比的特點,小米對於價格的掌控也引發了一些供應商的不滿。
儘管如此,小米為供應商帶來的利潤還是將這些廠家綁定在小米旁邊。
在這個利益鏈條中,無法評斷誰或誰獲利最大。
小米通過整合產業鏈達到效率最大化的同時也增加了對於整個手機產業的控制。
而供應商們通過小米既提高名氣也提升利潤凈值。
「對基礎的零配件商,他們談收益肯定是講訂單,小米的出貨量比較大,能夠帶旺一批零部件企業,而主要供應鏈在深圳,因此深圳供應商應該是主要受益者。
」艾媒首席分析師張毅說道。
業內人士/網友怎麼看?
對於小米供應鏈,嗅君也在網上搜集了一些言論,比如一位微博帳號為「曾韜2012」的用戶自稱曾經受邀參加過小米代工廠,他在微博中如是評論小米的供應鏈品控:
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品質管理,我之前應邀參觀過小米的代工廠南京英華達,但我沒有看到任何小米參與品管工作的跡象。
錘子也吃過這個虧,同樣把機子交給富士康,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和蘋果可能相差很大。
我專門去蘋果上海公司了解相關的品管工作,它們在各家工廠常駐幾百人,深度參與品管工作。
當然,也有網友認為:
質量是設計出來的,不是生產出來的,手機質量好壞與否70%在設計環節就已經確定定了(設計時就已經確定了零件供應商、硬體架構、生產工藝、測試方案等)。
那些認為富士康代工就質量好的觀點簡直就是扯淡,忽悠外行。
還有一位「毒舌」如是評論道,感覺是高級黑呢:
嗯!小米始終認為,控制傳播媒體和口碑似乎比品控對銷量更直接、更快見效!這就叫網際網路思維?
還在罵小米耍猴嗎?他真的因為生產不了這麼多。
每當小米有新的產品發布的時候,總會陷入一品難求的局面,所以就有很多人開始罵起雷軍耍猴。可是小米也有自己的無奈,畢竟現在的小米不是像之前那樣風光,飢餓營銷已經不是小米的獨家武器,現在各大手機廠商...
為什麼小米老是要搶購,而蘋果三星就一直有現貨呢?
小米6就要發售了,不用說肯定現貨不多,那有機友就問了:為什麼小米就是沒有現貨,純耍猴,而三星、蘋果一發布就有現貨呢?小編是這樣回答:以前是耍猴,現在是無奈,蘋果三星體量大。為什麼這樣講,今天就著...